第12章 撤兵

字數:1864   加入書籤

A+A-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自仰承天命,夙夜兢兢以安黎庶為念。近年戰事頻發,邊境百姓顛沛流離,田園荒蕪,朕心有愧。幸有汝等忠勇將士浴血奮戰,保我國疆土無恙。然連年征戰,國庫耗損逾千萬兩,倉廩空虛,民力凋敝,朕心深為憫然。
    今覽寧國議和之表,雖明知其譎詐叵測,然念及"兵者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之古訓,更慮及白骨蔽野、婦孺號泣之慘狀,朕乃降旨許和。即日起罷兵息戰,禮還寧國二皇子,不得怠慢。
    朕於此重申:若寧國誠心修好,朕當捐棄前嫌,與之互市通商;若其陽奉陰違,狼子野心。朕必當親統六師,犁庭掃穴,使邊疆永靖,不複有烽燧之警。
    望爾等體朕苦衷,各守其職,共赴時艱。”
    欽此!
    大盛二十年二月二十六日”
    來宣旨的是禦前太監王德,頗得皇帝信任。他將聖旨宣讀完畢後,見蕭啟還跪在地上未動。便出聲提醒道“蕭將軍,接旨吧!”
    蕭啟聞言緩神,雙手接過聖旨,啞著聲說道“臣,接旨!”心中卻是五味雜陳。他望著手中那明黃色的聖旨,心中滿是無奈。其餘跪著的將領們也都低著頭麵色凝重,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他們都深知寧國狡詐,此次議和背後定有隱情,可聖旨已下,皇命難違,現在已無他法。
    王德宣讀完聖旨便急急回去複命了,營帳內各將領起身朝蕭啟攏了過來。“將軍,這寧國處事反複無常,如今陛下主張議和,怕是要讓他們的陰謀得逞了。”一位將領滿臉憤懣地說道。
    蕭啟微微皺眉,沉聲道:“皇命已下,我們隻能暫且照辦。但切不可放鬆警惕,議和期間,仍要加強戒備,以防寧國突然發難。”
    很快,雙方在邊境一處中立地帶舉行了議和儀式。寧國使者趾高氣揚,眼神中透著一絲輕蔑,而蕭啟則神色冷峻,時刻保持著警惕。
    議和條款簽訂後,寧國使者提出立刻釋放二皇子寧景軒。蕭啟看著眼前的眾人,朝身邊副將微微頷首示意,隨後便有人將二皇子從一營帳中帶了出來。
    寧景軒跨出營帳的那一刻,心緒萬千,表麵上卻依舊維持著作為一位皇子該有的沉穩與矜貴。他在眾人的注視下,腳步不緊不慢地朝著寧國軍隊的方向走去。
    行至寧國陣營邊緣,他像是突然想起什麽,腳步一頓,緩緩轉過身。此時,夕陽的餘暉灑落在他身上,勾勒出一道修長的剪影。他的目光穿過重重人影,精準地落在蕭啟身上,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聲音清朗,不卑不亢地說道:“蕭將軍,在貴營的這段日子,承蒙您的悉心照料,每日的飲食起居都安排得極為妥當,這一番款待,本皇子銘記於心,咱們後會有期!”
    蕭啟雙手抱臂,身姿挺拔地站在原地,回以微笑,目光卻如鷹隼般銳利,試圖從寧景軒的神色中捕捉到一絲破綻,緩緩開口道:“二皇子客氣了,隻盼日後你我兩國能如這和約所言,永息戰火,和平共處,盛國將隨時歡迎您再來做客!”
    寧景軒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的情緒,轉瞬即逝。他再次拱手作揖,嘴角掛著不達眼底的笑意。隨後轉身大步邁進寧國軍隊之中。士兵們自動為他讓出一條道路,待他身影消失在營帳深處,這場交接儀式才算是真正落下帷幕 。
    寧景軒回營後,寧國軍隊果然開始有序撤兵。
    蕭啟負手望著寧國軍隊遠去的方向,眉頭緊鎖,心中的疑慮始終未能消散。
    喜歡尺素寄山河請大家收藏:()尺素寄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