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舉薦

字數:3466   加入書籤

A+A-


    陳巽和見狀,心思一動,忙不等盛淵開口,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此事,微臣恐覺不妥!”
    “為何?”盛淵臉色一沉,略有不滿地問道。
    “陛下,錢尚書,雖然向來穩重,在外交事務上也經驗豐富,對寧國風土人情知曉甚詳。派他出使本是無可厚非,可如今這情形特殊,寧國二皇子失蹤,寧國使團在京,各方麵接待也急需錢尚書安排安撫。若派他出使寧國,朝堂之上在外交事務方麵便無人鎮場,微臣擔心寧國使團會趁機刁難,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反而可能會讓局勢變得更加棘手,不利於事情的解決。所以,微臣以為此時選派錢尚書出使寧國並非上策,還望陛下斟酌。”陳巽和臉上滿是憂慮之色,一邊說,一邊偷眼觀察著盛淵的表情。
    盛淵聽聞此言,不禁陷入沉思。他微微皺眉,手指輕輕敲擊著龍椅的扶手,似乎在權衡著其中的利弊。
    這時,杜太傅向前一步,躬身行禮道:“陛下,陳宰相所言有理。京城禮部事務的確也不可無人主持局麵。但出使寧國一事,事關重大,稍有不慎便是兩國交戰。無論是從誠意還是能力來看,錢大人貴為我國禮部尚書,都是此次出使最佳人選。故依老臣之見,還是由錢大人出使較為妥當。在錢大人出使期間,不妨讓禮部侍郎洛硯之暫管京城禮部事宜。洛侍郎為人謹慎,處事周全,且在禮部多年,對各類事務也頗為熟稔。這些年,在錢大人處理外交事務時,洛侍郎也多有協助,對寧國使團接待之事,同樣心中有數。如此一來,既能讓錢尚書安心出使寧國,盡力化解兩國危機,又可確保京城這邊的接待工作平穩有序地進行。”
    盛淵聽了杜太傅的話,眼中閃過一絲思索之色。他對洛硯之確實有些印象,知道此人能力尚可,平日裏做事也算穩妥。若由他來接手禮部在京城的事務,或許真能解決錢尚書出使的後顧之憂。
    陳巽和聽此正想拱手開口,卻見盛淵朝他壓了壓手,“既如此,便依杜太傅所言。錢尚書,朕命你即刻籌備出使寧國事宜,務必謹慎行事,以大局為重,爭取早日化解兩國危機,平安歸來。”
    錢知進“臣領旨!”
    盛淵“洛侍郎何在?”
    洛硯之趕忙從大臣隊列中走出,跪地行禮道:“臣在。”
    盛淵看著他,神色嚴肅地說道:“朕命你即日起全權接管京城禮部相關事務,尤其是對寧國使團的接待與安撫,切不可有絲毫懈怠。若因你辦事不力而導致局麵失控,朕定不輕饒。”
    洛硯之趕忙謹慎地應道:“陛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重托。”
    陳巽和見狀,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心中雖仍有不甘,但君命已下,他也隻能暫且作罷。
    “至於領兵赴陣之人,眾愛卿可有心儀人選?”盛淵的目光從退朝的大臣們身上掃過,重新將話題拉回到應對寧國可能的軍事威脅上。
    朝堂內再度安靜下來,大臣們陷入沉思。這時,兵部尚書沈守正上前一步,拱手略帶謹慎,言辭懇切地說道:“陛下,護國大將軍蕭啟英勇善戰,戎馬多年,戰功赫赫,且此前與寧國交戰取勝,必是深諳其用兵之道。此時正是用人之際,故微臣鬥膽,不妨暫解蕭將軍足禁,給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領兵再展我國雄風。”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間炸開了鍋。蕭啟此前因被指控謀反,正處於禁足之中,雖調查尚無定論,但這謀反罪名一旦坐實,便是誅九族的大罪。如今沈守正竟提議啟用蕭啟,無疑是在朝堂上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陳巽和聞言,一反常態,並未第一時間出言反駁,而是蹙著眉在一旁似乎在思考此事的可行性。
    禮部尚書錢知進聽了臉色一變,急忙出列,拱手道:“陛下,萬萬不可!蕭啟身負謀反嫌疑,至今尚未查明真相。此時啟用他,諸多風險,萬一他真心懷不軌,臨陣倒戈。屆時我等前往寧國議和心血白費不說,唯恐全了那賊人心思,國家危矣!沈大人此舉,實乃不智,還望陛下三思!”
    杜太傅眉頭微皺,反駁道:“錢尚書,說話需講證據。蕭啟將軍多年來為國家出生入死,怎可僅憑一些尚未坐實的嫌疑,就將其棄之不用?而且,據我調查這些時日,並未發現有其他實質性指證他謀反一事。如今寧國來勢洶洶,正是用人之際,啟用蕭啟,是為國家解燃眉之急。若因無端猜測而錯失良將,才是真正置國家於險境。”
    盛淵眯著眼俯視著地下群臣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他眉頭緊鎖,心中似亦是矛盾萬分。許久他揉了揉太陽穴,臉色微怒說道:“都別吵了!事關國家百姓安危,朕不允許有一絲不確定風險。蕭啟一事,無需再議!難道我朝人才濟濟,除了蕭啟,就無人可擔此重任不成?”
    朝堂瞬間安靜下來,大臣們紛紛低下頭,不敢直視盛淵帶著怒火的目光。
    就在這時,與陳巽和往來密切的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邁出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臣鬥膽舉薦一人。陳宰相之子陳武,自幼熟讀兵書,心懷韜略,有勇有謀。這些年,他一直跟在蕭啟蕭將軍身邊擔任副將,必是對行軍打仗之事了如指掌,對於寧國的軍事情況也是頗為了解。如今國家正值用人之際,陳武年輕有為,或許能為陛下分憂,擔此領兵重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言一出,朝堂上再度泛起一陣細微的波瀾。一些大臣麵露驚訝之色,相互交換著眼色;而另一些與陳巽和關係較好的大臣,則微微點頭,似有讚同之意。
    盛淵眉頭一挑,目光幽幽地落在這位大臣身上,而後略帶關切地朝一旁沉默不語的陳巽和問道:“哦?陳宰相?朕聽聞令郎自回京後,便一直在家養傷,不知如今身體可還有大礙?”
    陳巽和早在聽到皇帝果然如自己心中所想——拒絕蕭啟領兵之時,便已心生竊喜、胸有成竹。如今聽到盛淵提及兒子養傷之事,他趕忙出列,一臉憂國憂民之態,恭敬回道:“多謝陛下掛念,犬子此前受傷,經過這段時日悉心調養,已無大礙,如今身體康健,足以擔此重任。臣自幼便教育犬子,要以國家大義為重,精忠報國。此次國家麵臨危機,他理應身先力卒,為陛下分憂。犬子他雖年輕,但自幼跟隨蕭將軍多年,耳濡目染,對行軍打仗之事頗有見解,又對寧國軍事情況了解頗深,想來定能不負陛下厚望。”
    盛淵聽了後沉默良久,似乎在思考可行性。片刻後他再度開口,帶著不容置喙的威嚴說道“這些年,朕在諸多戰報上,屢見陳武之名,足見其英勇及過人之處。陳宰相,朕知你一心為國,陳武既有報國之誌,又有一定才略,朕便給這年輕人一個機會。此番你歸去,傳朕口諭,告知令郎,讓他即刻進宮覲見。”
    陳巽和心中大喜,忙跪地謝恩:“陛下聖明,犬子定當以死效命,不負陛下厚愛。”
    隨後,一聲退朝令下,打斷了大臣們各異心思。陳巽和出了朝堂後,腳步輕快,掩不住的一臉得意,恨不得立刻回到府中,將這一喜訊告知兒子陳武,仿佛已經看見了勝利在朝自己招手。
    喜歡尺素寄山河請大家收藏:()尺素寄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