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柱子巧思,良木生輝

字數:5674   加入書籤

A+A-


    栓子那邊的酒醬作坊,如今是名聲在外了。
    每日裏,那醇厚的酒香和濃鬱的醬味,幾乎能飄出小半個青石村。
    石頭隔三差五地,便會從他那裏拉走幾壇好酒、幾罐好醬。
    要麽是給縣城裏那些預定了的老主顧送去。
    要麽,就是讓趙四海的商隊,捎帶著運往更遠的府城。
    換回來的,都是些個沉甸甸的銀錢,讓張家的家底,又厚實了不少。
    張大山瞅著四小子這般出息,心裏頭自然是高興。
    他的目光,便又落在了五小子,柱子身上。
    柱子這孩子,打小就跟在他和鐵牛屁股後頭。
    對那些斧鑿鋸刨的木工活計,還有那些帶著輪子、能轉動畫的精巧機械。
    有著一股子旁人難以理解的癡迷和天賦。
    當初,無論是改良曲轅犁、製作神農耬車。
    還是後來那更複雜的腳踏打穀機、神風揚穀機,乃至那雄偉的水碓磨坊。
    柱子都是全程參與,而且常常能在一些關鍵的結構和細節上。
    提出一些讓張大山都眼前一亮的巧妙構思。
    如今,柱子也有十四五歲了。
    可他那手木工技藝,卻已然是青出於藍,盡得張大山的真傳。
    甚至在某些個精細的榫卯活計和巧妙的機關設計上。
    比他這個隻懂“理論”和“大方向”的爹,還要更勝一籌了。
    張家後院那個原本隻是用來堆放木料和修理些破舊家具的簡易木工房。
    如今,也儼然成了柱子的“專屬領地”。
    裏麵不僅添置了更多、也更精良的木工器具。
    大多是鐵牛按照張大山畫的圖樣,專門為柱子打製的,比如各種型號的锛鑿斧鋸,還有那能彈出筆直墨線的墨鬥,以及幾把鋒利無比的特製刨子。
    還整整齊齊地,碼放著各種柱子平日裏練手試製出來的木工半成品。
    有那結構精巧、可以折疊的小馬紮。
    有那帶有暗格、可以存放些私房錢的小木盒。
    甚至還有幾個用硬木精心雕刻的、栩栩如生的小牛、小馬、小豬崽兒。
    這些玩意兒,雖然都還隻是些不成器的小東西。
    可那份精巧的心思和日益嫻熟的技藝,卻是任誰看了都得暗暗點頭稱讚的。
    “柱子這孩子,將來怕是要成個魯班爺那樣的大匠人呢。”
    村裏那些見識過柱子手藝的老木匠,都常常會這樣當著張大山的麵,由衷地讚歎。
    張大山聽了,心裏頭自然也是美滋滋的。
    他知道,自己這幾個兒子,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隻要給他們一個機會,一片天地。
    他們就能一飛衝天。
    這不,自從那獨輪車在村裏推廣開來之後。
    柱子這木工房的“生意”,可就真是好得不得了。
    那獨輪車,實在是太省力,太好用了。
    無論是拉貨、運柴、還是平日裏趕集,都比以前那肩挑手提,用那笨重的雙輪板車,要強上太多。
    村裏人嚐到了甜頭,自然是都想自家也置辦上一輛。
    可這獨輪車的製作,看著簡單,裏頭的門道卻不少。
    尤其是那個大輪子的製作和安裝,還有那車架的平衡和承重。
    都不是尋常木匠能輕易拿捏得準的。
    也就隻有柱子這個得了張先生真傳的“小魯班”,才能做得又快又好,還結實耐用。
    於是,每日裏,前來柱子這木工房,排著隊等著訂做獨輪車的村民。
    幾乎是踏破了門檻。
    柱子和他手底下那幾個剛招募來的、同樣是對木工活計充滿了熱情的年輕學徒。
    每日裏都是忙得腳不沾地,連喝口水都得掐著鍾點。
    可即便是這樣,那訂單也還是源源不斷地,從四麵八方湧來。
    連鄰近好幾個村子的人,都聽說了青石村這“獨輪神車”的名頭。
    不辭辛苦地,翻山越嶺,前來求購。
    這小小的獨輪車,竟然也成了青石村繼“青石春”、“張氏豆醬”、“花兒彩布”之後的,又一項能走出大山、換回真金白銀的“拳頭產品”。
    當然,柱子這木工房,可不僅僅隻會做獨輪車。
    在張大山的有意引導和《天工開物》那些層出不窮的“奇思妙想”的啟發下。
    他還開始嚐試著,為村裏其他那些日益興旺的“公中營生”和“家庭作坊”。
    提供各種各樣更專業、也更高效的“配套設備”。
    比如,給花兒布坊那邊,他又琢磨出了一種更省力、也能同時紡出更多根麻線的“多錠紡車”的雛形。
    他還嚐試著,根據張大山畫的那些關於“提花機”的複雜圖樣。
    用更精密的榫卯結構和巧妙的杠杆原理。
    製作出了一些可以用來控製經線起落的“提花綜片”和“拉杆裝置”。
    雖然還不能織出太過複雜的圖案,可比起以前那種隻能織簡單暗紋的“小龍頭”,卻也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花兒得了這些新寶貝,更是如虎添翼,每日裏都拉著巧巧和周文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那幾台新改造的織機前,興致勃勃地,嚐試著織造各種更精美、也更具挑戰性的提花彩布。
    再比如,給栓子那酒醬作坊那邊。
    柱子不僅幫著打造了更多、也更規整的用來發酵酒醅和醬豆的大木桶、大木盆。
    還學著水碓磨坊裏那齒輪傳動的原理。
    試著給那用來破碎豆料的石磨也配上了一套可以用畜力驅動的簡易增速裝置。
    這樣一來,那磨豆子的效率,也比以前純靠手搖,快了不少。
    還有那榨油工坊裏,用來包油餅的特製模具,用來過濾油渣的細密木格篩網。
    甚至張大山還在琢磨著,是不是能讓柱子也試著,用水力或者畜力,來驅動那沉重的榨床杠杆,以期能榨出更多的油來。
    可以說,柱子這個小小的木工房,如今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木匠作坊了。
    它更像是一個充滿了創新和活力的“技術研發中心”和“精密製造工坊”。
    源源不斷地,為青石村的各項產業,提供著最堅實、也最巧妙的工具支持和設備保障。
    而柱子本人,也在這日複一日的刻苦鑽研和不斷挑戰更高技藝的過程中。
    從一個隻知道跟在父親身後打打下手的懵懂少年。
    漸漸地,成長為一個眼神專注、心思縝密、也頗具幾分“大匠”風範的年輕巧匠了。
    他不再滿足於簡單地模仿和複製父親畫出來的圖樣。
    而是開始學著,與實際的生產需求相結合,進行一些舉一反三的小小的創新和改良。
    隨著柱子技藝的日益精進,和他那木工房能製作的器具種類越來越多,品質也越來越好。
    張家這木工房的名聲,也開始在十裏八鄉,漸漸地傳播開來。
    不僅是本村的村民,就連鄰近好幾個村子的人,家裏要是缺了什麽稱手的農具。
    想給新蓋的房子打製幾件像樣的家具。
    都會慕名而來,找到柱子,請他出手幫忙。
    當然,這也不是白幫忙。
    按照張家如今的規矩,凡是請柱子和他那些學徒們幹活的。
    都得按照活計的難易程度和耗費的工時材料,支付相應的工錢和料錢。
    這又給張家,增添了一份雖然不算太大、卻也頗為穩定的經濟收入。
    王氏看著自家這個平日裏不聲不響、隻知埋頭鼓搗那些木頭疙瘩的五小子。
    如今也能憑著自個兒的手藝,堂堂正正地掙錢養家了。
    心裏頭那份高興和自豪,就甭提了。
    她也開始琢磨著,柱子這孩子,如今也快有十四歲了。
    雖然年紀還小了點,可這手藝,卻是實打實的。
    將來,怕是也能跟那城裏頭的大木匠師傅一樣,受人尊敬,不愁吃穿了。
    是不是……也該早點給他物色一個心靈手巧、也能持家過日子的好姑娘了?
    當然,這也就是她心裏頭一個模糊的念頭罷了。
    孩子們都還小,這婚事,倒也不急於一時。
    眼下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把各自的本事都學紮實了,把張家和青石村的這些營生,都做得更紅火,更興旺。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