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開辦學堂,教育大計
字數:6044 加入書籤
青石村的日子越來越好。
村民們臉上的笑容,也比以前多了好幾倍,也真誠了好幾倍。
見了麵,不再是愁眉苦臉地唉聲歎氣。
而是會樂嗬嗬地打著招呼。
“今兒個又從張先生那裏學了啥新本事啊?”
“你家那小子,啥時候也跟著石頭去跑跑商路,長長見識?”
這倉廩實了,人心也就安了。
人心安了,這想的事兒,自然也就遠了些,也大了些。
張大山瞅著村裏這欣欣向榮的光景,心裏頭自然是高興。
“這人啊,要想活得明白,活得體麵,還得識幾個字,懂點道理才行。”
他自個兒是個半路出家的“假古人”。
肚子裏那點墨水,除了《天工開物》,也就剩下些個前世零零碎碎的記憶了。
可他卻深知,這“知識”二字,在哪個時代,那都是頂頂要緊的東西。
能讓人明事理,辨是非,開眼界,長見識。
更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一個村莊,一個國家的命運。
青石村如今是不愁吃穿了。
可村裏頭,除了他家小山這個正兒八經的“舉人老爺”。
還有周先生這個年事已高的老秀才。
以及周文軒這個略通文墨的“新姑爺”之外。
能正兒八經識文斷字的,怕是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
這可不成。
張大山尋思著,這村裏的各項營生越辦越大,賬目也越來越複雜。
光靠著豆子一個人,再加上石頭和周文軒偶爾幫襯,長此以往,也難免會有疏漏。
將來,要是村裏想辦更多、更精細的產業。
那更需要能看懂圖樣、會計算數目、甚至能寫幾份像樣契約文書的“文化人”。
更別說,這村裏的娃兒們了。
總不能讓他們一輩子都隻知道麵朝黃土背朝天。
隻知道在作坊裏當個埋頭苦幹的匠人吧?
他們也該有機會,去認認那些個方方正正的字,去讀讀那些個聖賢留下的書。
去看看這山外麵,到底是個啥樣的精彩世界。
“這事兒,得提上日程了。”張大山心裏頭打定了主意。
這日,村裏“公社會”又湊在一塊兒,商議著開春後村裏各項活計的安排。
等大家夥兒把那些個關於開墾荒地、修繕水渠。
以及各作坊原料采買、產品銷售之類的瑣事都議論得差不多了。
張大山才清了清嗓子,緩緩開口。
“各位叔伯兄弟,今兒個,俺還有一樁事,想跟大家夥兒合計合計。”
眾人一聽張先生有話要說,都立刻安靜了下來,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了他。
“咱們青石村如今這日子,是越過越好了。”張大山說道,臉上帶著幾分欣慰。
“家家戶戶不愁吃穿,村裏‘公中’的錢糧,也漸漸有了些積蓄。”
“這倉廩實了,也該知禮節,興教化了。”
“俺琢磨著,咱們是不是也該在村裏,辦起一個‘蒙學’,也叫‘村學’?”
“讓咱們村裏那些個七八歲到十二三歲的娃兒們,無論男女,都能有機會,去認幾個字,讀幾本書,學點做人的道理?”
他這話一出口,堂屋裏頓時就響起了一陣小小的議論聲。
興辦學堂?
這這可是個新鮮事兒啊。
也是個大好事兒啊!
錢大爺第一個就撫著胡子,連連點頭:“張先生說的是啊!這讀書識字,可是天底下頂頂要緊的事兒。”
“咱們這些老家夥,鬥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一輩子就隻能在這土坷垃裏刨食,沒啥大出息。”
“可不能再讓咱們的孫子輩,也跟咱們一樣,當睜眼瞎了。”
張河也激動地說道:“是啊,張先生。您家小山相公,不就是因為讀了書,才中了舉人,給咱們全村都爭了光嗎?”
“要是咱們村裏的娃兒們,將來也能出那麽一兩個讀書種子,那咱們青石村,可就真能在這十裏八鄉,都挺直了腰杆子了。”
李老四和趙老三他們,也都是一臉的期盼和向往。
他們自家雖然沒讀過什麽書,可也知道這讀書人的金貴。
要是自家那幾個平日裏隻知道滿山瘋跑的野小子、野丫頭。
將來也能有機會坐在學堂裏,跟著先生念幾句“之乎者也”。
那那簡直就是祖墳上冒青煙的大好事啊。
當然,也有那麽一兩個平日裏比較節省、或者家裏勞力實在緊張的。
臉上露出了幾分遲疑。
“張先生,這興辦學堂,自然是好事。”一個甲長有些顧慮地說道。
“可這建學堂得花錢吧?請先生也得花錢吧?”
“還有那筆墨紙硯,也不是個小數目啊。”
“咱們村這‘公中’的錢糧,雖然是比以前多了些,可也經不起這麽折騰吧?”
“再說了,這娃兒們都去念書了,家裏那些個劈柴、喂豬、拾糞的活計,又該誰去幹呢?”
這話,也說出了一些村民的心裏話。
張大山聽了,也不生氣,隻是耐心地解釋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位兄弟說的,也在理。”
“這興辦學堂,確實是需要花些錢糧。”
“可這錢糧,咱們可以從‘公中’那份‘興辦新營生’的本錢裏頭,先勻出一部分來。”
“畢竟,這培養人才,也是為了咱們青石村的長遠發展嘛,也算是一種‘投資’。”
“至於這學堂的屋舍,咱們也不用蓋得太講究。”
“可以先利用村裏那幾間閑置的舊祠堂偏房。”
“簡單修繕一下,就能用了。”
“課桌椅呢,就讓柱子帶著他那些個木工房的學徒們,用些個邊角料,給它打製出來,也花不了多少錢。”
“筆墨紙硯,初期可以讓孩子們先用那木炭條在沙盤上練字。”
“或者用最粗糙的草紙和自製的鬆煙墨,也能對付著用。”
“等將來村裏‘公中’的錢糧更充裕了。”
“或者咱們那些個‘公中營生’能掙到更多的錢了,再慢慢地給它添置好的。”
“至於這孩子們上學和家裏活計的衝突嘛。”張大山笑了笑。
“咱們這蒙學,也不是非得讓他們從早到晚都待在學堂裏。”
“可以上半日課,或者隔天上一次課。”
“農忙的時候,還可以放幾天‘農忙假’,讓他們回家幫著幹點活。”
“總而言之,就是要讓那些個想讀書、也適合讀書的娃兒們,都有個機會。”
“不至於因為家裏窮,或者因為沒人教,而耽誤了前程。”
他這番話說得是既周全,又體恤民情。
也打消了那些個原本還有些顧慮的村民們心中的疑慮。
“那這教書的先生,又該請誰呢?”張河又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這可是個大學問,不是誰都能當得了的。”
張大山微微一笑,目光投向了早已在一旁含笑不語的周先生。
“這教書育人的事兒,咱們村裏,還有誰比周先生更合適的嗎?”
周先生聽了,也是捋著胡須,朗聲笑道:“嗬嗬,大山謬讚了。”
“老夫這點微末道行,誤人子弟尚可,要說教化一方,卻是萬萬不敢當的。”
“不過,既然是張先生和各位鄉親信得過老夫。”
“老夫自然也當仁不讓,願為我青石村的這些蒙童們,略盡綿薄之力。”
“隻是老夫年事已高,精力也大不如前了。”
“怕是難以長久支撐啊。”
“先生放心。”張大山連忙說道。
“這教習的事兒,自然不能全靠您老人家一人操勞。”
“不是還有文軒賢婿嘛。”他指了指一旁正襟危坐的周文軒。
“文軒雖然沒有功名在身,可他那手好字,那份文采。”
“還有他對孩子們的那份耐心和喜愛,俺們可都是看在眼裏的。”
“讓他先給孩子們開蒙,教些個《三字經》、《百家姓》之類的,想必也是綽綽有餘了。”
“等將來,咱們村裏要是能再出幾個像小山那樣的讀書種子。”
“或者能從外麵請來更高明的先生,那咱們這學堂,自然也就能越辦越好了。”
周文軒見嶽父大人和叔父都提到了自己,連忙起身,恭敬地說道。
“嶽父大人,叔父大人過獎了。”
“文軒才疏學淺,恐難當此重任。”
“不過,若能為村中子弟略盡綿薄,文軒自當竭盡所能,不敢懈怠。”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