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甘蔗豐收,糖業萌芽

字數:4346   加入書籤

A+A-


    深秋的風,帶著最後一絲暖意,吹過青石村金黃的田野。
    張家今年的糧食,再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糧倉裏堆滿了金黃的粟米和飽滿的麥子。
    但張大山心中更大的期盼,在那片連綿二十畝的、如同青色竹海般的甘蔗地裏。
    這些從南方引種的“甜杆杆”,終於迎來了收獲的季節。
    開秤的前一天晚上,張大山將鐵牛、石頭叫到身邊。
    他又讓張河幫忙,把村裏那些受過張家恩惠、平日裏最是勤勞肯幹的幾十戶村民代表,都請到了自家寬敞的院子裏。
    院子裏點起了幾支明亮的火把,將每個人的臉都照得紅彤彤的。
    張大山站在台階上,聲音洪亮。
    “各位鄉親,叔伯兄弟。”
    “俺張大山家的甘蔗,明天就要開秤收割了。”
    “這活計,光靠俺自家人手肯定不夠,需要請大家夥兒幫忙。”
    村民們聞言,都露出理所當然的表情,準備聽張大山開工錢。
    張大山卻話鋒一轉。
    “但是,俺今天想說的是,咱們不按天算工錢。”
    人群中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
    張大山抬手示意大家安靜。
    “俺打算,把這糖坊,當成咱們青石村自己的糖坊來辦。”
    “所有願意來幫忙的鄉親,從砍甘蔗、到運送、再到榨汁、熬糖,每一道工序,俺們都會記下工分。”
    “除了保底的口糧,讓大家幹活不餓肚子外。”
    “等這批糖賣出去了,賺了錢,刨去本錢,剩下的利潤,咱們按出的力氣、按工分,家家戶戶都有分紅!”
    “賺得多,大夥兒就分得多。賺得少,也保證大家有口飯吃,不白出力。”
    他這番話,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巨石。
    整個院子都炸開了鍋。
    “啥?分紅?”
    “俺沒聽錯吧?大山哥是說,讓咱們也跟著一起掙錢?”
    “不要工錢,年底分紅利?這……這是鎮上大商號才有的規矩啊。”
    村民們臉上寫滿了震驚、不解,以及……難以抑製的狂喜。
    他們第一次聽說,給東家幹活,還能跟著分錢的。
    “大山兄弟,你……你說的是真的?”一個老漢顫聲問道。
    “俺張大山說話,一口唾沫一個釘。”
    張大山朗聲回答。
    “俺隻盼著,能帶著信得過俺的鄉親們,一起把日子過好,不受窮,不受欺。”
    “好!”
    不知是誰第一個帶頭喊了起來。
    整個院子立刻爆發出雷鳴般的叫好聲和感激的歡呼。
    第二天,天還沒亮。
    張家院門口便聚集了上百名自發前來的村民,個個精神抖擻,幹勁十足。
    一場規模空前的甘蔗大收獲,在張家的田地裏火熱展開。
    男人們揮舞著鋒利的鋼刀,喊著號子,將一排排粗壯的甘蔗砍倒。
    婦人和半大的孩子們則跟在後麵,飛快地削去葉子,打成捆。
    笑聲、吆喝聲、砍伐聲,匯成了一曲歡快而又充滿力量的豐收交響樂。
    新擴建的工坊區裏,三台巨大的牛拉石碾榨汁機,在牛兒的牽引下,不知疲倦地緩緩轉動。
    工人們將成捆的甘蔗不斷地塞入石碨之間。
    “嘎吱嘎吱”的碾壓聲中,淡綠色的甘蔗汁如同溪流一般,嘩啦啦地流入早已備好的數十口大缸之中。
    那股濃鬱的、清甜的氣息,幾乎彌漫了整個村西頭。
    糖坊內,更是熱火朝天。
    十幾口大鐵鍋一字排開,灶膛裏的火焰熊熊燃燒,將整個屋子都映得通紅。
    栓子這位年輕的“首席熬糖大師傅”,此刻正神情專注地指揮著幾十名被挑選出來、心思細密的婦人。
    她們分成幾組,有的負責撇沫,有的負責觀察火候,有的負責攪拌糖漿。
    每一個步驟都嚴格按照張大山和栓子製定的規程進行。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甜到發膩、卻又無比誘人的焦糖香氣。
    當第一批金黃的砂糖和雪白的糖霜被製作出來時。
    所有參與勞作的村民,都忍不住發出了由衷的讚歎和歡呼。
    他們親眼見證了,那些普通的“甜杆杆”,是如何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變成了這金貴無比的“寶貝”。
    這一次,石頭帶著“青石快運”的車隊,拉著足足上千斤的砂糖和近百斤的白糖霜,再次奔赴府城。
    結果,自然是再次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青石蔗糖”以其優良的品質和純正的口感,迅速被府城最大的南貨行“德源昌”獨家包攬。
    石頭帶回來的,是一張高達五百兩銀子的巨額銀票,以及一份更長期、更穩定的供貨契約。
    當晚,張家院子裏,再次點起了明亮的火把。
    全村所有參與了甘蔗收割和製糖的家庭,都派了代表前來。
    張大山當著所有人的麵,將那張五百兩的銀票高高舉起。
    “鄉親們,咱們的糖,賣出去了!”
    “刨去咱們的本錢,這次足足賺了三百多兩的純利!”
    人群中爆發出震天的歡呼。
    張大山沒有多說廢話。
    他讓小山和豆子,搬出了早已準備好的賬簿和算盤。
    “下麵,按工分,發錢!”
    豆子手持賬簿,大聲地念著每一個戶主的名字,以及他們家這次應得的工分。
    小山則在一旁,用清秀的字跡,當眾記錄。
    石頭和鐵牛,則守著兩個裝滿了銅錢和碎銀的大箱子,負責發錢。
    “張河家,出工三十五人次,計一百二十工分,應分紅利……三百五十文!”
    “錢大爺家,出工二十八人次,計九十五工分,應分紅利……二百八十文!”
    “……”
    一個個名字被念到,一串串沉甸甸的銅錢或碎銀子,被親手交到了那些村民的手中。
    他們拿著那份完全屬於自己的、用汗水換來的沉甸甸的收入。
    許多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說不出話來。
    他們這輩子,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麽叫“多勞多得”,什麽叫“共同富裕”。
    這場別開生麵的“分紅大會”,一直持續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