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軍民一心,共築長龍

字數:6106   加入書籤

A+A-


    京郊,皇家西山校場。
    那一場被後世史書反複提及的、“火車”與帝國最頂尖“八百裏加急”戰馬之間的競賽,最終以一種近乎碾壓的、毫無懸念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當那頭名為“開拓者一號”的鋼鐵巨獸,拖拽著十節滿載鐵錠的車廂,發出驚天動地的轟鳴,在短短一個時辰內,便跑完了戰馬需要耗費整整一天才能跑完的百裏路程時,
    在場所有帝國軍方的高級將領,都陷入了長久的、死一般的沉默。
    他們臉上的表情,從最初的不屑與譏諷,到中途的震驚與錯愕,最終,凝固成了深深的敬畏與……一絲發自內心的恐懼。
    他們都是在馬背上打下赫赫戰功的宿將,他們比任何人都明白,這種無與倫比的、不受體力與天氣影響的運輸能力,對於戰爭而言,意味著什麽。
    它意味著,十萬大軍,可以在三日之內,從京城直抵北境邊關。
    它意味著,百萬石的糧草軍需,可以源源不斷、風雨無阻地供給前線。
    它意味著,帝國的軍事力量,將不再受限於地理的束縛,可以如臂使指,投送到任何一條鐵路所能抵達的疆域。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運輸工具了。這是一條流動的、鋼鐵鑄就的、足以改變國運的……長城!
    當今聖上寧宣宗,站在高台之上,看著遠處那條由蒸汽機車噴吐出的、長長的白色煙龍,
    他緊握著腰間的劍柄,因為激動,指節都有些發白。
    他轉過身,麵對著身後一眾心神激蕩的愛將,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斬釘截鐵的語氣,下達了那道足以載入史冊的最高指令
    “傳朕旨意!即刻起,以軍助工,軍民一心,加速建路!朕要讓這條‘鋼鐵長城’,在最短的時間內,鋪滿我大寧的疆土!”
    這道由國家最高意誌主導的、規模空前浩大的“鋼鐵動脈”營造工程,自此,正式拉開了序幕。
    首先行動起來的,是兵部。
    三道蓋著“軍機要務”朱紅大印的緊急軍令,如同三道閃電,從京城發出,
    分送往駐紮在京畿地區、最是精銳的“神機”、“五軍”、“三千”三大營。
    軍令的內容,簡單而又震撼每營抽調三萬三千名身強力壯的工兵及輔兵,總計十萬大軍,即刻集結!
    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動員。
    無數正在操演陣法、擦拭兵器的士兵,在聽到這道命令時,都感到了深深的困惑。
    他們脫下了那身象征著榮耀與殺伐的沉重鎧甲,放下了手中早已熟悉如臂的刀槍。
    取而代之的,是由“青石布坊”一個月內趕製出來的、統一的、堅固耐磨的靛藍色工裝。
    他們的手中,則被塞滿了由“青石鐵匠鋪”用新式模具一體化鍛造的、閃爍著精鋼寒光的鐵鍬、十字鎬和獨輪手推車。
    一名剛剛入伍不久的年輕士兵,看著自己身上這身陌生的“衣服”,又看了看手中沉甸甸的鐵鎬,忍不住問身邊的老火長
    “火長,咱們……這是要去打仗嗎?可……可對手是誰?是鐵鍬和石頭嗎?”
    老火長瞪了他一眼,隨即又咧嘴一笑,拍了拍他結實的肩膀,望向遙遠的北方,眼神中充滿了憧憬。
    “傻小子!這可比打仗,更有勁兒!”
    “聽說了嗎?咱們這是要去修一條‘天路’!一條能讓那叫‘火車’的鋼鐵神龍跑起來的‘天路’!那玩意兒,一天跑的路,比咱們兩條腿跑十天都多!”
    “你想想,等這路修好了,咱們要是再去北邊打那些蠻子,坐上那玩意兒,一天就到了!糧草兵器,要多少有多少!到時候,看那幫騎馬的蠻子還怎麽跟咱們橫!”
    老火長的話,樸素,卻充滿了感染力。
    年輕士兵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但他的眼中,也燃起了一團火。
    十萬大軍,在經過了短暫的整編與動員之後,便浩浩蕩蕩地,如同十條奔湧的洪流,開赴了京郊西山,那“京北鐵路”的起始點。
    他們的任務,不再是操演備戰,磨煉殺人之技,
    而是要在這片廣袤的華北平原上,用他們的血肉與汗水,為那條即將誕生的“陸地蛟龍”,開辟出一條平坦、堅實、通往強盛的康莊大道!
    而“青石營造社”那群由張柱子親自帶領的工匠們,則成為了這支龐大“工程兵團”的技術核心和絕對總指揮。
    在張柱子的統一規劃下,他創造性地,將後世“分段承包,並行施工”的理念,第一次,帶到了這個時代。
    整個長達數千裏的鐵路工程,被以“百裏”為單位,分解成了一個個可以同時開工的獨立標段。
    每一個標段,都由一名來自青石村、跟隨張大山從零開始,修建過水壩、改造過農田、經驗最是豐富的營造老師傅,擔任“總工”,
    再配上幾位從工部派遣來的、擅長繪圖、計算和文書記錄的老吏員,組成技術核心。
    最後,配給他們一支由數千名士兵組成的、紀律嚴明的工程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一種全新的、“軍民一心,共築長龍”的營造模式,以前所未有的、令所有舊時代官員都瞠目結舌的效率,開始高速運轉起來。
    士兵們,負責最是艱苦、也最耗費體力的土石方工程。
    他們開山、平地、挖掘路基、夯實土壤……
    他們那屬於軍隊的、令行禁止的紀律性和強大的集體組織能力,在這一刻,被完美地轉化為了無與倫比的工程效率。
    數千人組成的長隊,在軍官的哨聲和旗語指揮下,動作整齊劃一。
    挖掘、裝車、運輸、傾倒、夯實……流水線一般的作業,
    讓原本需要耗費數月才能平整好的一片丘陵,在短短十數天內,便化為了坦途。
    而青石村的工匠們,則如同最珍貴的寶貝,被士兵們層層保護在中間。
    他們負責所有技術含量最高的活計。
    他們戴著張家特製的護目鏡,手持著各種奇形怪狀的新式測量工具——水平儀、經緯儀、測距尺,
    反複地校準著路線的坡度和曲率,確保其誤差,不會超過圖紙上要求的、那小得嚇人的“分毫”單位。
    他們指導著士兵們,如何按照嚴格的間距,鋪設那些經過防腐處理的枕木;
    如何將沉重的鐵軌,穩穩地固定在枕木之上;
    如何用一種名為“熱脹冷縮”的原理,在每一段鐵軌之間,留下一道恰到好處的縫隙。
    整個巨大的工地,雖然有數十萬人同時在勞作,卻顯得井然有序,熱火朝天。
    那嘹亮的、帶著軍旅特色的勞動號子,與那清脆的、富有節奏感的鋼鐵敲擊聲,匯聚在一起,
    響徹了整個華北平原,成為了這個時代最雄渾、最激昂的交響曲。
    當然,工程的進展,也並非一帆風順。
    當隊伍浩浩蕩蕩地推進到一條名為“永定”的大河前時,所有人都被眼前那寬達百丈、水流湍急、濁浪滔天的河麵,給擋住了去路。
    要在這裏,建起一座足以承載萬斤重火車通行的巨大鐵橋,其難度,遠超所有人的想象。
    “柱子大人,這……這可如何是好啊?”負責此段工程的工部官員,愁得幾天沒睡好覺,嘴上起滿了燎泡。
    他指著那渾濁的河水,幾乎要哭出來,
    “我們派人試過了,此處河床之下,全是幾十丈深的流沙和淤泥!傳統的鬆木長樁,用數千斤的重錘往下打,打進去十丈,就被流沙給吸住了,再也進不去分毫!就算勉強打下去了幾十根,一場洪水過來,連根都找不著了!”
    柱子看著那洶湧的河水,神情卻異常平靜。
    在決定路線之時,他早已在父親的指導下,和勘探隊一起,對此處的水文地質,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最詳盡的勘探。
    所有難題,早已在他的預料之中。
    “無妨。”他拿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張無比複雜的橋梁設計圖紙,鋪在眾人麵前,“咱們不用木樁,咱們用‘沉箱’。”
    “沉箱?”在場的所有人,包括那些經驗豐富的工匠,都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在張柱子的親自指揮和講解下,一個充滿了想象力和科學智慧的、劃時代的營造之法,開始在眾人眼前,徐徐展開。
    巨大的、由鋼筋和高標號水泥預製而成的、如同一個沒有底的巨大箱子般的“水泥沉箱”,在岸邊,被澆築了出來。
    它重達數十萬斤,如同一座小山。
    工匠和士兵們,利用巧妙的杠杆滑輪組,和數艘巨大的平底駁船,將其緩緩地拖拽到預定的橋墩位置,再緩緩地沉入河底。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數台大功率的蒸汽水泵,開始發出巨大的轟鳴。
    它們將沉箱內的河水,源源不斷地抽出,排回河中。
    奇跡發生了!在湍急的河道中央,竟出現了一個“幹燥”的、被水泥牆壁保護起來的巨大空間!
    工人們可以在這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裏,繼續向下挖掘,將泥沙和淤泥一筐筐地運上來,
    直至挖到河床之下最堅硬的岩石層,並最終用更堅固的鋼筋和水泥,在岩層之上,澆築出巨大而又堅固的橋墩基座。
    當第一個橋墩,從河水中拔地而起時,所有親眼目睹這一過程的官員和工匠們,都再次為“青石之學”那近乎神跡的偉力,而感到深深的震撼。
    而為了解決那如同天文數字般的鋼鐵需求,張家的長子,負責整個項目後勤與生產的張鐵牛,更是大膽地采納了勘探隊的一個建議。
    他們在燕山山脈中那座新發現的、儲量驚人的巨大煤鐵伴生礦旁邊,直接建造起了一座小型的、臨時的“煉鋼廠”!
    他們就地開采,就地篩選,就地冶煉。
    再用新式的、由蒸汽驅動的“軋鋼機”,將那燒得通紅的鋼錠,如同擀麵條一般,直接軋製成一段段標準長度的“工字型”鐵軌。
    然後,再用馬車,運送到距離最近的工地。
    這種“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使用”的全新工業模式,極大地縮短了材料的運輸距離和時間,
    也讓整個鐵路的鋪設速度,再次得到了驚人的提升。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