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沙華光礁i號南宋沉船出水瓷器:宋代瓷韻與絲路傳奇

字數:3720   加入書籤

A+A-


    一、碧海拾貝:開啟八百年前的瓷海密碼
    2015年盛夏,西沙群島華光礁海域,潛水員李明正沿著珊瑚礁緩緩下潛。當他的手電筒光束掃過一片凹凸不平的礁盤時,一抹溫潤的青白光澤突然映入眼簾——那是半埋在珊瑚砂中的瓷碗邊緣,花瓣形的口沿在幽藍海水中泛著珍珠般的光暈。李明小心翼翼地拂去器物表麵的沉積物,一隻南宋青白釉刻花碗逐漸顯露出真容,碗心清晰可見陰文“吉”字戳印,仿佛穿越時空的祝福。這個瞬間,不僅開啟了一段水下考古的傳奇,更讓一艘沉睡海底八百年的宋代商船重新進入世人視野。
    關於這艘沉船的來曆,在潭門漁民中流傳著一個與海神有關的傳說。相傳南宋年間,泉州商船“萬順號”滿載瓷器前往占城,途經西沙時遭遇風暴。船主林三郎跪在甲板上祈求媽祖庇佑,恍惚間見一位手持青瓷瓶的仙子踏浪而來:“以瓷為舟,以釉為帆,方能渡此劫。”言畢將青瓷瓶擲入海中,海麵頓時浮現出一條由青白瓷鋪就的海路。商船順著瓷路航行,最終化險為夷,而那些沉入海底的瓷器卻化作珊瑚礁,守護著這片海域。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雖無法考證真偽,卻與1996年漁民發現沉船的經曆形成奇妙呼應——當年正是漁民在捕撈時被海底凸起的“珊瑚礁”劃破漁網,才意外揭開了華光礁i號的神秘麵紗。
    二、出水芙蓉:解構南宋外銷瓷的美學基因
    當考古隊員將沉船中的瓷器逐層剝離,展現在世人麵前的是一個品類豐富、工藝精湛的宋代瓷世界。這批近萬件瓷器以福建、江西窯口為主,既有景德鎮的青白瓷、德化窯的白瓷,也有磁灶窯的綠釉器和同安窯的珠光青瓷,器型涵蓋碗、盤、碟、盒、壺、瓶等生活用具,其中不乏專供外銷的特色產品。
    一)青白瓷:冰肌玉骨的東方韻味
    景德鎮青白瓷是沉船瓷器中的主角。一件青白釉刻花執壺通高23厘米,壺身呈六棱形,頸部刻劃蕉葉紋,腹部以篦劃技法勾勒纏枝蓮紋,蓮瓣翻卷如真,葉脈清晰可辨。其釉色青中透白,白裏泛青,迎光透視可見胎體薄如蛋殼,釉下氣泡寥若晨星,恰似晨曦中波光粼粼的海麵。這種被稱為“影青”的釉色,是宋代匠人通過精準控製釉料中氧化鐵含量0.61),並利用龍窯內氧化焰與還原焰的交替燒製而成,比歐洲早六百年掌握了這一技術。
    二)珠光青瓷:海上茶道的文化使者
    同安窯的珠光青瓷碗在沉船中亦占有重要地位。這類青瓷胎體厚重,釉色青中泛黃,外壁刻劃密集的豎條紋,內壁則以篦劃技法裝飾水波紋。其獨特之處在於碗心常刻有“吉”“福”等吉祥文字,如一件青釉刻花“吉”字碗,碗心陰文“吉”字線條流暢,寓意著對遠方使用者的美好祝願。據日本考古發現,這類瓷器在鐮倉時代南宋後半期)大量輸入日本,深受茶道大師村田珠光喜愛,被稱為“珠光青瓷”,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三)異域風情: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
    沉船中還發現了具有南亞風格的“軍持”。這類器物小口、長頸、鼓腹,肩部置流,是佛教徒用於盛水的淨瓶。一件青白釉軍持高18厘米,腹部模印蓮瓣紋,流口呈鷹嘴狀,既保留了中國瓷器的傳統工藝,又融入了東南亞地區的實用需求。此外,部分瓷器的紋飾中出現了摩羯魚、寶相花等帶有波斯文化元素的圖案,印證了宋代瓷器在海外貿易中“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
    三、水下探秘:考古發掘中的驚世發現
    一)福船遺韻:古代造船術的巔峰之作
    華光礁i號沉船是我國首次在遠海發現的南宋福船。船體殘長約20米,寬6米,舷深34米,采用獨特的水密隔艙結構,殘存11個隔艙。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了船體的抗沉性,還便於貨物分類存放,是中國古代航海技術領先世界的重要標誌。船體構件采用五層至六層船板疊壓而成,最長船板達14.4米,寬度超過30厘米,通過榫卯和艌料緊密連接,展現了宋代匠人高超的木工技藝。
    二)沉船年代:穿越時空的物證鏈
    通過對出土瓷器和銅錢的分析,考古學家確定沉船年代為南宋中期約11901200年)。一件青白釉碗底部刻有“壬午載潘三郎造”字樣,結合“皇宋通寶”銅錢的發現,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推斷。與沉船同時期的文獻記載,南宋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而華光礁i號裝載的瓷器正是從泉州港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前往東南亞的貿易貨物。
    三)水下考古:科技與匠心的對話
    2007年至2008年的兩次發掘堪稱水下考古的典範。考古隊員在水深3米的礁盤上布置了50個探方,采用空氣負壓設備清理淤沙,用三維激光掃描記錄船體結構,最終將511塊船板逐一編號拆解出水。對於出水瓷器,文物保護專家采用去黴、脫鹽、脫水等技術進行修複,其中一件粉盒經過顯微ct掃描,發現其內部仍殘留著宋代女性使用的香粉顆粒,讓八百年前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文明坐標:瓷片上的海上絲綢之路
    一)曆史價值:貿易網絡的立體畫卷
    華光礁i號的發現,為研究宋代海上貿易提供了實物標本。沉船中的瓷器來自福建、江西等地的民窯,既有日常用瓷,也有專為外銷設計的精品,如粉盒、軍持等,反映出南宋瓷器產業已形成“訂單式生產”模式。通過與東南亞、南亞等地出土瓷器的對比,考古學家發現華光礁i號的貨物與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遺址中的宋代瓷器高度相似,勾勒出一條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印度洋的“海上陶瓷之路”。
    二)藝術價值:極簡美學的跨洋傳播
    宋代瓷器追求“清水出芙蓉”的意境,這種美學理念通過海上貿易影響了世界。景德鎮青白瓷的冰清玉潔、龍泉青瓷的蒼翠欲滴、德化白瓷的溫潤如玉,不僅成為海外貴族的珍愛之物,更啟發了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製瓷工藝。例如,15世紀奧斯曼帝國的伊茲尼克陶器,其藍白相間的裝飾風格明顯受到中國青花瓷的影響,而華光礁i號出水的青白瓷正是這種文化傳播的早期載體。
    三)科技價值:陶瓷工藝的百科全書
    從原料配方到燒製技術,華光礁i號的瓷器展現了宋代製瓷業的多項突破。景德鎮青白瓷采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嶺土),使胎體耐高溫達1300c,同時保持輕薄堅韌;磁灶窯的綠釉器使用氧化鉛作為助熔劑,實現了低溫釉的穩定燒製;同安窯的珠光青瓷通過刻劃、篦劃等技法,在有限空間內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這些技術不僅代表了當時世界製瓷業的最高水平,更為研究古代科技交流提供了實物依據。
    五、瓷韻流長:從海底到博物館的文明對話
    如今,華光礁i號出水瓷器陳列在海南博物館“南溟奇甸”展廳,與複原的沉船模型、航海圖共同講述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那件刻有“吉”字的青白釉碗前,常有外國遊客駐足凝視,猜測著千年前寫下這個字的匠人;珠光青瓷碗旁,年輕的陶藝家正用素描本記錄著刻花技法。2024年,海南省博物館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啟動沉船複原項目,預計不久後,這艘宋代福船將以全新姿態重現世間,讓更多人感受古代中國的航海智慧。
    從潭門漁民的傳說到水下考古的實證,從宋代匠人手中的瓷土到博物館展櫃裏的珍品,華光礁i號沉船出水瓷器不僅是南海波濤中的文明碎片,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中國與世界的文化紐帶。它們用溫潤的釉色訴說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用精美的紋飾見證著不同文明的對話,在歲月長河中綻放著跨越千年的瓷韻風華。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