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清雍正黃地彩繪纏枝牡丹紋銅胎畫琺琅五供
字數:2854 加入書籤
一、帝王之賜:五供的誕生與傳承
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仲春,曲阜孔廟大成殿在曆經兩年前的雷擊大火後,終於重現往日輝煌。這場災難讓雍正帝深感震撼,他不僅親自撰寫《禦製重修闕裏孔子廟碑》,更下令內務府造辦處燒製一套頂級琺琅禮器,以表對孔子的尊崇。據《曲阜縣誌》記載,這套五供包括“銅香鼎一、香盒一、燭台二、花瓶二”,由養心殿造辦處琺琅作耗時半年完成,最終於同年五月由六十九代衍聖公孔廣棨恭迎進廟。
五供的誕生與清代宮廷琺琅工藝的巔峰期高度契合。雍正帝對琺琅器的喜愛近乎癡迷,他不僅親自過問釉料配方,還引入西洋畫師參與設計。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六年1728年)造辦處成功試製出月白、淺綠、藕荷等二十餘種琺琅釉料,其中明黃色釉的燒製尤為關鍵——這種以銻為著色劑的低溫釉料,需在800c左右的窯溫中反複調試,方能呈現出既莊重又不失靈動的色澤。五供的黃釉地正是這種工藝的完美體現,其色如帝王冕旒上的琉璃,在光線折射下泛著寶石般的光澤。
二、工藝典範:五供的形態與細節
五供由香爐、燭台、花瓶各兩件組成,通高均在70厘米左右,是目前已知國內現存最大的雍正朝畫琺琅器。每一件器物都以紫銅為胎,采用“捶揲成型”工藝打造出敦實的器身,再以“點藍”技法將琺琅釉料填繪於胎體之上。這種源自歐洲的畫琺琅工藝,在清代工匠手中與中國傳統紋樣完美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香爐口徑36厘米,圓腹雙衝耳,獸蹄形足下設圓形銅柱,可插入供桌固定。腹部以黃釉為地,繪十二朵纏枝牡丹,花心以紅、藍琺琅點染,花瓣邊緣鎏金,立體感極強。口沿中部飾一圓形“壽”字,與腹部牡丹紋共同構成“壽考富貴”的吉祥寓意。爐底白地藍框內楷書“雍正年製”款,筆鋒剛勁,為造辦處宮廷畫師的手筆。
燭台通高73厘米,雙盤連座式設計。上盤直徑18厘米,中立燭插,下盤直徑29.3厘米,圈足外撇。器身同樣以黃釉繪纏枝牡丹,燭插頂端飾鎏金火焰紋,寓意香火永續。燭台底部藍地雙龍紋框內紅彩楷書“雍正年製”,與香爐款識形成呼應。
花瓶高70.5厘米,喇叭口長頸,鼓腹圈足,頸部兩側飾龍形耳。腹部紋飾以纏枝牡丹為主,間以蓮紋點綴,寓意“花開富貴,清廉傳家”。瓶底藍地雙龍紋框內紅彩楷書款,與燭台一致。
五供的紋飾設計暗含深意。纏枝牡丹作為清代宮廷最喜愛的紋樣之一,其連綿不斷的藤蔓象征“生生不息”,而十二朵牡丹則對應一年十二個月,寓意“月月富貴”。龍形耳、獸蹄足等元素,則彰顯了皇家禮器的尊貴身份。
三、劫火重生:五供的坎坷曆程
五供自入藏孔廟後,便成為祭孔大典的核心禮器。但它們的命運並非一帆風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曲阜一度陷入混亂。孔府家丁連夜將五供埋藏於後堂地窖,待戰亂平息後取出時,部分器物表麵已出現輕微鏽蝕。1937年日軍侵占曲阜,偽政權多次威逼孔府交出五供,時任奉祀官孔令煜一麵謊稱五供已隨衍聖公南遷,一麵組織工匠用泥土覆蓋器物表麵,再以舊木箱封裝,藏於孔府西跨院的夾牆內。
特殊時期,五供再次麵臨危機。1966年秋,曲阜文管會工作人員將五供轉移至防空洞,用麻袋包裹後深埋於地下。為防止被發現,他們還在地表種植了槐樹,直至1972年才重新取出。此時的五供雖曆經滄桑,但因埋藏環境幹燥,釉彩竟未受明顯損傷。2018年孔子博物館建成開放,五供作為首批重點文物入藏,采用恒溫恒濕展櫃陳列,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歲月。
四、文明密碼:五供的多維價值
一)工藝價值:中西合璧的巔峰之作
五供的製作融合了中西方工藝精髓。銅胎捶揲、琺琅填彩等技法源自歐洲,而纏枝牡丹、龍紋等紋飾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這種“西技中用”的創新,在雍正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以琺琅釉料為例,五供使用的明黃色釉為清宮獨家配方,而牡丹花瓣上的漸變紅色,則是通過混合進口琺琅料與國產朱砂實現的。
二)曆史價值:清代尊孔的實物見證
雍正帝賜五供的行為,本質上是對儒家文化的政治認同。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通過尊孔崇儒來鞏固統治合法性。五供的造型、紋飾與銘文,無不體現著儒家“尊禮”“崇古”的思想,而雍正帝將其賜予孔府,正是希望借助孔子的影響力,將儒家倫理轉化為維護統治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價值:禮製文明的活態傳承
在儒家禮製中,五供是祭祀儀式的核心。香爐焚香以通神明,燭台燃燈以照幽冥,花瓶獻花以表敬意,三者共同構成“三獻禮”的物質載體。五供的擺放位置嚴格遵循“中香爐、兩側燭台、外列花瓶”的禮製,體現了“左昭右穆”的宗法秩序。這種禮製精神至今仍在曲阜祭孔大典中延續,五供雖不再用於實際祭祀,但其象征意義已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四)科技價值:古代工藝的現代啟示
五供的修複與保護為研究古代琺琅工藝提供了珍貴樣本。2020年,故宮博物院與孔子博物館合作對五供進行無損檢測,發現其釉層厚度僅0.20.3毫米,但附著力極強,曆經三百年仍未脫落。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研究人員還發現釉料中含有微量砷元素,這可能是清代工匠為增強釉麵穩定性而添加的特殊成分。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古代琺琅工藝的奧秘,更為現代文物保護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紫禁城的造辦處到孔子博物館的展櫃,清畫琺琅五供跨越三百年時空,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嬗變。它們是帝王尊崇孔子的象征,是琺琅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當我們站在展櫃前凝視這些明黃色的器物時,看到的不僅是精美的紋飾與溫潤的釉色,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對禮樂精神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