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黃玉馬:戰國時期玉器製作的高超水平具體體現

字數:3049   加入書籤

A+A-


    一、淵源探尋:黃玉馬的發現與流傳
    1978年,曲阜魯國故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在3號墓的清理過程中,考古人員在墓主棺槨的一側發現了這件黃玉馬。墓葬位於孔林林道西側的“望父台”墓地西南,根據出土的帶鉤、銅鏡等器物判斷,該墓屬於戰國晚期。盡管墓主身份尚未完全確定,但從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的精美程度來看,墓主很可能是當時的貴族階層。
    黃玉馬出土時,與其他玉器、青銅器等文物一同擺放,顯示出其在墓主生前的重要地位。這件玉器的發現,填補了戰國時期圓雕玉器的空白,為研究當時的玉器製作工藝和社會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關於黃玉馬的流傳,雖無明確的傳說故事,但從其出土後的經曆來看,它見證了曆史的變遷。自1978年出土後,黃玉馬一直由曲阜文管部門妥善保管,2018年孔子博物館建成開放後,它作為重點文物入藏,正式與公眾見麵。如今,這件小巧的玉器已成為孔子博物館的標誌性文物之一,吸引著無數觀眾前來觀賞。
    二、形態解析:黃玉馬的基本特征
    黃玉馬通長4.5厘米,寬1.8厘米,通高5.7厘米,底座長2.3厘米,寬1.7厘米,高0.35厘米。玉質為黃玉,晶瑩溫潤,黃中泛青,局部有褐色沁斑。馬首一側雜有塊狀白斑,頸、胸、臀、後腿部等處皆有大小不等的棕褐色沁斑,這些沁斑並非瑕疵,而是工匠巧妙運用“俏色”技法,將其融入馬的形象之中,使馬的皮毛色澤和紋理更加逼真。
    馬呈站立姿態,昂首豎耳,張目前視,鑽雙孔為鼻,馬口微張,腦後馬鬃呈豎棱突起,馬尾卷曲打髻,腿部肌肉清晰,馬蹄分明,前腿直立,後腿微曲,立於方座之上。工匠以陰線刻和淺浮雕的技法刻畫出馬的雙眼、口、鼻、雙耳以及鬃尾等細部,線條簡潔流暢,刻痕清晰幹淨,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水準。
    三、考古價值:黃玉馬的曆史意義
    黃玉馬的出土,為研究戰國時期的玉器製作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戰國時期,由於鐵工具的出現及普遍使用,琢玉工具和技術發生了重大變革,玉器製作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黃玉馬的琢製采用了圓雕、陰線刻、淺浮雕、“俏色”等多種技法,工藝精湛,線條流暢,鑽孔勻稱光滑,器表麵打磨、拋光極其講究,光澤度很高。特別是“俏色”技法的運用,使馬的形象更加生動逼真,充分體現了戰國時期玉器製作的高超水平。
    此外,黃玉馬的發現也為研究戰國時期的社會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在戰國時期,玉器不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黃玉馬作為一件裝飾藝術品,其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反映了墓主的高貴身份和審美品味。同時,黃玉馬的造型和紋飾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馬的形象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視為忠誠、勇敢和力量的象征,這也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
    四、藝術魅力:黃玉馬的美學價值
    黃玉馬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其造型和工藝上。從造型上看,黃玉馬小巧玲瓏,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馬的昂首豎耳、張目前視的姿態,展現出一種靈動的生命力;馬尾卷曲打髻、腿部肌肉清晰的細節刻畫,又體現了工匠對馬的形態和結構的精準把握。從工藝上看,黃玉馬采用了多種技法,如圓雕、陰線刻、淺浮雕等,使馬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特別是“俏色”技法的運用,將玉料的自然色澤和紋理與馬的形象巧妙結合,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黃玉馬的藝術魅力還體現在其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上。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玉器製作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響。黃玉馬的造型和紋飾既有中原地區的傳統風格,又融合了其他地區的文化元素,體現了戰國時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五、工藝探秘:黃玉馬的製作技術
    戰國時期的玉器製作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黃玉馬的製作過程更是體現了這一點。首先,工匠需要選擇合適的玉料,黃玉馬采用的是和田黃玉,這種玉料質地細膩,溫潤如玉,是製作玉器的上等材料。其次,工匠需要根據玉料的形狀和紋理進行設計,黃玉馬的設計充分考慮了玉料的自然特征,巧妙運用“俏色”技法,將沁斑融入馬的形象之中,使馬的皮毛色澤更加逼真。
    在製作過程中,工匠運用了多種技法,如圓雕、陰線刻、淺浮雕等。圓雕技法使馬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陰線刻和淺浮雕技法則用於刻畫馬的細部特征,如雙眼、口、鼻、雙耳以及鬃尾等。此外,工匠還采用了鑽孔技術,使馬的鼻孔和底座的穿孔更加勻稱光滑。這些技法的綜合運用,使黃玉馬成為一件工藝精湛、藝術價值極高的玉器。
    六、文化內涵:黃玉馬的象征意義
    黃玉馬不僅是一件精美的玉器,更是戰國時期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戰國時期,馬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戰爭工具,具有重要的社會地位。黃玉馬的形象體現了人們對馬的喜愛和崇拜,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軍事和交通狀況。
    同時,黃玉馬的造型和紋飾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馬的昂首豎耳、張目前視的姿態,象征著勇往直前、積極向上的精神;馬尾卷曲打髻、腿部肌肉清晰的細節刻畫,則體現了工匠對完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黃玉馬的“俏色”技法運用,也體現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美的欣賞和對藝術的創新精神。
    七、保護傳承:黃玉馬的現狀與未來
    自1978年出土以來,黃玉馬一直受到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了保護這件珍貴的文物,文物工作者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如定期進行檢測、維護和修複等。同時,黃玉馬也被納入了孔子博物館的重點文物保護項目,通過現代化的展陳手段,向公眾展示其獨特的魅力。
    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也將不斷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通過更加先進的技術手段,進一步揭示黃玉馬的曆史文化價值,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戰國黃玉馬,這件小巧而精美的玉器,以其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成為了孔子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的發現,不僅為我們揭示了戰國時期玉器製作的高超技藝,更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審美風尚與文化內涵。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相信,這件珍貴的文物將繼續閃耀著它的光芒,為我們講述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