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群書漂68
字數:3470 加入書籤
第六章 避暑山莊萬國來朝圖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避暑山莊的荷花開得正盛,清冽的風裹著木蘭圍場的草香,掀動萬樹園蒙古包外的鎏金幡旗。馬戛爾尼使團的馬車碾過青石板路,車輪軸發出的“吱呀”聲,驚飛了棲在鬆枝上的綠頭鴨——這是英國首次以“祝壽”名義來華的使團,卻在“跪與不跪”的禮節上,讓軍機處的大臣們磨破了嘴皮。
和珅捏著譯員送來的《使團禮品清單》,目光停在“蒸汽機模型”“望遠鏡”“燧發槍”幾行字上,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腰間的“十全寶鼎”玉佩——皇上昨日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可這清單上的物件,偏偏透著股子“奇技淫巧”的新鮮勁。
“和大人,皇上召見。”小太監掀開蒙古包的氈簾,裏頭傳來乾隆的笑聲,混著瑪瑙酒盞相碰的脆響,“讓英國佬進來吧,朕倒要瞧瞧,他們的‘萬國來朝’圖,能畫出個什麽花樣。”
馬戛爾尼走進氈帳時,第一眼看見的是坐在胡床上的乾隆。老人穿著月白紗袍,腰間係著條暗紋緞帶,比在紫禁城時多了份閑適,卻仍有股子不怒自威的氣勢。他身後的屏風上,繪著康熙朝的《萬國來朝圖》,各國使臣皆作叩拜狀,唯有眼前的英國人,單膝跪地,手按胸口——這姿勢讓和珅皺緊了眉,卻見乾隆抬手示意:“免禮吧,入鄉隨俗,朕也隨隨你們的‘俗’。”
“謝陛下。”馬戛爾尼用生澀的漢語開口,餘光掃過帳內的陳設——黃花梨案幾上擺著《四庫全書》樣稿,旁邊的汝窯瓶裏插著剛采的野菊,牆角堆著幾副獵具,皮麵上還留著木蘭秋獮的草屑。這與他想象中的“東方帝王”排場不同,倒像個深諳生活之道的老者的書房。
“聽說你們帶了蒸汽機?”乾隆指了指帳外的模型,銅製的活塞在陽光下泛著冷光,“朕瞧著像個大銅壺,能煮多少茶?”
譯員憋住笑,慌忙解釋:“陛下,這機器不用人力,能自己帶動輪子,一日可行百裏,比馬車快十倍。”
“哦?”乾隆挑眉,轉頭問和珅,“咱們的運河漕運,靠纖夫拉船,一日能走多少裏?”
“回皇上,順流三十裏,逆流二十裏。”和珅心裏打鼓,知道皇上這是在比量“人力”與“機器”的優劣,“不過這機器雖快,卻需燒煤,咱們天朝有的是人力,犯不著……”
“人力?”乾隆忽然盯著馬戛爾尼,“你們英國,可有像朕這樣的‘十全老人’?”
馬戛爾尼一愣,譯員慌忙打圓場:“陛下乃天下共主,‘十全’之德舉世無雙,我王雖慕陛下聖名,卻不及陛下福壽雙全、功業蓋世……”
這話讓乾隆笑了,端起茶盞抿了口——是虎娃從山東捎來的棗茶,甜中帶澀,像極了千叟宴上蘇老爺子掉在湯裏的淚。他指了指案頭的《萬國來朝圖》:“朕的‘十全’,是天下子民的‘全’——你們的機器再好,能讓老百姓吃飽穿暖嗎?能讓運河的堤岸不垮嗎?”
馬戛爾尼聽懂了“老百姓”三個字,忽然想起在天津看見的場景:纖夫們赤著腳拉船,背上的鞭痕觸目驚心,而岸上的官員卻坐著轎子,轎簾上繡著“十全”的暗紋。他忽然明白,皇上口中的“全”,與他們理解的“進步”,終究隔著一片太平洋的距離。
“陛下,我們帶來的燧發槍,射程比你們的弓箭遠三倍。”副使斯當東忍不住插話,掏出樣槍演示,扳機扣動的“哢嗒”聲在帳內回響,“若陛下需要,我們可以……”
“夠了。”乾隆抬手打斷,目光落在帳外的木蘭圍場,幾個蒙古少年正縱馬射獵,弓弦拉滿時,馬尾在風裏揚起漂亮的弧度,“朕的弓箭,射的是人心——你們的槍,射的是物件。人心齊了,物件再好,不過是錦上添花;人心散了,物件再強,也是鏡花水月。”
這話讓和珅暗暗心驚——皇上這是在敲打他們這些“重物件輕人心”的臣子。他忽然想起山東的堤岸,想起巧娘的蠶匾,原來皇上心裏的“十全”,從來不是靠蒸汽機、燧發槍堆出來的,而是靠千萬個老百姓心裏的“齊”。
酉時末,使團退下。乾隆望著他們的馬車消失在鬆林裏,忽然問和珅:“你說,他們的‘萬國來朝’,和朕的‘十全’,哪個更長久?”
和珅跪地叩首:“皇上的‘十全’,是天授之德,日月同輝——那些洋人的物件,不過是一時新鮮,哪比得上我天朝的禮教倫常?”
“禮教倫常……”乾隆摸了摸案頭的銀蠶,蠶背上的“民”字在暮色裏若隱若現,“可別讓‘禮教’成了幌子,‘倫常’成了借口——就像那蒸汽機,若能用在治水、耕地,何嚐不是老百姓的‘全’?”
和珅抬頭,看見皇上的鬢角比去年白了許多,卻仍有光在眼底閃著——那是看千叟宴老人們時的光,是看虎娃銀哨時的光,是看巧娘蠶匾時的光。他忽然驚覺,皇上的“十全”,從來不是封閉的“全”,而是留著一道縫的“全”——這縫裏,能看見民間的煙火,能聽見百姓的哨音,甚至能容得下洋人的蒸汽機,隻要它能讓老百姓的日子更“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是夜,虎娃在避暑山莊的書齋裏抄錄《萬國來朝記》,聽見窗外傳來馬嘶聲——是英國使團的高頭大馬,蹄鐵上的花紋與赤電的不同,卻一樣踏在山莊的土地上。他摸出銀哨吹了聲,驚起幾隻夜鷺,哨音裏混著遠處蒙古包的馬頭琴聲,忽然想起爺爺說的“天下之大,皇上心裏裝著”——原來皇上的“十全”,不是把萬國都踩在腳下,而是讓萬國的光,照進老百姓的日子裏,哪怕隻照見一角,也是好的。
子時初,乾隆在《禦製詩》裏添了首新作:“西洋奇器不足誇,十全本在百姓家。莫向深宮尋盛景,且看田間稻欲花。”他望著窗外的星空,想起千叟宴上的銀牌、木蘭圍場的鹿、江南的蠶匾、山東的堤岸,忽然覺得這“十全”的答案,從來不在紫禁城的龍椅上,不在避暑山莊的畫圖裏,而在千萬個老百姓的眼睛裏——他們眼裏映著的“全”,才是真的“十全”。
而馬戛爾尼在日記裏寫下:“這個帝國的君主,沉迷於‘十全’的神話,卻看不見神話外的世界。但他對老百姓的在意,又讓這‘十全’有了某種動人的真實——隻是這份真實,被鎖在了運河的堤岸裏,鎖在了蠶匾的紋路裏,鎖在了老人的銀牌與孩子的哨音裏。”
晨霧漫進避暑山莊時,虎娃看見和珅正盯著蒸汽機模型發呆,指尖輕輕劃過銅製的活塞,像在觸摸某種陌生的溫度。而乾隆的蒙古包外,那麵“十全”幡旗正被晨風吹得獵獵作響,幡角上的水波紋,竟與巧娘蠶匾上的刻紋一模一樣——原來“十全”的風,終究是要從民間吹起的,哪怕隔著重重大山,層層宮牆,也會在某個清晨,拂動老百姓的衣襟,帶來屬於他們的“全”。
這一章,寫的是“十全”在東西方碰撞中的裂痕——乾隆的“十全”紮根於農耕文明的“民本”,卻在工業文明的浪潮前止步於“守中”,而和珅的“弄權”與虎娃的“民間視角”,恰是這場碰撞的兩麵鏡子。下一章可以寫寫金川之役的餘波,讓“十全武功”的“剛”,撞上“民間疾苦”的“柔”,如何?
喜歡群書漂卍解請大家收藏:()群書漂卍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