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群書要84.…

字數:3328   加入書籤

A+A-


    第一章 陳默:當“性價比”長出了溫度
    淩晨三點的實驗室亮著冷白光,陳默的指尖在鍵盤上快速敲擊,屏幕上的機械臂仿真模型正在進行第17次參數調試。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鏡,視線掃過桌麵貼的便利貼——“國家獎學金年度考核倒計時97天”“畢業進西門子核心部門”“月薪目標2.5萬+”。這些工整的宋體字像精密的齒輪,卡著他留學時光的每分每秒。
    作為普通工薪家庭走出的“學霸型留學生”,陳默的字典裏從來沒有“浪費”二字。留學第一年,他就把生活費壓縮到每月800歐元——早餐是超市臨期的全麥麵包,通勤靠共享單車,連打印論文都要對比三家圖文店的價格。同屋的印度室友曾開玩笑:“陳,你是不是把人生過成了exce表格?”他卻認真點頭:“性價比最大化,是對父母血汗錢最基本的尊重。”
    一、當“高效”成為情感壁壘
    直到那場被導師痛批的小組匯報,打破了他引以為傲的“精準計算”。
    “陳同學,你確定這是團隊作業,不是個人秀?”機械工程係主任約翰遜教授敲著投影儀上的ppt,“數據推導很完美,但這裏——”他的激光筆停在“團隊分工”板塊,“你寫的是‘其他人負責基礎建模,本人負責核心算法’。請問,你給隊友留了多少參與空間?”
    教室裏響起零星的窸窣聲。陳默看見同組的法國女生露西正在揉紙團,上周她提議加入“人機交互場景模擬”,被他以“超出考核範圍”否決;坐在後排的中國男生王浩低頭劃手機,這個總愛拉著他去參加華人學生會的室友,早已被他歸入“無效社交”名單。
    “教授,我的分工是基於效率最優原則。”陳默挺直脊背,“他們的進度跟不上,我必須——”
    “不,你必須學會一件事:技術的價值,從來不是數據本身。”約翰遜教授突然放緩語氣,“上個月,我收到社區來信,說有位獨居老人因為學不會使用智能輪椅,整整三個月沒出過門。她的兒子是我們係2018屆畢業生,他設計的輪椅算法拿過行業大獎,卻沒在操作界麵留一個‘求助按鈕’。”
    那天深夜,陳默第一次失眠了。他盯著手機裏的家庭群——母親發來的消息停在三天前:“默默,爸的腰椎間盤突出又犯了,怕影響你學習沒說……你放心,我們在家吃得挺好,別省著錢。”對話框裏躺著他沒發出去的轉賬截圖——這個月給父母的生活費,他偷偷從1500元壓到了1000元,理由是“學校食堂打折”。
    二、在“無用”中撞見真實的心跳
    改變發生在一個雨天。陳默路過社區中心時,看見玻璃門上貼著海報:“招募誌願者:教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鬼使神差地,他想起約翰遜教授說的“求助按鈕”,鬼使神差地,他走了進去。
    “小夥子,這個‘健康碼’怎麽老是打不開呀?”第一個找他求助的,是位穿紅色羊毛衫的老太太,手機殼上貼著孫子的滿月照。她的手指在屏幕上顫巍巍地劃動,指甲縫裏還留著擇菜時沾的韭菜葉。陳默剛想調出官方教程,老太太突然指著他的手腕:“你戴的手表跟我兒子買的一樣,他說能測心率,可我到現在都沒搞明白怎麽看。”
    那天下午,陳默沒去實驗室。他蹲在社區中心的木質地板上,把“健康碼打開步驟”寫成圖文手賬,用紅筆在“點擊這裏”畫了個顯眼的箭頭;他教老太太把兒子的手機號設成“一鍵撥號”,當屏幕上跳出“寶貝兒子”的來電顯示時,老太太笑得眼睛眯成縫,往他手裏塞了顆水果糖:“好孩子,比我兒子還有耐心。”
    離開時,他看見自己的影子被夕陽拉得很長,書包側兜裏躺著那顆水果糖,糖紙在風裏發出沙沙的響聲。這是他留學以來第一次“浪費”時間,卻突然想起小時候——父親蹲在自行車旁教他修鏈條,母親在廚房喊他“來嚐剛蒸的包子”,那些沒有“性價比”的時光,原來早就藏在他心裏,像顆等待融化的糖。
    三、當“目標”開始長出分叉
    三個月後,陳默的工位多了本攤開的筆記本,扉頁畫著歪歪扭扭的智能輪椅草圖,輪椅扶手上貼著他手繪的“求助按鈕”——那是社區老太太們提的需求:“按鈕要大,顏色要紅,按一下就能聽見人聲”“最好能跟子女打電話,不用解鎖手機”。
    “你在做什麽?”露西抱著筆記本電腦湊過來,看見屏幕上的“適老化交互設計”文檔,眼睛亮了,“我奶奶上次摔了一跤,就是因為不會用智能報警器……我們可以一起做個調研!”這一次,陳默沒有拒絕。他跟著露西跑了三個社區養老院,記錄下老人們對智能設備的“奇怪需求”:有人想在手機裏存老伴的聲音,有人希望血壓儀能“說話”告訴自己“今天血壓不高,別擔心”。
    這些“不高效”的事,漸漸填滿了陳默的日程表。他學會了在講解時放慢語速,在老人記不住步驟時重複第三遍、第四遍,甚至會在教完後陪他們聊會兒天——聽一位二戰老兵講他藏在懷表裏的故事,幫一位獨居奶奶給窗台的薄荷澆水。有天深夜,他在實驗室給母親發消息:“媽,我最近在做一件事,可能跟原來的計劃不一樣,但我覺得挺有意義。”母親秒回:“默默想做的事,爸媽都支持。你爸說,你小時候幫鄰居爺爺修收音機時,眼裏比考了第一名還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結語:性價比之外的人生等式
    畢業答辯那天,陳默放棄了準備半年的“工業機械臂優化算法”,轉而展示他和團隊設計的“適老化智能終端係統”。屏幕上播放著社區老太太們使用設備的視頻:穿紅色羊毛衫的奶奶對著“一鍵呼叫”按鈕說“兒子,今天誌願者小陳教我發微信了”,輪椅上的爺爺摸著“語音血壓儀”笑出皺紋。約翰遜教授在提問環節罕見地沒戴眼鏡,陳默看見他的睫毛在微微顫動。
    後來,陳默拒絕了西門子的高薪offer,加入了一家專注殘障人士智能設備研發的公益團隊。他在入職演講裏說:“以前我總以為,留學是為了換一張高薪門票,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但在教老人用手機的那天,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性價比’,不是用最少的成本換最多的利益,而是用自己的所學,讓這個世界對某些人來說,稍微容易一點。”
    走出辦公樓時,夕陽正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陳默摸了摸口袋裏的水果糖——這是今天教的那位爺爺硬塞給他的,說“甜,比藥好吃”。糖紙在風裏沙沙作響,像在哼一首沒調的歌。他突然想起社區中心的老太太們,想起她們布滿皺紋的手,想起她們說起“小陳”時眼裏的光——原來有些東西,從來不是數據能計算的,比如溫度,比如牽掛,比如那些“無用”卻溫暖的瞬間。
    這一次,他終於懂得:人生從來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計算題,當“性價比”長出了溫度,那些看似“浪費”的時光,終將成為生命裏最珍貴的注腳。
    喜歡群書漂卍解請大家收藏:()群書漂卍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