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群書要85

字數:3487   加入書籤

A+A-


    第二章 周野:在破碎感裏縫補星光
    淩晨五點的哥本哈根街頭飄著細雨,周野把圍巾又緊了緊,指尖在手機屏幕上懸停——母親發來的消息停在三天前:“小野,媽學會用你寄的電餅鐺了,今天烙的蔥花餅跟你爸愛吃的一個味。”他盯著“爸”這個字,喉結動了動,最終刪掉編輯欄裏的“注意身體”,換成“論文忙,別總發消息”。
    作為哲學係最年輕的博士生,周野的生活像一本裝訂嚴謹的學術著作:早上六點到圖書館,中午啃自帶的三明治,晚上十點準點回出租屋寫論文。同學們都說他是“行走的百科全書”,卻沒人知道,他的書包夾層永遠放著一張泛黃的照片——七歲的自己站在早餐攤前,母親穿著洗得發白的圍裙,正把熱乎的包子往他手裏塞,父親的位置空著,那年冬天,這個嗜酒的男人在一場車禍裏永遠離開了。
    一、被折疊的“貧窮勳章”
    “周,你的論文致謝寫得像篇文獻綜述。”導師安德森教授把打印稿推過來,鏡片後的眼睛帶著疑惑,“通常來說,我們會感謝家人、朋友……”
    “我的家人?”周野的指尖劃過“致謝”二字,突然想起本科時的場景——第一次開班會,他穿著高中校服改的外套,聽見後排同學小聲說“窮酸”;申請助學金時,輔導員讓他當眾朗讀家庭情況說明,那些關於“單親、低保、母親賣早餐”的字眼,像鋒利的玻璃片,劃得他生疼。從那以後,他學會了把“貧窮”疊成很小的紙船,藏在內心最暗的角落。
    “學術論文需要保持客觀。”他把致謝頁對折,塞進文件夾最底層,“家人對我的影響,不在研究範圍內。”
    那天傍晚,他鬼使神差地繞到市中心的廣場。周末的街頭熱鬧非凡,賣藝的小提琴手旁邊圍著一群人,穿紅裙子的小女孩正把硬幣放進琴盒。周野摸了摸口袋裏的歐元硬幣,突然聽見有人用中文喊:“中國結,漂亮的中國結!”抬頭望去,穿灰藍色圍裙的女人正蹲在地上擺攤,麵前的木板上掛滿了紅色的繩結,流蘇在風裏輕輕搖晃——是母親,那個他從來不敢在論文裏提起的母親。
    “小野?”母親的手猛地一抖,一枚中國結掉在地上,“你、你怎麽來了?媽就是……隨便擺擺,沒給你丟人吧?”她慌忙站起來,圍裙上還沾著麵粉,顯然是剛從打工的中餐館趕來。周野看見她鬢角的白發比去年又多了些,看見她指尖的凍瘡裂著小口,突然想起上周視頻時,她還說“在華人超市做收銀員,輕鬆得很”。
    二、當“羞恥”遇見笨拙的愛
    那天晚上,周野跟著母親回到她的出租屋——不足十平米的房間,一張單人床挨著折疊桌,桌上擺著半袋沒吃完的速凍餃子,旁邊是整整齊齊的中國結材料包。母親蹲在地上翻行李箱:“你爸走後,媽總覺得該給你留點啥……這些中國結是你小時候最愛看的,媽跟著視頻學了三個月,你看這‘平安結’,線頭藏得好不好?”
    她舉起一個紅色的結,繩尾的流蘇掃過周野的手背,癢癢的。記憶突然翻湧——小學三年級,他在作文裏寫“我的媽媽會變魔術,能把紅繩子變成星星、變成蝴蝶”,被老師當作範文朗讀。後來父親去世,母親為了供他讀書,把擺攤的時間從清晨挪到深夜,他卻在初中家長會前跟她說:“別穿圍裙來,同學會笑我。”
    “媽不想給你丟人。”母親的聲音突然低下去,“上次視頻看你穿西裝打領帶,跟電視裏的教授一樣,媽就想啊,我兒子現在是文化人了,不能再讓人知道媽在街頭擺攤……”她突然想起什麽,從枕頭下掏出個布包,裏麵是疊得整整齊齊的人民幣,“這是媽攢的兩萬塊,你留著交學費,別總吃三明治,媽知道那玩意兒沒營養……”
    周野盯著那些被汗水浸得發皺的紙幣,突然想起安德森教授說過的“存在主義困境”——人總是在逃避與麵對之間掙紮,以為隱藏傷口就能獲得尊嚴,卻不知道,那些被折疊的“不完美”,從來都是生命最真實的紋路。他蹲下來,握住母親布滿凍瘡的手,突然發現,自己逃避了十年的“貧窮標簽”,原來是母親用紅繩一針一線織就的“愛之鎧甲”。
    三、在論文裏種下鄉愁的根
    三個月後,周野的博士論文《他者視角下的東方母愛:論自我隱身與代際和解》進入盲審階段。在致謝頁,他第一次寫下母親的名字:“我的母親,一位用中國結編織星光的女人。她教會我,貧窮從不可恥,可恥的是我們曾因害怕被看見,而辜負了最笨拙的溫柔。”
    他開始頻繁往社區跑,跟著母親擺“中國結小攤”。周末的陽光裏,他會幫母親給外國遊客講解“平安結”的寓意:“紅色代表溫暖,繩結代表聯結,就像家人之間,不管離得多遠,總有一根線牽著。”有次下雨,一位丹麥老爺爺蹲下來幫他們收繩子,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我妻子去世後,我總覺得心裏空了個洞,直到看見你們的中國結——原來‘聯結’可以是看得見的樣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瞬間被周野記進論文的案例庫。他發現,母親的每個中國結裏都藏著故事:給留學生的結裏會縫顆小銅錢,說“保平安”;給情侶的結會用雙色繩,說“成雙成對”;甚至給流浪貓的窩旁,母親都會掛個迷你結,說“小動物也該有個平安符”。“這就是存在主義裏的‘本真存在’,”他在論文裏寫道,“當我們不再用社會標簽定義自我,而是坦然接納那些‘不體麵’的牽掛,愛,就成了存在的證據。”
    結語:破碎處盛開的中國結
    論文答辯那天,母親穿著周野買的藏青色外套,坐在觀眾席第一排。她手裏攥著個紅色平安結,是昨天夜裏趕工做的,說“給兒子衝喜”。當周野說到“母愛是一種自我隱身的藝術,卻在隱身處留下了最明亮的光”時,他看見母親的肩膀在微微發抖,鏡片上蒙著一層水霧。
    散場後,安德森教授指著母親手裏的中國結:“周,這個結能送給我嗎?我想掛在辦公室,提醒自己——哲學不是空中樓閣,它紮根在每個普通人的生活裏。”母親慌忙把結塞過去,又從兜裏掏出顆水果糖:“給您,中國的橘子糖,甜。”教授接過糖,突然笑了:“原來東方的哲學,真的藏在‘甜’裏。”
    暮色漸濃時,周野陪著母親走在哥本哈根的小巷。路燈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母親突然指著天上的星星:“你小時候總說星星是天上的中國結,你看那顆最亮的,像不像媽給你織的第一個平安結?”他抬頭望去,星光穿過雲層,落在母親的白發上,落在她指尖的紅繩上,落在地上散落的中國結流蘇上——那些曾被他視為“破碎”的過往,此刻竟在夜色裏閃爍成溫柔的光。
    後來,周野把母親的故事寫成一篇散文,發表在華人留學生雜誌上。結尾處他寫道:“我們總在尋找人生的‘完整’,卻忘了,那些被生活揉皺的褶皺裏,藏著最動人的真實。就像母親的中國結,每一道繩結都是一次轉折,每一次轉折都在說:‘別怕破碎,我們可以把它縫成星光的樣子。’”
    夜風輕拂,母親把新織的平安結掛在周野的書包上。紅繩流蘇在風裏搖晃,像在跟路過的星星打招呼——這一次,他終於懂得:所謂成長,從來不是擺脫過去的狼狽,而是學會在破碎感裏,握住那根名叫“愛”的紅繩,讓它帶著自己,走向更遼闊的人間。
    喜歡群書漂卍解請大家收藏:()群書漂卍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