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避禍

字數:3478   加入書籤

A+A-


    鄭母在女兒麵前,唯有徒勞地念叨著那些無濟於事的話,絲毫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鄭光明忍不住開口道:“媽,明天要是胡大媽再來,我就不給她開門,她的腳步聲我能聽出來。”
    “這……”鄭母麵露難色,她實在不想跟街坊鄰居把關係鬧僵,“不開門總歸不太禮貌,而且還會讓人覺得咱們在跟政策對著幹。”
    鄭母也是有顧慮,終究不敢和外人鬧的不愉快,家裏可經不起別人的折騰。
    鄭娟也覺得這法子不妥,便對著仍有些不服氣的弟弟說:“上門來的可不止胡大媽,還有街道辦的幹部呢。你擋得住胡大媽,難道還能擋得住街道辦的幹部?”
    “可他們也不能逼人下鄉啊,他們就是壞人!”鄭光明滿心不舍得姐姐下鄉,他知道一旦姐姐走了,媽媽去賣冰棍、糖葫蘆,就隻剩下自己孤單單地守在家裏。他可不敢想象那種情形。
    鄭娟其實也考慮過下鄉的事,胡大媽之前也講過政策,說下鄉後隻要肯勞動,就不缺吃的,有工分拿,甚至還能吃上白麵饅頭和肉。
    可她放不下媽媽和弟弟,媽媽年紀大了,冰棍還能對付著賣,糖葫蘆肯定就做不動了。而目前家裏主要的收入來源,正是靠賣糖葫蘆。
    如今鄭母賣的糖葫蘆,都是鄭娟親手熬製的。
    從準備材料開始,像是去供銷社買山楂、白糖,還要削好竹簽。
    接著挑選新鮮、無蟲眼且大小均勻的山楂,洗淨後晾幹。再把山楂洗淨,用小刀或牙簽仔細地挖去核,然後用竹簽串起來,每串五個山楂。
    之後便是熬製糖漿:將糖和水倒入鍋中,開中火慢慢熬煮,同時要用鏟子不停地攪拌,防止糖粘鍋燒焦。
    等到糖變得濃稠且顏色微微發黃時,用一根筷子蘸一點糖,放入涼水中,如果糖能迅速凝結且吃起來脆脆的,那就說明糖熬好了,這全憑經驗。
    最後是裹糖衣:把串好的山楂快速放進熬好的糖鍋裏,迅速滾一圈,讓山楂均勻地裹上糖,動作必須要快,否則糖很快就會凝固。
    將裹好糖的山楂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盤子或案板上,讓其自然冷卻,等糖衣變得硬脆,山楂糖葫蘆便製作完成了。
    整個過程頗為繁瑣,絕非上了年紀的鄭母所能勝任。
    一串糖葫蘆成本五分錢,能賣一毛錢,鄭母每天上街,多多少少能賣出去十來串,年節時能賣二三十串,也僅僅隻能維持一家三口的基本生存,生活質量就根本不用奢望了。
    倘若鄭娟下鄉,光靠鄭母賣冰棍,進兩分錢的糖水冰棍賣三分錢,進三分五的牛奶冰棍賣五分錢,那日子肯定過得緊巴巴的,沒準還會餓肚子。
    所以,心意已決的鄭娟,無論如何都不會選擇下鄉。
    一家三口默默無言地吃完了飯,鄭母唉聲歎氣地坐在炕沿邊,絞盡腦汁地想著辦法,可她又能有什麽好主意呢?
    她年輕時為了避禍在廟裏當了尼姑,解放後被迫下山還俗時年紀已經不小,沒什麽社會經驗,此刻隻是愁眉苦臉地幹著急。
    鄭娟收拾好碗筷,爬上炕,又攤開山楂準備挑核,可心裏亂糟糟的,煩躁不已。她想不通,街道為什麽不考慮她家的實際情況呢。
    其實任何這下鄉政策,是會考慮她家這種情況的,隻要她,或者鄭母去街道反映,並尋求幫助,沒人再來催促動員她的。
    可惜鄭母不敢去質疑政府活動的正確性,也沒懷疑上門的胡大媽本身就隻片麵了解下鄉的政策,隻是生搬硬套的執行。
    鄭光明同樣心急如焚,湊到鄭母跟前說:“娘,要是他們來的時候,能把姐姐藏起來就好了,可惜咱們屋裏連個能藏人的櫃子都沒有。”
    鄭娟聽了,眼睛一亮,對鄭母說道:“媽,要不我出去躲幾天?他們上門來,就讓光明說我下鄉走親戚去了。我覺得這下鄉也就是一陣風的事兒,說不定過幾天就沒人來催了。”
    鄭母聽後,點了點頭,但又馬上搖著頭否定說:“這倒是個辦法,可我在附近鄉下也沒有親戚能讓你投奔啊。這可行不通。”鄭母本就無親無故,交際圈子又小,連個相熟的人都找不出來。
    鄭娟咬了咬嘴唇,思索片刻後說:“城外那個河灣那塊兒應該沒什麽人去,我白天去那兒挖些野菜什麽的,應該能行。”
    “那地方啊,前年出過一樁命案,現在誰還敢去啊?就連小孩子都不願意往那兒跑了,不吉利得很。”鄭母麵露懼色,那河灣的事兒她是知道的,心裏實在不願意讓鄭娟去冒險。
    鄭娟卻心意已決,她覺得那個地方正是躲清靜的好去處,別人害怕,她可不怕,什麽神神鬼鬼的,她壓根兒就不信。
    “媽,別怕,那地方沒人去,不正好嗎?我還帶把柴刀放籃子裏,就算真有什麽鬼神來了,我倒要看看哪個敢挨我這一刀!”她性格倔強,主意一旦定下,便九頭牛都拉不回來。
    鄭母見此,也不再勸說,她深知自己閨女的脾氣。
    鄭光明吵著要陪姐姐一起去,被鄭母勸住了:“你得在家給人家開門,告訴人家姐姐去走親戚了,不然跟不開門有啥區別?”
    懂事的鄭光明隻好答應下來。於是,一家三口開始商量著什麽時候出門、在外吃什麽、什麽時候回家。
    鄭光明表示自己在家能照顧好自己,不用媽媽和姐姐太操心。
    商量好後,有了主意,家裏的氣氛也輕鬆了些。鄭母便開始講起今天在街上賣東西時遇到的趣事。
    “今天碰到個小夥子,人是真不錯,長得好,脾氣也好,就住在光禮街一帶,對咱們太平胡同的人也沒有偏見,還說我們是鄰裏鄰居,要多走動走動。”鄭母滿懷感慨地說起下午周秉昆來買冰棍,還坐在旁邊跟她嘮了大半晌的嗑。
    鄭母絮絮叨叨地講著,鄭光明在一旁好奇地追問著細節,他的世界就這麽大,對外麵的新鮮事物充滿了向往。
    尤其是聽到有個條件很好的哥哥能和善地跟母親拉那麽長時間的家常,心裏別提多興奮了。
    鄭娟靜靜地聽著,腦海中也漸漸勾勒出那個還在讀書的少年的模樣。從母親的講述中,仿佛能看到他的身影:高高大大、幹幹淨淨、溫和有禮,腦袋不小,麵相憨厚。
    真好啊,這才是令人向往的人生,充滿陽光地生活在這世間。
    喜歡人世間之周秉昆的善良永不妥協請大家收藏:()人世間之周秉昆的善良永不妥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