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稱名一行,總超萬行5

字數:3539   加入書籤

A+A-


    第五點:念佛圓超萬法。圓就是圓滿,超就是超越。念佛,一切功德圓滿收攝;同時不光圓滿收攝,還超出。念佛法門最高點在於包含一切法門,超出一切法門,猶如泰山之巔,總含一切土石微塵,又超出一切土石微塵。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中間有一句偈語給大家分享:
    如來出現於五濁 ,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 或說少解證三明。或教福慧雙除障 ,或教禪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此地講多聞、少解、福慧、禪念,種種法門說之不盡、說之不竭。善導大師舉了幾個例子,靠這些法門修持都可以解脫生死出輪回。這些法門,如來都是隨宜方便,種種法門解脫,如來隨宜方便度化眾生,給他們講解這些適合他們的法門。但是所有的法門無過念佛往西方,所有的法門其殊勝方便程度沒有超過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為什麽說念佛往西方這個法門,其他法門沒有一個能夠超越他的?因為前麵多聞而得度;少解證三明;福慧雙除障;禪念坐思量。這一切法門如果說不具足一定的智慧,不具足一定的上根器,就修不來。而我們念佛法門呢,善導大師說:上盡一形至十念。多到一輩子念佛,少到臨終念十句,三念五念。那臨終如果說已經就剩下最後半口氣了,這十聲念佛念不出來,哪怕念三聲、五聲,乃至隻念一聲,念念之中,阿彌陀佛就來接引。當然這是指臨終之時啊,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我們平時也要念念念佛,行、住、坐、臥之中,一句佛號不離於口,阿彌陀佛複念我們,光明就攝受我們。為什麽念佛法門這麽簡單?三念、五念佛都會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是因為阿彌陀佛他這個誓願、弘願、四十八願,願願深重、願願殷切,真實不虛,所以才能夠致使凡夫隻要能夠念佛、當下念佛,當下業成。時時入必定,不用等待來時來年,現在便把我們的這個往生之業能夠成就。
    圓照法師曾經講:一乘極唱,終歸鹹指於樂邦,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圓照法師他自己也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乘,就是說一乘佛,一乘佛法到頂點、到極處,所以叫一乘極唱,這是圓照法師對於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推崇讚揚,《華嚴經》稱為一乘極唱,最後都是指歸西方淨土,可見一乘極唱是往生西方極中之極。萬行圓乘,種種法門全部圓滿修持。最終最勝獨推於果號,最最殊勝的唯獨推舉六字名號,這個法藏比丘果地的阿彌陀佛名號。這個法門最殊勝,被稱為萬行圓修。
    蕅益大師說:持名一法,普被三根。這八個字精確無比。這個法門上、中、下三根普被,沒有一個人會被遺漏在外麵。尤其下根之人,其他的高等的法門、智慧的法門修不了,沒關係,南無阿彌陀佛,下根之人他也會念,上根之人也沒有損失,大家都平等,提高到極樂報土成佛,成為佛的境界。
    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蕅益大師對於我們淨土法門的總結,可謂精辟到基礎。事理,事就事項,理就是理體,攝事項跟理體沒有一點點遺漏的。我們修行不以理廢事,也不能執事沒理。既不能拿著這個理、修著這個理,我們就不去做修行的事情;也不能執著於事項客觀的事情,而歪曲了真理,不去把這個理當回事。
    偏執理性,廢棄事情,不去修行,覺得我了解這個法理了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我們偏執與理性有很多,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在他自己的法門的角度去理解他們自己法理是正確的,但是有的時候如果說用其他法門的法理去解釋淨土法門,可能就不是特別精準。比如說自信彌陀,自信既然就是彌陀,何必更見彌陀。唯心既然是淨土,何必在心外求淨土。理上是沒有錯,通途聖道門這樣的理解沒有問題,問題是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沒有證得,我們自性的彌陀沒有證到,靠我們自己的修行證量沒有到,這就叫做以理廢事。
    執事廢理呢?我們執著於事情,不能通達大乘佛法的治理機妙。比如說咱們叫有相修識,我們修福業、修人天善報、修淨業三福,我們做各種布施、做各種功德、做各種慈善,這些福報當然是修善,但是隻是福報。達摩老祖當年評價梁武帝蕭衍,說他造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度了幾十萬人出家為僧。達摩老祖說,人天小果,不出輪回,沒有福報,無有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別人整不去,福報是可以用完的。各位,所以說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那麽這些所做的一切善事、一切公益、一切慈善,它都是有漏的、都是有為的、都是不圓滿的。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但是口念南無阿彌陀佛,蕅益祖師認為:從理上六字名號,是眾生本有的覺性,是無量光、無量壽,是阿彌陀佛實相圓滿的正覺;而從思想上來講,凡夫口稱,那麽同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兆載永劫的法藏比丘的事修都含攝在其中。有相事修、無相妙理,通通全部包括,所以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宗是指我們禪宗明心見性,教是指教相,所有眾諸大乘大開圓解法門,參禪言教的師兄們,往往實際上是輕視、忽視念佛,不知道隻要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最終是可以明心見性、大開圓解,都不能超出六字名號之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所謂千悟萬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號,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實際上念佛念到功夫得力,也就進入禪家所說的禪定的境界。善導大師念佛證念佛三昧,自自然然就進入這種禪定的境界,自自然然就進入明心見性、大開圓解的境界,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從這個道理上講是殊途同歸的。
    “絕待圓融”,絕斷絕,圓融什麽意思呢?六字名號,持名一法,絕諸對待。就是說他斷絕各種評價標準,統攝三根,並收眾生,沒有任何分別心。沒有任何說對於你是這麽評定,對於他是這麽理解,然後每個人不一樣,所以攝受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要因材施教,因地製宜,沒有!對於六字名號而言,三根普被,他是沒有分別心的。善人念佛,隻要他一向專稱彌陀名號,就可以往生;惡人念佛,隻要他認識到問題,斷惡修善,老實念佛,一向專稱彌陀名號,他也可以往生;這就是沒有分別,絕待圓融。那如果說善人念佛可以往生,惡人念佛恐怕不行,這就是相待,這就是相待法,它不是絕待,它是有分別的。而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絕待圓融,他不論清淨心念佛,染濁心念佛;不論貧窮人念佛,富貴人念佛;不論你念佛的時候有沒有雜念,不論你念佛的時候是不是證到了多少多少的果位,是不是證到了多少多少的修持;不論你是在家眾念佛還是出家眾念佛,不論你是上智上根念佛,還是無智下愚之人念佛,絕對是完完全全平等對待。對待沒有標準,對待沒有分別。凡夫才會起分別心,才會起對待相,而六字名號沒有這種分別,所謂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絕待圓融。不是有分別對待的法門,所以,阿彌陀佛法門叫圓融無礙之法。就是說如果說要修到什麽程度、修到什麽樣的身份,才能具足某種資格,才能往生,這就是相待,他不圓融,就一定會有眾生被遺漏在外麵。可是這句六字名號,三根普被,絕待圓融,任何人都可以念,任何人隻要斷惡修善,老實念佛,一向專稱彌陀名號,絕對可以往生西方,所以說六字名號不可思議啊!
    絕待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雖然它顯現出差別,但實際上仍然平等。如果不平等,有高有低、有美有醜、有上有下,這就不是絕待。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比如我們原來念“地藏王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南無大慈大悲藥師佛”,現在我們專門念淨土法門,念“南無阿彌陀佛”,那不是說他就把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藥師佛遺漏在外邊了,不是把《地藏經》、把《普門品》、把《大悲咒》都移在外麵了,而是將他們所有一切功德全部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是沒有損失的。不但沒有損失,而且更圓融、更高超,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麽高超但是卻這麽簡單,所以甚深難信之法,有許多人就不敢相信,覺得太容易、太簡單了,不信啊!
    喜歡善導思想請大家收藏:()善導思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