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報恩
字數:4185 加入書籤
林思齊所代表的是翰林院。
最初,院士們共同商討此次殿試題目時,提出的基本是與翰林院基礎事宜為主的題目,比如詔書如何起草擬定,冊封、祭奠要如何安排,作為欽差出使他國時又該如何表現等等。
但這些題目最終都被林思齊否了。
他腦海中不斷回憶著自己曾在初試時看過的那一張張卷子,誌存高遠的考生讓他印象深刻,笨拙卻固執地將看不懂的題目統統填滿的考生,一樣讓他無法忘懷。
他在想,在翰林學士院設立之初,除了這些寫在章程裏的明麵上的製度之外,這座廣招天下有才之士的學府,存在於此,應當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那便是聚萬民之心,引天下思潮,鑄周國之魂。
此前,身為男子的他並未意識到,翰林院所凝聚的大周國魂中,居然隻有男子所思所想,全然聽不到女子的聲音。
因為聽不到,便長久地被人忽視了。
哪怕他有位博學的母親和一個好勝的妹妹,他也直到閱卷那一日才清晰地察覺到這件事。
察覺到的瞬間,他想到了那個故去的模糊的影子。
那個他曾視作親人卻差點將阿初從他們身邊奪去的表妹。
她的欲望和渴求是那樣扭曲,那樣強烈,甚至喚醒了詭異,將整個將軍府卷入了無妄之災。
若那時女子便可為官,有更多選擇,更多道路,更多來自外部的競爭,而不以家世定人生,她會不會有那麽一絲可能性做出不同的選擇?
所以今日殿試,林思齊站在這裏,作為最後一個考官,提出了一個他由心而生的題目:
【你們為何想要入朝為官?】
他聽到這些女子,光明正大地說出內心的渴求。
不需要謙卑,不需要藏拙。
想要什麽,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說出來。
說給他聽。
說給整個大周聽。
林若初聽到林思齊出的考題,心底輕笑,不愧是她二哥,還是一貫的“意識流。”
“意識流”這個詞也是她在女鬼和杜欣欣的日常嘮叨中學到的。
當時就覺得與她那讓人捉摸不透的二哥無比契合。
李瑟兮自是早就知曉林思齊的問題,在她說完後,饒有興趣地觀察著場上考生的表情。
不同於賞燈宴。
此刻立於大殿上的這十八位女子,眼中看不到任何羞怯和猶豫。
就算是對林思齊這問題略感意外,眼神仍舊堅定,帶著破釜沉舟的決心。
她看在眼裏,滿意地不得了。
從屍橫遍野的公主府走入宮牆,到光明正大地坐到這大殿上,這條路她走了十年,自然知曉其中的艱難。
隻是今日回望,背後不再空無一人。
有人正循著她的腳印往上爬。
這感覺宛如親手澆灌的枯枝爛葉之上終於抽出了新芽,讓她比任何一刻都滿足,也比任何一刻都期待這些新芽會開出怎樣的花,結出怎樣的果。
她安靜地等待著她們的回答。
張靜婉已然再沒有任何猶豫。
現在的她想起自己曾經的糾結和隱藏、曾經的畏懼和困惑,都隻覺得好笑,她竟然能自欺欺人那麽久!
嫁入公侯世家,如母親一樣精心打理後宅諸事,享一聲榮寵富貴,將永安侯府送上兒孫滿堂的康莊大道,她竟然能欺騙自己這就是她傾盡此生的最大渴求?
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張靜婉毫不猶豫地開口:
“我得祭酒大人開蒙,飽讀詩書,所學道理無數,自認有為聖上解憂之才,也願為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盡一份薄力,忠君報國,經民濟世,以踐行聖賢之道,實乃我此生心之所向。”
如此自誇自擂,若放在家宅之中,定然會被母親訓斥狂妄自大,不溫婉謙讓,不賢德內斂。
但現在,她管她說什麽呢?
她日夜苦讀,嚴以律己,刻苦程度從不輸給任何一個趕考的學子。
她就是有這樣的才華。
她為何不能說?
張靜婉說完,便是傲然一拜,不逾矩,卻也透著勃發的自信。
李瑟兮注視著這樣的她,眼中欣賞之色越發強烈。
她還記得她在賞燈宴上做的那首詩——
誰言冰心終寂沒?春來依舊笑雲霄。
她那時便看到了這個女人藏在“溫婉賢德”下的傲骨,她隻是藏的很好,卻不曾有一刻忘卻心中的傲骨。
那消融在春日的雪花,終於跨過了夏陽的炙烤與磨礪,於今冬重新綻放在大殿之上。
而李瑟兮也在這一刻,重新喚出她的名字:
“張靜婉,好誌向,我便等你成為我大周的肱股之臣。”
張靜婉心頭一震,她曾經報上的名字再次被長公主以欣賞的語氣念出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戰栗從她的背脊爬滿全身。
她知道,這種感覺名為“自傲”。
她懷著萬般憧憬、萬般感激、萬般期許的心情,對著長公主深深地行了個禮:
“靜婉定然不負殿下期望。”
兩人這短暫的對答,惹來兩種截然不同的目光。
其餘十七考生皆被張靜婉這自信坦然的態度鼓舞,再沒有任何羞怯和猶豫,大方地邁步向前,依次訴說著自己心中的理想與抱負。
陳瑜畫所言是:
“當今之世,雖天下太平,但仍有百姓受困於天災人禍,仍有不公之事隱藏在盛世陰影中,我願用盡畢生所學,為陛下分憂,為百姓解憂,竭盡所能解天下不公之事,竭此一生護大周盛世安穩。”
崔絮華所言是:
“我輩承蒙祖宗護佑,食百姓供奉和聖上庇護,錦衣玉食,得祭酒開蒙,讀百書,學盡天下事,若不能為江山社稷獻上微薄之力,實在愧對祖宗,愧對聖上恩惠,我願承繼家學,光耀門楣,以所學獻於陛下,不負先人之望。”
趙清梧所言是:
“我生於武學之家,自小習武,天資斐然,不輸男兒,保家衛國,便是我心之所向,此生所求,若能灑熱血於疆土,保百姓安居,護我大周萬世太平,便此生無憾矣!”
鄭玉淮所言是:
“我所學之才若能有一分可助朝堂成事,百姓安居,那便不枉我來此世間走一遭。”
談及心中所想,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如張靜婉那般驕傲自信,可所有人都誠懇堅定,毫不退縮地表達著自己心中的渴求與夙願。
林若初聽著她們的聲音。
看到了海晏河清,也看到了她曾在夢中築起的那把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