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星火燎原之勢
字數:5118 加入書籤
第一百一十章 星火燎原之勢
1940年10月18日清晨,薄霧如輕紗般籠罩著安慶城外的練兵場。
寒霜凝結在枯黃的草尖,折射出點點冷光。楊濤的戰馬踏著碎冰前行,馬蹄鐵與凍土碰撞出清脆聲響,驚飛了草叢中覓食的麻雀。
他身披繳獲的日軍呢子大衣,領口處還殘留著淡淡的硝煙味,腰間佩劍在晨霧中泛著冷冽的光芒,目光如炬地掃過正在操練的新兵方陣——那些曾經握鋤頭的手,如今已熟練地端起步槍,稚嫩的臉龐上寫滿堅毅。
"報告司令!"朱宸騎著快馬疾馳而來,軍大衣下擺沾滿泥漿,懷中的牛皮文件夾被勒出深深的指痕,"各部隊集結完畢!花名冊和戰報都在這裏!"他翻身下馬時,因過度疲憊險些踉蹌,眼鏡片上蒙著一層厚厚的白霧。
楊濤接過泛黃的花名冊,粗糙的指尖劃過密密麻麻的名字。
墨跡深淺不一,有的是用鉛筆倉促填寫,有的名字旁還畫著歪歪扭扭的紅圈。
"除去老兵,新兵四十萬?"他的聲音微微發顫,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半個月前招兵處的盛況——白發蒼蒼的老人拄著拐杖,顫抖著將自家兒子往前推搡;
年輕的婦女們流著淚,把最後一枚銅板塞進戰士手中;衣衫襤褸的孩童舉著自製的木槍,滿臉倔強地要求入伍。
"共計六十八萬人!"朱宸推了推下滑的眼鏡,鏡片後的眼睛閃爍著激動的光芒,"自從華僑物資運抵,兵工廠日夜趕工,現在每個新兵都能領到漢陽造!還有......"
他翻開戰報,紅筆標注的地名如星星燎原般在地圖上蔓延,"半個月內,我們收複了安徽省十座城池!壽縣、鳳陽、巢湖......鬼子被打得節節敗退,如今龜縮在據點裏不敢露頭!"
話音未落,練兵場突然響起整齊劃一的口號聲。
彭博騎著高頭大馬,帶領騎兵連從遠處奔騰而來,馬蹄揚起的塵土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金色的霧靄。"司令!新組建的裝甲營已經完成訓練!"
他扯開領口,露出還未愈合的刀疤,那是野豬林之戰留下的印記,"華僑送來的坦克零件組裝了二十輛戰車,每一輛都經過嚴格調試,就等著您下令衝鋒!"
楊濤望向正在進行巷戰演練的士兵,他們利用華僑捐贈的鋼板搭建的模擬城牆,靈活地投擲著自製的手榴彈。
爆炸聲此起彼伏,硝煙彌漫在空氣中。"告訴林曉梅,"他握緊花名冊,紙張邊緣硌得掌心生疼,"軍工部必須在月底前量產迫擊炮。鬼子退守城市,躲在鋼筋混凝土工事裏負隅頑抗,我們得有破城的家夥!"
這時,通信兵騎著摩托轟鳴而至,車鬥裏裝滿加急電報,綁電報的麻繩上還沾著露水。"司令!重慶方麵又發來電報,要求接管新收複城池的管轄權......"話音未落,楊濤已將電報撕得粉碎。碎紙片被風吹起,如雪花般落在新兵們整齊的隊列中。
"別管重慶!"他跨上戰馬,馬嘶聲與他的怒吼同時響起,"我們每收複一座城,就開倉放糧!把華僑捐贈的種子分給百姓,讓他們種上能吃飽肚子的莊稼!"
他轉頭看向朱宸,眼神堅定如鐵,"對了,四月份下發的雜交水稻,收成如何?"
朱宸連忙翻開文件夾,拿出一疊寫滿數據的稿紙,紙張邊緣因為反複翻閱已經起毛。"根據各地農會統計......"他的聲音突然哽咽,眼眶泛紅,"畝產最高達到了八百斤!是普通水稻的三倍!阜陽的老鄉說,這輩子第一次吃飽飯,孩子們再也不用餓著肚子睡覺了......"
練兵場瞬間安靜下來,唯有秋風掠過訓練場的沙沙聲。
楊濤望著遠處炊煙嫋嫋的村莊,思緒飄回到四個月前——那時,他親手將華僑從南洋帶回的雜交水稻種子分發給百姓。
老人們捧著種子,渾濁的淚水滴落在穀粒上;孩子們追著裝滿稻種的馬車,笑聲回蕩在鄉間小路上。"走,去田間看看。"
他調轉馬頭,朝著城外的稻田奔去,馬蹄聲敲打著大地,仿佛在奏響勝利的前奏。
稻浪翻湧的田埂上,林曉梅帶著科研組正在測量稻穗。
她的白大褂沾滿泥漿,發辮上還別著稻葉,臉上是連日勞作的疲憊,卻難掩眼中的興奮。"司令!"
她舉起記錄本,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各項數據,"這些雜交水稻不僅高產,而且抗病性極強!華僑寄來的化肥配方也成功了,現在每畝......"
話未說完,田埂上突然傳來歡呼聲。幾個農民扛著鋤頭跑來,領頭的老漢捧著一碗新米,米粒顆顆飽滿晶瑩,在陽光下泛著珍珠般的光澤。
"楊司令!嚐嚐咱種的糧食!這輩子沒見過這麽好的稻子啊!"老人渾濁的眼中滿是淚水,布滿老繭的手微微顫抖,"俺們把最好的稻穀留著當種子,明年一定能種滿整個安徽,讓鬼子看看,咱們中國人餓不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楊濤接過飯碗,新米的清香混著泥土氣息撲麵而來,勾起了他對苦難歲月的回憶。
他抓起一把米粒,想起華僑來信中寫的話:"海外華人無以為報,唯願祖國土地上,不再有餓殍。"
遠處傳來新兵操練的喊殺聲,與田間孩童的嬉笑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希望的畫卷。
"傳令下去,"他將米粒緊緊攥在手心,仿佛握住了整個民族的未來,"每收複一座城,就劃出萬畝良田種雜交水稻。告訴海外華僑,他們的種子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他望向天際,南飛的雁群掠過雲層,"等到來年,我們要讓鬼子看著,中國人不僅餓不死,還要把他們徹底趕出這片沃土!"
楊濤突然想起什麽,眼神變得銳利,再次看向朱宸:"對了,還有件重要的事。花名冊裏技術兵有多少?軍工生產、飛機維修、電台通訊都缺人,華僑送來的機床和裝備,沒有熟練人手根本運轉不起來。"
朱宸快速翻動文件夾,抽出一張標注著"技術人員統計"的表格,表格上用不同顏色的筆做滿了標記。
"目前統計下來,技術兵總數五萬七千人。其中機械維修兵一萬兩千人,大多是上海、武漢逃出來的技工,有些人的手上還帶著工廠燙傷的疤痕;無線電通訊兵八千人,不少是原中央廣播電台的員工,還有從淪陷區冒死逃出來的地下黨報務員;還有三千名懂醫術的衛生兵,是各地醫學院的學生,他們背著自製的藥箱,跟著部隊翻山越嶺......"
"遠遠不夠!"楊濤擰緊眉頭,捏著表格的手指關節發白,"航空發動機維修、坦克駕駛、火炮校準......這些關鍵崗位的人手缺口太大。彭副司令,你之前說聯係到幾個留德的機械師?"
彭博拍了下腦袋,馬鞍上的手榴彈跟著晃動,發出清脆的撞擊聲:"差點忘了!南京淪陷前,金陵兵工廠的五個總工程師帶著三十多個徒弟投奔我們,現在正在兵工廠指導生產。不過他們說,至少還需要兩千名熟練鉗工才能開動華僑送來的精密機床,那些機床可金貴著呢,差一絲一毫都不行。"
林曉梅摘下沾滿稻穗的草帽,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突然開口:"司令,我有個想法。各收複城市的中學可以改造成技術培訓班,讓現有的技術兵當老師。華僑捐贈的教材和教具已經到位,還有從海外寄來的教學影片,隻要......"
"就這麽辦!"楊濤打斷她的話,眼中燃起希望的火焰,"朱宸,明天就下發通知,每個師部必須組建技術教導隊。告訴新兵們,會開拖拉機的、修過自行車的,統統報上來!就算是會修鍾表的,都給我登記造冊!"
他轉頭看向遠處正在調試火炮的士兵,語氣堅定,"這場戰爭,不僅要靠勇氣,更要靠技術!沒有技術,再好的裝備也是一堆廢鐵!"
說到這裏,楊濤目光望向北方,那裏是晉西北的方向,語氣變得格外鄭重:"朱宸,把這次豐收的糧食仔細統計一下,送一半糧食到晉西北八路軍手中。都是抗日隊伍,他們在前線也不容易,小米加步槍的日子不好過。再把雜交小麥種子給八路軍送去,晉西北適合種小麥,等到來年就能互補了。"
朱宸愣了一下,隨即臉上露出擔憂的神色:"可是司令,重慶方麵要是知道......他們一向對八路軍......"
"不用管重慶!"楊濤大手一揮,軍大衣在風中獵獵作響,"抗日不分彼此!給八路軍發密電,就說這是滅寇軍和全體百姓的一點心意。告訴他們,咱們都是為了把鬼子趕出中國!當年紅軍長征路過咱這兒,幫老鄉挑水劈柴,這份情誼不能忘!"
彭博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眼神中滿是豪情:"好!我這就安排騎兵連護送糧食和種子,帶上最新式的衝鋒槍,再派幾個狙擊手沿途警戒,保證萬無一失!要是鬼子敢來搶,就讓他們有來無回!"
林曉梅推了推眼鏡,眼中滿是讚同:"我讓科研組再整理些種植技術手冊,詳細記錄雜交小麥的播種時間、施肥方法,還有防病蟲害的竅門,一起送過去。都是打鬼子的隊伍,有好東西就得分享。"
楊濤看著眾人,神色欣慰,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記住,隻要是打鬼子的隊伍,就是我們的兄弟。團結一心,才能把侵略者徹底趕出去!等趕走了鬼子,咱們還要一起建設新中國!"
夜幕降臨時,安慶指揮部的油燈徹夜未熄。
裝滿糧食和種子的車隊悄悄啟程,車輪碾過石板路,發出低沉的聲響。每一輛車上都覆蓋著厚厚的稻草,偽裝得嚴嚴實實。車隊在月光的照耀下,如一條蜿蜒的長龍,朝著北方進發。
而關於技術兵的招募與培養計劃,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這將成為這支隊伍下一個亟待攻克的"戰場",一場關乎民族未來的無聲戰役,正在悄然拉開帷幕。
喜歡鐵血軍魂,抗戰傳奇請大家收藏:()鐵血軍魂,抗戰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