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塵埃落定

字數:6343   加入書籤

A+A-


    “陛下,臣以為,譚將軍耗時費力才拿下鄧州,如今雖被唐州軍堵在襄城,卻要將這片浴血奮戰得來的土地拱手相讓,著實不妥!”就在魏師遜以為大局已定之際,蔡正陽突然出列,聲線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持,硬生生橫插一杠。
    如今的蔡正陽仍是禮部尚書,肩頭卻新添了參知政事的頭銜,地位更勝往昔,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也隨之加重。皇帝素來善用製衡之術,自然要給議和派留幾分餘地,斷不會任由其被徹底壓垮。
    “既如此,不妨將唐、蔡二州交由唐州軍打理,鄧州則歸興化軍管轄。”魏師遜眼皮都沒抬,語氣平淡卻暗藏機鋒,“當然,戶部不會撥付任何錢糧。禦史台會派遣得力禦史,全程監督三州民政軍務……”他太清楚興化軍的德性——鄧州早已被折騰得千瘡百孔,譚良弼若接手,他隻需多派幾名尖酸禦史,隔三差五上本彈劾,足夠對方焦頭爛額。
    譚之望聽得臉色煞白,指節攥得發白——若依魏師遜所言,鄧州便是個燒錢的無底洞。譚良弼雖從鄧、汝二州刮來不少錢財,但大半用於賞賜麾下將士,另有一部分填了朝堂關係的窟窿,如今剩下的家底即便全砸進去,恐怕也不夠鄧州百姓挨到明年秋收。
    “陛下,犬子乃是沙場武將,於治理地方一竅不通,鄧州之事,還是交由武大人打理更為妥當!”譚之望急忙出聲,額角已沁出細汗,再遲一步,若陛下頷首應允,便再無轉圜餘地。
    唐、蔡二州損失尚輕,以唐州軍雷厲風行的性子,調撥三州物資或許還有生機;可鄧州就像個巨大的漩渦,零星資源投進去,連個水花都濺不起來。
    蔡正陽忍不住翻了個白眼,暗自啐了一口——真是沒出息!好好一州之地,坐擁十幾萬生民,竟這般輕易拱手讓人。
    “陛下,春耕在即,三州之事宜早不宜遲。”一直沉默的崔思退終於開口,聲如洪鍾,“若錯過了農時,今年冬天恐將餓殍遍野,屆時便是朝廷想收拾,也難了!”他觀望許久,見朝堂已隱有共識,適時出麵一錘定音。
    “既如此,便依眾位愛卿之意。”趙牧緩緩點頭,指尖在龍椅扶手上輕叩兩下,“來人,傳唐州刺史武安君上殿!”
    武安君正在驛館打盹,聽聞宦官傳召,慌忙爬起來整理官服——那是禮部一大早送來的新朝服,青緞繡鷺鷥,針腳細密得很。
    “公公,下官粗鄙,這點薄禮不成敬意。”武安君在臨安兩眼一抹黑,幹脆摸出一錠五兩重的銀子塞給傳旨宦官,想探些風聲。
    “咱家謝過大人賞賜!”宦官在大殿門口聽得真切,臉上堆起褶子般的笑,“此番大人可要平步青雲了!三州之地,數十萬生民,妥妥的封疆大吏,這般年紀,真是羨煞旁人!”
    “公公可否細說一二?”武安君心頭一跳,看來這銀子沒白花。
    “武大人,鄧、唐、蔡三州,都要歸您管轄了……”
    武安君聽得暈乎乎的——唐州、蔡州還好說,鄧州怎會也落到自己頭上?實在摸不著頭腦。節度使是從二品的大員,比正三品的一路安撫使還高半級,怎麽看也輪不到他這個六品起家的武將,真不知皇帝究竟打的什麽算盤。
    但能拿下這麽大地盤總歸是好事,數十萬人口,養活萬把唐州軍簡直綽綽有餘。
    待武安君站在大殿門口,朝堂上百雙眼睛齊刷刷掃過來,嚇得他心頭一緊——滿朝皆是跺跺腳能讓地方抖三抖的大佬。他趕緊低頭盯著金磚鋪就的地麵,跟著宦官的腳步一步一頓往裏挪。
    “臣武安君,見過陛下!”在宦官指引下,他走到大殿中央,撩袍跪地,向龍椅上的趙牧叩首行禮。
    “武愛卿年紀輕輕便有如此功績,朕心甚慰!”趙牧望著階下那個挺拔的身影,不禁感慨——武安君比他還年輕幾歲,卻已在沙場將北元打得節節敗退。若大乾能多幾個這樣的虎將,他怕是該琢磨著光複中原、還都汴京了。
    “此乃陛下洪福齊天,朝堂諸公勠力同心之功。”武安君把頭埋得更低,語氣謙卑,“下官不過追隨辛大人,在旁拾些牙慧罷了,不敢居功!”他心裏門兒清,在這些大佬麵前,自己就是個小蝦米,必須低調,絕不能惹人厭煩。
    朝堂眾臣見他懂得分潤功勞,都暗自點頭——倒不是貪戀那點虛名,而是此番北伐必將載入史冊,這關乎能否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嗯,眾位愛卿都有意推舉你統管鄧、唐、蔡三州軍政,你可願意?”趙牧話鋒一轉,語氣鄭重起來,“朕醜話說在前頭三州大亂初歇,需盡快安撫百姓、勸課農桑,絕不可出現大規模流民;同時要勤練兵馬,防備北元反撲。這些,你做得到嗎?”他還是想問問武安君的意思,能辦就辦,不能辦也隻能讓朝廷接手,畢竟對方有功於社稷,不能真往死裏坑。
    “臣定當殫精竭慮,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辭,以報皇恩!”武安君心頭狂喜,額頭重重磕在金磚上,悶響一聲——竟撈到這麽大地盤,這下真要發達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既如此,朕命你為淮北三州觀察使、兼右諫議大夫,署理三州一切軍政要務。”趙牧朗聲道,“各州官員可自行舉薦,由吏部審核任用……”
    武安君聽得耳朵嗡嗡作響——此前他不過是以六品身份暫代唐州知州,如今一躍成為正五品觀察使,還掛了從四品右諫議大夫的頭銜。也就是說,身上這件青綠色的官袍,轉眼就能換成緋紅色,總算也是個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的大官了。
    “臣……臣還有一事懇請陛下!”換作旁人定會見好就收,武安君卻牙關一咬,再次叩首,“懇請陛下為辛大人做主!”
    眾臣心頭皆是一咯噔——辛表程之死,大家都有意無意回避,隻因關乎朝廷顏麵。如今武安君當眾揭開這層傷疤,眾人不得不直麵,誰也猜不透皇帝的心思。
    “辛大人為國捐軀,朕痛失良臣,心中悲痛萬分。”趙牧臉上的笑意瞬間斂去,換上一副悲戚之色,仿佛對辛表程之死的詳情一無所知,“武愛卿有何冤屈,盡管說來!”
    若無人提及,趙牧大可置之不理;可武安君當眾提出,他必須回應——否則傳出去,皇帝顏麵何在?史官會如何記載?街頭的說書人又會編排出多少難聽的段子?這些他都不得不慮。
    “陛下,辛大人與譚將軍曾有約由辛大人率軍困住長社城中元兵,襄陽軍主力直撲開封,試圖光複汴京。然譚將軍竟私自撤兵,致使襄陽軍孤軍深入,被困馬蘭橋;更有襄陽軍定遠將軍冷碑臨陣脫逃,導致軍陣大亂,元兵趁機殺入,辛大人才中箭身亡!”武安君抬起頭,雙目赤紅,“懇請陛下嚴懲二人,以儆效尤,告慰辛大人在天之靈!”
    “陛下,連日大雨導致道路泥濘,興化軍糧草耗盡,不得已才返回襄城補給,實乃無奈之舉!”
    “陛下,大軍不可一日無糧,連日暴雨乃天災,非人力可扭轉啊!”
    ……
    譚之望鬆了口氣——錢沒白花,關鍵時刻總有人站出來說話。至於冷碑,便用他的頭顱祭奠辛表程,也算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最終的結果是譚良弼雖北伐有功,卻未得升遷,仍以從三品雲麾將軍之職駐守興化軍;朝廷為安撫他,賜封“勇武伯”,算是給了個台階下。
    驛館內,武安君換上緋紅色官袍,正大馬金刀地坐在堂中喝茶,袍子上的金線在陽光下閃著光。
    譚良弼臉色鐵青地走進來,見他這副模樣,拳頭攥得咯咯作響,恨不得當場將其撕碎。
    “勇武伯大駕光臨,今日當擺桌慶賀才是!”武安君呷了口茶,嘴角勾起一抹譏諷。
    昔日他雖需仰望譚良弼,卻從未露過半分懼色;如今二人地位相當,自然更加肆無忌憚。
    “武大人好興致!”譚良弼冷笑一聲,語氣冰碴子似的,“三州之地十數萬災民嗷嗷待哺,你還有心情在此品茗?換作本將,此刻早已快馬加鞭趕回駐地。若遲了,等禦史將各州慘狀報至朝堂,隻怕陛下震怒!”他對交出鄧州並無不滿——這本就是準備丟給朝廷的爛攤子,換武安君接手也無妨。
    隻是沒想到,這泥腿子竟能鹹魚翻身,成了掌控三州軍政的從四品高官。這三州雖是深坑,可若能填上,三年後得朝廷認可,必然再進一步。不到三十歲的三品大員,放眼天下也極為罕見,再加上對方對自己的恨意,日後必成死敵。
    “這還得多謝譚大人‘體恤’地方啊!”武安君放下茶杯,語氣裏的鄙夷毫不掩飾,“所過之地,寸草不生,當真是‘天高三尺’,讓人望而生畏!”
    “戰時一切以取勝為上,本將所為,何錯之有?”譚良弼冷哼一聲——不搜刮錢財,如何激發麾下將士的血性?
    “對了,譚將軍,冷碑一行何時送往唐州軍?”武安君話鋒一轉,眼神銳利如刀,“根據朝堂決議,冷碑及其心腹當處斬首,而監斬官,正是下官。”這算是給襄陽軍和唐州軍一個交代。
    如今冷碑及其麾下仍在興化軍中,武安君堵在此處,正是為了要人。
    “武大人放心,冷碑此人,我自會安排送去。”譚良弼咬牙道,對武安君的強硬極度不滿。
    “不僅是冷碑,他帶走的襄陽軍士兵及戰馬,都需一並送回。”武安君寸步不讓,反正早已撕破臉,“人、馬到齊,我立刻率軍撤回唐州。”
    “自然!”譚良弼丟下二字,轉身便走,袍角帶起一陣疾風。
    他原本打算吞並冷碑的精銳騎兵,卻沒想到武安君也盯著這塊肥肉,自然不會讓他得逞。
    讓武安君意外的是,不到半個時辰,譚良弼竟帶著親衛呼嘯而出,連驛館的行李都打包帶走了——顯然是一秒鍾也不願與他共處一屋簷下。
    武安君搖搖頭,轉身回房準備歇息。連日奔波,又在朝堂上緊繃著神經,早已乏了。
    剛解開腰帶,店小二便來敲門,聲音帶著幾分拘謹“大人,外麵有位管家求見,說是……說是刑部尚書李大人府上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刑部尚書李大人?”武安君愣了愣,隨即反應過來——自己那便宜老丈人李恒盛,有個兄長在朝中當大官。對方原本隻是刑部侍郎,暫代尚書之職,如今總算熬出頭了。
    對於李采薇的這位伯父,武安君略有耳聞此前因李采薇之事,李恒盛與其兄李恒茂幾乎斷絕往來。如今人家相邀,他不好拒絕,當即換了身常服,隨李府管家前往李恒茂府邸。
    李恒茂一直對弟弟將李采薇送給武安君做妾一事耿耿於懷。李氏乃是百年大族,嫡親的女兒怎可為妾?即便在佛塔清修,那也該是王妃待遇,名分絕不能少。
    他本不想再與武安君有任何牽連,可如今形勢不同——武安君身為淮北三州觀察使,掌握三州軍政,地位顯赫。雖在李恒茂眼中,這不過是半個封疆大吏,但其手中有一項權限,卻讓滿朝官員眼熱三州官員的舉薦權。
    天下官員的任命流程,向來是先獲功名,再到吏部排隊。有錢的花錢打點,有關係的托人情,想謀個實缺難如登天。如今這三州之地,少說空出十幾個官位,隻要武安君願意舉薦,條件不太離譜,吏部定然點頭——否則日後三州出了亂子,武安君將責任推給吏部,誰也擔待不起。
    李恒茂身居高位,長子李采柏還算爭氣,早早得功名外放為官;可次子李采榛卻不爭氣,科考屢次落榜,想當官難上加難。這些年,敢在科考上動手腳的隻有權傾一時的蔡檜,如今朝堂各派製衡,誰敢動這個心思,無異於自尋死路。
    “下官武安君,見過尚書大人!”武安君進府後,一眼便認出了廊下站著的中年男子——身著月白常服,麵容清臒,與老丈人李恒盛確有七分相似,隻是眉宇間多了幾分官場打磨出的銳利。
    “賢侄何必多禮?”李恒茂快步上前,一把拉住他的手,熱絡得仿佛多年未見的親人,“跟采薇那丫頭一樣,叫我一聲伯父便是!”他心裏打得明白,必須先拉近距離,才好開口求人。
    “小侄見過伯父!”武安君順水推舟——能在朝堂多個靠山,總歸是好事。
    “快隨我進來!”李恒茂拉著他往裏走,路過假山時,指著身旁一個麵色白淨的年輕男子道,“這位是你堂兄,采榛。采榛,還不快見過你妹婿武安君?”
    喜歡大乾殺豬匠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乾殺豬匠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