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朝堂風雲
字數:6715 加入書籤
                    此番召他與譚良弼前來臨安,旨在調解二人的恩怨,促使雙方重歸於好,攜手共同守衛襄陽一帶的防線。
    朝廷內部原本已達成共識,即迫使武安君做出讓步。相較於譚良弼,武安君顯然更容易被拿捏。這其中,譚良弼父子想必在朝中做了不少運作,致使近日朝堂風向發生轉變,魏師遜對此自然有所察覺。
    有幾位禦史台的言官,已開始在朝堂上大肆吹捧譚良弼的功績,魏師遜對此並不在意,他隻關注皇帝的態度。
    “下官絕無造反之意,但辛大人的仇,必須得報!”武安君態度堅決,毫無讓步的跡象。
    “哼,你私自擴充軍隊一事,朝廷尚未追究你的責任。”魏師遜見武安君尚有底線,隻要他能忠於皇帝,其他問題便不足為慮。
    “大人,那些不過是俘虜與民夫,充作輔助而已。如今戰事已結束,待下官返回,便將他們安排去務農。”武安君麵不改色地說著謊話,實際上,他最多將這些人編入大盤山的民兵隊伍,一旦有需要,隨時能夠拉出來投入戰鬥。
    “依本官之見,你還是見好就收,莫要與譚良弼父子死磕,否則定會付出代價。”魏師遜將點心往武安君麵前推了推,示意他吃一些。
    武安君此前雖吃了一袋麵包,但他如今食量驚人,早已饑腸轆轆,當下抓起一塊點心便往嘴裏塞。
    “今日前來拜見大人,下官已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這是下官的全部身家,此番北伐所得,除去將士們的撫恤與獎勵,皆在此處。”武安君掏出一小疊銀票,放在魏師遜麵前,裏麵足有白銀三萬多兩。
    武安君深知自己毫無門路,隻能用錢財砸出一條路來。
    “你把本官當作什麽人了?”魏師遜拿起銀票瞥了一眼,心中不禁一陣悸動,他何時見過如此巨額的錢財?
    “大人,下官知曉這些定然不夠。譚良弼等人勢力龐大,想要為辛大人討回公道,難如登天。還望大人看在辛大人為國捐軀的份上,施以援手。若有不足,日後唐州軍掙了錢,定會慢慢補上!”武安君耳力過人,自然察覺到魏師遜心跳加速。
    “看來你還算懂事。本官不妨直言,譚良弼花費的銀錢,遠比這多得多。”魏師遜心中暗道,這小子倒也上道,讓他連拒絕的話都說不出口。
    武安君話中的意思很明確,這些錢並非用於向魏師遜行賄,而是請他拿著這些錢去辦事,若不夠,日後再補。也就是說,事成之後,還有更多好處奉上。
    魏師遜陷入了猶豫。他雖身居高位,但禦史台撈錢不便,又不便與六部官員過多往來,日子一直過得頗為清貧。
    反觀權勢不及他的隆大元與曾硯,卻賺得盆滿缽滿。這二人手握兵權,大批錢糧從他們手中過,隨便伸手便能吃用不盡。
    人就怕比較,如此一想,魏師遜頓覺自己的貪念難以遏製。況且,辛表程本就對朝廷有功,為他爭取一個公道,又有何錯?
    “大人,譚良弼在興化軍經營多年,此番又在鄧州、汝州大肆劫掠,自然富得流油。下官僅得了唐州幾座城池,唐州軍還需自籌軍費開支,實在無法與之相比。但大人放心,下官一片赤誠之心,日月可鑒,日後定當補上!”武安君趁機訴苦,稱自己地盤狹小,艱難萬分。
    “嗯,你的難處,本官也有所了解,先這樣吧,本官盡力一試。對了,聽聞你入城時,騎了一匹大宛寶馬,可有此事?”魏師遜決定收下這筆錢財,他的宅子太過陳舊,確實該翻新一番了。
    “此馬此刻正在驛館。大人若喜歡,下官回頭便送來。”武安君心中暗歎,這魏師遜胃口可真不小,竟連自己的大宛馬都盯上了。這匹馬可是李采薇送給他的。
    但如今為了大事,他也隻能忍痛割愛,送起來絲毫沒有心疼之意。
    “倒不是本官喜歡,隆大人一直想要一匹千裏良駒”魏師遜話說到一半便打住了,他覺得武安君應該能領會其中深意。
    魏師遜口中的隆大人,自然是隆大元。二人同屬皇帝近臣,直接送銀錢反而顯得生分。若以寶馬相贈,想必隆大元定會相助,對付譚良弼父子便容易許多。
    “大人,下官這就回去將馬送來!”武安君明白了,這魏師遜收了錢,看來是真打算辦事。
    “無妨,稍後府中會有人隨你回去,讓他去取便是。若有人問起,你打算如何說?”魏師遜微笑著問道,武安君如此上道,倒可納入麾下。
    “這馬本就是隆大人的,下官在城外偶遇時,蒙隆大人錯愛,借予下官入城充個門麵。如今物歸原主,下官感激不盡!”武安君心中暗自吐槽,此番可真是大出血了,也不知最終會是怎樣的結局。
    臨安實行宵禁,但武安君有魏師遜的人護送,一路暢行無阻。回到驛館後,武安君將黑豹牽了出來,心中滿是不舍,這馬才到手沒多久,就要送人了。
    黑豹似乎也察覺到了什麽,剛走了兩步,突然轉身在武安君身上蹭了蹭,隨後便跟著魏府的下人離去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武安君握緊了拳頭,為了唐州軍的發展,他不得不咽下這口氣。
    唐州軍此番出生入死,多次險些全軍覆沒,立下赫赫戰功,卻連為辛表程和自己討個公道都做不到。這樣的世道,實在令人失望。
    對朝廷的不滿,在武安君心中瘋狂滋生,但他表麵上卻絲毫未露。眼下唐州軍必須依附於大乾這棵大樹才能生存,否則夾在北元和大乾之間,隨便一個風浪便能將他們打回大盤山區,重新淪為流寇。
    “快,給我來一大碗肉,再加三碗麵條。”武安君摸出一角碎銀子,扔給驛館的差役,隨後大馬金刀地坐下,他早已餓壞了。
    送出去那麽多錢,在魏府卻連口飯都沒吃上,顯然魏師遜並未將他放在眼裏。
    他原以為自己也算個人物,來到臨安才明白,自己根本微不足道。
    索性將鬱悶化作食欲,一頓風卷殘雲,吃飽後便回房睡覺去了。
    按照慣例,武安君與譚良弼一樣,都需在驛館等候通知,朝堂上的爭鬥,他們根本無法插手。
    “陛下,臣以為,唐州軍作為團練兵,實力過強,恐生禍端。況且,唐州治下各縣的錢糧稅賦及官員任命,皆應收歸朝廷管轄,如此方能將陛下的恩澤惠及淮北各州。”戶部員外郎向彬率先發難,沒辦法,譚之望給的好處太多了。
    “陛下,臣附議。如今淮北的鄧州、唐州、蔡州,應盡快派駐官員,核驗田地、人口。”吏部官員也紛紛附和,他們既能從譚之望那裏得到好處,回頭還能在這些實缺的安排上大做文章。
    如今在吏部等著派官的人不在少數,無奈職位有限,三州之地好歹能安排十幾名官員,這裏麵的油水可不少。
    譚之望氣定神閑,他最近花了不少錢,效果也十分顯著。一個出身草莽的土匪,也想跟他譚家作對,簡直是白日做夢。
    趙牧有些猶豫,覺得他們說得似乎很有道理。既然淮北三州已收複,派駐官員、收繳錢糧本就是順理成章之事。
    “陛下,臣要彈劾譚良弼,他縱容麾下在鄧州、汝州大肆燒殺搶掠。據統計,至少造成五萬平民百姓傷亡,十幾萬人無家可歸。”一名禦史突然站出來,直接向譚良弼開炮。
    譚之望頓時懵了,禦史台是魏師遜的地盤,他不敢過多插手,之前也隻是拉攏了幾個邊緣人物。
    “陛下,臣附議。據說興化軍僅在鄧州一地,奸淫擄掠之事便發生不下萬起,百姓怨聲載道,大規模向北逃亡,嚴重損害了我朝的聲譽!”
    “陛下,若下次再北伐,隻怕汝州百姓將全民皆兵,抵抗我朝王師!”
    禦史台的官員們接連出列,對譚良弼的興化軍一頓猛批。譚之望頻頻回頭,那些收了錢的人都嚇得縮了縮脖子,禦史台的火力太猛,他們得先觀望一下形勢。
    “陛下,據不完全統計,僅鄧州一地,若要恢複秩序,就需要白銀五萬兩、糧食十萬石。不知這筆錢,戶部打算如何撥付?唐州、蔡州也剛經曆戰火,還望陛下盡快降旨,拯救三州百姓於水火之中,挽回朝廷聲譽!”
    趙牧懵了,形勢急轉直下,剛才還想著多了三州之地,這下可好,變成了一個燒錢的無底洞。
    戶部官員更是傻眼,剛才還想著收稅,聽這意思,別說收錢了,還得倒貼一大筆錢進去。
    “咳,陛下,眼下戶部錢糧緊缺,即便夏稅入庫,結餘也十分有限!”戶部尚書王芝清無奈地說道。
    要不是沒錢,北伐估計還得接著打,怎麽可能停戰呢?
    “譚大人,好處都被興化軍撈得一幹二淨,卻把爛攤子丟給朝廷,如此做法,是不是不太地道?”眼見時機差不多了,隆大元直接向譚之望發難。
    二人同為樞密副使,平日裏就矛盾不斷。如今既然收了好處,自然要賣魏師遜一個麵子,狠狠踩譚之望幾腳。
    “謝相,你怎麽看?”此事關乎內政,謝必安的意見至關重要。
    原本謝必安對此事並不在意,雖說武安君與謝家子弟有些交集,但謝家勢力本就龐大,若對唐州軍表現出招攬之意,反而可能招來災禍。
    “鄧州、唐州、蔡州三州,如今百廢待興。若由朝廷出麵整頓,必然要投入大量錢糧。依臣之見,唐州的情況比鄧州、蔡州要好一些,顯然唐州刺史武安君在治理方麵頗有心得。朝廷現有的體製,在處理此類問題時多有掣肘。”
    “根據和議,這三州不能大規模駐軍。唐州軍本就是團練兵,是唐州地方維護治安的武裝力量,自然不受此限製。若唐州軍維持一定規模,便能為江淮一線充足的防禦縱深。”
    “臣以為,在這三州不妨效仿節度使製度,由地方長官全權負責軍政事務,朝廷隻需定期巡視地方。”
    “若治理得當,百姓自然會感念朝廷恩德;若治理不善,朝廷也能給百姓一個交代。”
    謝必安侃侃而談,其核心意思是將三州之地交由武安君治理,朝廷隻看最終結果。若武安君治理得好,自然有功;若治理不好,便將他拿下,給三州百姓一個說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種辦法最大的好處在於,朝廷無需陷入三州的財政困境。待三州過幾年恢複秩序,再將武安君升遷至別處,三州自然就被朝廷收入囊中。
    謝必安此舉,實則是給武安君一個機會。此番北伐,已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若他能將三州治理好,那文治也堪稱上等,日後便有機會進入朝堂中樞。
    譚之望的臉色黑得像鍋底,原本大好的局麵,竟瞬間被逆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湧上心頭。
    趙牧有些遲疑,節度使製度在前朝曾大行其道,但後期的叛亂與之關係極大。
    大乾開國初期也曾沿用節度使製度,後來便廢棄了,轉而采用以文禦武的國策。如今節度使雖仍存在,但更多是一種榮譽稱號。
    現在謝必安的提議,顯然是要在三州之地賦予節度使實權,包括地方官員的任命權,這讓他心生警惕。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但也留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朝廷對三州之地幾乎失去了掌控力。
    “陛下,臣以為,可在三州之地設立禦史言官,讓他們風聞奏事。言官不插手地方軍政事務,但要將地方上的一舉一動如實上報朝廷。武安君此人,文武雙全,此番北伐又戰功卓著,由他來收拾這個爛攤子,再合適不過!”魏師遜一眼便看出趙牧的猶豫,當即提出這一方案,為他解決了後顧之憂。
    趙牧仔細一想,覺得確實如此。雖然放權了,但有禦史監督,也不怕武安君鬧出什麽亂子。
    況且此地處於南北交界,唐州軍又與北元結下深仇大恨,必須依靠大乾才能立足。若自己是武安君,絕對不會生出不該有的心思。
    趙牧思緒急轉,短短片刻,便將所有可能性都考慮了一遍。最終得出結論,武安君必須依附於大乾這棵大樹才能生存。
    但節度使是從二品的高官,武安君如今不過是一州刺史,絕無一步登天的可能,其中的細節還需仔細斟酌。
    “陛下,此子年輕,缺乏閱曆,驟然身居高位,恐怕會招來非議!”譚之望見其他人指望不上,隻能親自上陣。
    “譚大人所言極是。正因如此,才將三州之地作為考驗,交予武安君。此地本就是戰亂之地,若有人能拍著胸脯保證,在三年內將三州治理得海晏河清,本官現在就舉薦他擔任此職!”魏師遜微笑著看向譚之望,有了謝必安先前的推波助瀾,此事幾乎已成定局。
    喜歡大乾殺豬匠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乾殺豬匠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