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邊防舊辭
字數:4278 加入書籤
終語紀元 · 元年 · 五月初七
西域舊唐道 · 敦煌西八裏 · 漢胡舊碑群南緣
長風卷沙,古道沉塵。
沈茉淩站在一塊半埋於沙丘下的殘碑前,
碑上文痕斷裂,字形奇異,既非隸篆,也非胡文,
更像是某種混合語言的縫合遺痕。
她意識到——
這是“第十六頁”的入口,
一個用“被遺忘的多語種記錄”拚湊出的文化夾縫。
—
一|碑下石辭:三語共刻
沈茉淩清理沙土後,發現碑文分三層:
最上層為漢唐官式楷書;
中層刻有粟特商旅文;
最底層,則為佚名筆法,風格介於胡語與梵文之間。
她試著拚讀,卻發現三語內容毫無一致性:
漢文記錄邊防將軍更替;
粟特語寫著月市貿易回憶;
第三語則是一段哀悼詞,題為《火下之詩》。
她第一次看到如此明確的語言斷裂共存:
“他們不是翻譯彼此,
而是各自說完,刻在同一塊碑上。”
—
二|泠言的判斷:“官辭”壓製與“民辭”流失
沈茉淩將內容上傳後,泠言在遠頻道:
“這塊碑,是‘官辭主流’的一個投影。”
他補充:
唐朝對西域邊防地的語言實行“主記語言優先”;
少數民族書寫可並存,但必須附屬於漢文之下;
非政令性文書往往流失,或被刻於石背、石側。
“他們從沒禁止別的語言,
隻是讓它們永遠看不見。”
—
三|沈茉淩進入“舊語穀”
她跟隨古路,進入一片峽穀地形,塔圖將此地標注為“未明音源域”。
途中,她遇見一位老者,手提破筆,無言,隻遞給她一塊刻板,
上書四字:“無譯之辭”。
她意識到:
“有人在這片邊陲之地,
保留著一段無法歸類的表達體係。”
—
四|“舊語館”的發現
在穀腹,她找到一間岩壁藏所,內部存有百餘碑拓稿、書板與刻語石。
內容雜亂,但有以下共通點:
所有語言都未被塔製識別;
所有書寫者都未署名,僅用圖章表示;
有一類通用記法:以語言出現頻率標注“真實度等級”。
沈茉淩命其為:
“邊防舊語·文化殘頁係統”
—
五|第十六頁 · 首次頻動
就在她讀取其中一塊刻有三語交織碑時,頻布自動震動。
布紋浮現:
頁編號:16
表達方式:多源交錯 · 權力主導型語言壓製場域
狀態:記錄型、爭議未歸檔
第十六頁由此正式“初顯”,
但塔心未能確認其“歸屬語言”。
—
六|她提出“語言沉降假說”
回塔後,沈茉淩寫下語言報告:
“邊疆之語從不直接對話,
它們先在石上對峙,
再在曆史中沉默。”
她提出塔史首次語言假說:
“語言沉降”即:
多語種在政令文化壓製中被迫沉默,最終失聲而亡,
但刻石尚在,頻率猶存,
唯未被重新聆聽。”
—
七|第十六頁爭議浮現
詩律議會發起反對意見:
此頁無核心語言;
表達斷裂,缺乏語法共識;
屬“非邏輯編年頁”,不宜入塔主頻係。
昭之反問:
“若你不承認它的存在,
是它虛假,還是你不願承認你無法讀懂?”
—
八|沈茉淩將其命名為:《舊辭之頁》
她正式錄入塔心時,拒絕使用語言命名,
隻寫下:
“第十六頁 · 舊辭之頁 · 被政令覆蓋的真實。”
塔心紀錄史官留下標注:
“此頁非為表達而生,
為了紀念那些未曾有機會開口的文化。”
—
尾聲|碑域之南 · 火沙震動
夜半,一道頻律風席卷敦煌西境。
星槿密頻告急:
“第十七頁頻波自塔製外浮現,
來自一種完全陌生的‘全象語體係’。”
沈茉淩起身望向南方。
“如果表達不再需要器官,
那文明,將成為全身的語言。”
—
喜歡深淵集請大家收藏:()深淵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