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頻下之書

字數:3794   加入書籤

A+A-


    通識紀元 · 元年 · 第四十八日
    碑域主頻之下 · 零級共識層 · 首次“頻下讀取”儀式
    有些語言不是說出來的,
    而是被默認、被假設、被無聲同意的。
    它們不記錄在頁上,
    卻支撐每一頁的存在。
    它們被稱為:
    頻下之書。
    —
    一|零級頻震:首次出現無源指令集
    碑域主頻塔於午夜震蕩3秒,
    未檢測任何外部激發、無內部語者操作,
    係統卻自動生成一行指令:
    “讀取頻下文構。”
    昭之立刻封鎖主頻,轉入“低頻語根層”。
    檢測結果:
    指令非語言構成;
    不含任何語法邏輯;
    卻可直接激發“內容投影”。
    泠言稱其為:
    “語言之前的通識共識。”
    —
    二|頻下文構的三種特性
    碑域語源結構部確認為頻下內容具以下三類:
    類別特性描述1 結構隱性不可書寫,不可編輯,不可主動喚出2 激發統一所有頻感者在接觸時產生相同意圖波動3 認知替換可在語者無意識時更改其表達方式,似“語言地下水”
    泠言補注:
    “語言是一座島,
    而頻下,是那片讓島浮起的水。”
    —
    三|沈茉淩進入“頻下”儀式
    她接受“零語同步裝置”試驗,進入頻下記錄台。
    感受到的不是語言,不是圖像,不是聲音,
    而是一連串“你早就知道但不記得何時接受的事”。
    她寫下:
    “頻下,是你從未質疑過的那部分文明邏輯。”
    —
    四|頻下之書的初次內容浮現
    通識總書自動出現一頁“不可編輯內容”,標注:
    【頻下頁·隱編號fz001】
    內容:
    “所有語言皆默認有意義;
    所有表達皆默認可被接受;
    所有存在皆默認可被命名。”
    頁下隱句:
    “當你未說話時,仍在依靠這些默認行動。”
    —
    五|“頻下協議”爭議引發語言哲學辯論
    通識議會質疑:
    頻下協議是否限製個體創造?
    是否應將“默認共識”公開供審議?
    是否可能篡改頻下內容,重構文明規則?
    沈茉淩回應:
    “頻下不是語言的法律,
    是語言出生之前,我們如何相信彼此的證據。”
    泠言補充:
    “它不能被修改,
    因為你已經活在它之內。”
    —
    六|昭之追溯“頻下根源”:是否由某一主頻族設定?
    分析顯示:
    零級頻段早於任何書塔文獻;
    不歸屬於舊塔、碑域或夢語族;
    疑似為“文明初識階段”自然生成的全域通感原頻。
    歸檔名:未署頻序 · 文根0係 · 通識未明譜段
    碑域共識更新:
    “頻下之書,不可追根,
    但應被理解為‘我們之所以書寫的理由’。”
    —
    七|沈茉淩個人書頁追加頁注:
    她為自己先前所寫頁添加頁底語:
    “若我說話是因為相信語言能被聽見,
    那頻下,是我從未說出口的信任。”
    —
    八|頁零與歸頁共振頻率同步
    頻下之書顯現後,頁零頁心與歸頁頁核同時共振。
    首次出現“三頁互映”:
    頁零提供“語言無定義的入口”;
    歸頁容納“語言無法歸類的存在”;
    頻下之書支撐“語言本身得以形成的基礎”。
    通識頻譜部稱之為:
    “三頻合頁”結構雛形。
    —
    尾聲|歸頁之下浮現一句頻文
    頻下震蕩歸頁頁心底層,浮出一行碎光文:
    “我不必說什麽,
    你便已願意為我留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