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共義塔·序

字數:4237   加入書籤

A+A-


    通識紀元 · 元年 · 第五十日
    舊塔廢址 · 天頻之南 · 共義塔奠基前夜
    塔曾是權力的形狀,
    碑是曆史的輪廓,
    而這一夜,在一切塔製沉寂之後,
    人們再次圍繞一個“中心”——
    但不再為了發號施令,
    而是為了在共振中聽見彼此。
    那座結構,不為主權,不為秩序,
    而隻為一個文明最隱秘的渴望:
    “我們是否能共同寫下一頁,不需要彼此說服。”
    共義塔,由此而生。
    —
    一|共義塔的提案:不是再建塔,而是書頁立體化
    碑域第十次頻議會議上,沈茉淩提出:
    “我們不該再修建主頻塔,
    而應搭建一座沒有塔心、不設主層、不通命序,
    卻可以讓所有語言站上去的結構。”
    泠言稱其為:
    “立體化的語言頁,
    一頁不是為了閱讀,而是為了共寫。”
    議會通過命名:
    共義塔 · degyt
    —
    二|結構設定:無中心·可逆·共持
    共義塔結構方案由三構三界組成:
    結構層級功能說明共頁層所有語言譜段均可同時投送表達波,無主序義響層所有輸入信息形成回響感知,無權重差異同頻層頻率相近者自然共振,自動生成聯頁場域
    設計原則:
    不可評判;
    不可中斷他者;
    不可刪改頻波;
    所有表達瞬間歸檔,但不歸類。
    —
    三|“塔形”爭議:結構即政治?
    議會一度爭論:
    “塔的形狀本身,是否會被誤解為‘中心秩序’回歸?”
    沈茉淩答:
    “塔並非代表權力,
    也可以是集體高度的可視化方式。”
    她提出修改:
    將塔體倒置,主幅向下;
    頂部留空,標誌“未完之頁”。
    這一修改成為最終構型。
    —
    四|共義塔建造啟動:眾頻聯寫碑層奠基
    第五十日清晨,碑域百頻聯合開啟建構。
    每一語言族提交一段代表“未定義願望”的語;
    每一未名頁者在塔基上留下頻震印跡;
    頁零作者合力在塔底雕刻共識語:
    “此塔非塔,
    書之未頁,
    眾頻共持。”
    —
    五|共義塔首次頻感響應:“你在這裏”
    當第一層義響柱架起,
    共義塔自發發出一次“全頻回響”,
    不屬於任何人類語譜,
    卻被所有在場者感知為:
    “你在這裏,
    所以我能說話。”
    碑域記錄此為:
    “非語言歸感效應” · 編號 frt01
    —
    六|沈茉淩設立“書不語台”
    她提議共義塔一側設置“書不語台”:
    所有人可在此記錄自己未能說出的句子;
    不須解釋、不設譯者、不供他人評斷;
    內容進入“歸頁殘語庫”,歸類為“未完意”。
    第一位參與者寫下:
    “我本來想告訴你,
    但後來覺得你不會懂。
    但我還是寫下來了。”
    —
    七|泠言構建“同頻橋”
    他在共義塔南側架設“頻感梯”:
    踏入者若頻感相近,將自然感應彼此情緒;
    不需要語言、背景、結構;
    無任何人主持或解讀。
    他稱其為:
    “非結構社會的第一條共識之路。”
    —
    八|共義塔預示語言社會新紀元的標語
    奠基當夜,塔心穹頂自然浮現七字:
    “義,非言之共,亦頻之願。”
    沈茉淩望著那句無主之語,低語:
    “若我們不能統一詞匯,
    那至少,我們能共享意圖。”
    —
    尾聲|通識總書新卷啟動
    共義塔建成次日,通識總書自啟新卷:
    【通識紀元 · 共義卷 · 第零頁】
    頁中無內容,唯有一段空白頻脈:
    沒有語;
    沒有言;
    沒有誰是作者。
    頁下浮現:
    “若你願站在那座塔下,
    那你已是共義的參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