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紹興和議定偏安

字數:3985   加入書籤

A+A-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2年)冬天,秦檜站在相府的暖閣裏,望著窗外簌簌落下的雪花,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冷笑。嶽飛父子的人頭落地剛過月餘,朝野上下的非議如同這雪花般密集,卻沒人敢真正觸怒這位權傾朝野的宰相。
    “相爺,金使酈瓊已在城外等候。”心腹萬俟卨(o qi xiè)搓著手進來,哈出的白氣在暖閣裏瞬間消散。
    秦檜轉過身,眼神銳利陰鷙“皇帝都點頭了,還有什麽可說的?割地、稱臣、納貢,三樣缺一不可。告訴酈瓊,就說我大宋‘恭順’得很,隻求金人別再南下折騰。”
    他頓了頓,走到書案前,拿起一份早已擬好的和約底稿,上麵“臣構”二字格外刺眼——這是宋高宗趙構給金人的國書自稱,意味著南宋從此正式向金稱臣。
    嶽飛下獄的消息傳來時,臨安百姓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嶽元帥怎麽會謀反?他可是把金兵打回老家的大英雄啊!”茶肆裏,一位老軍漢拍著桌子怒吼,胡子都氣得發抖,“肯定是那幫奸賊搞的鬼!”
    “老哥小聲點,”旁邊的茶博士趕緊遞過茶水,“秦相爺現在手可長著呢,連皇帝都聽他的。前幾日大理寺卿薛仁輔說嶽元帥無罪,當場就被罷了官……”
    大理寺的牢房裏,嶽飛看著獄卒送來的“招狀”,氣得渾身發抖。所謂的“罪證”,不過是他部將王俊的一紙誣告,說他與嶽雲、張憲“謀據襄陽”。
    “荒謬!”嶽飛猛地撕開上衣,露出背後“精忠報國”四個刺字,鮮血淋漓,“此四字乃老母所刺,何謀反之有?!”
    主審官萬俟卨冷冷一笑“嶽飛,你就別裝了。相爺有令,你若肯認罪,或可留你全屍。”
    “秦檜!”嶽飛仰天怒吼,“我嶽飛對天盟誓,若有二心,天誅地滅!你等構陷忠良,他日必遭報應!”
    案子拖了三個月,始終找不到真憑實據。秦檜急了,某天在相府裏踱步時,他的妻子王氏端來一碗橘子,隨口說道“老漢何一無決耶?捉虎易,放虎難也。”
    秦檜心領神會,當即寫下一張紙條,命人送往大理寺。紙條上隻有三個字“莫須有”。
    “莫須有”,意即“或許有”。就憑這三個字,嶽飛、嶽雲、張憲被判處死刑。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風波亭上,一代名將飲恨而終,年僅39歲。嶽雲年僅23歲,張憲41歲。
    嶽飛一死,秦檜議和的最大障礙就沒了。
    金兀術得知消息後,立刻派使者南下,提出更為苛刻的條件南宋向金稱臣,每年納銀25萬兩、絹25萬匹,割讓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半,金歸還宋徽宗靈柩及韋太後(趙構生母)。
    趙構對這些條件幾乎全盤接受。他此刻最關心的不是失地,而是韋太後何時能回來。據說他曾對秦檜說“隻要金人肯放太後南歸,一切條件都好商量。”
    議和的消息傳出,朝野嘩然。吏部侍郎晏敦複上書反對“陛下有堯、舜之資,奈何事仇辱至此?”樞密院編修胡銓更是慷慨激昂,寫下《戊午上高宗封事》,要求“斬秦檜以謝天下”,結果被流放嶺南。
    秦檜對此毫不在意,他忙著安排迎接韋太後的儀式。紹興十二年八月,韋太後乘坐牛車抵達臨安,趙構親自到臨平迎接,母子相見,抱頭痛哭。韋太後問起嶽飛的下落,趙構支支吾吾地說“嶽飛犯了軍法,已經處決了。”韋太後聞言,臉色大變,從此吃素念佛,再沒有過問朝庭的一件事情。
    議和成功後,秦檜的權勢達到了頂峰。他不僅獨攬朝政,還建立了嚴密的特務網絡,監視百官和百姓。
    有一次,秦檜的孫子秦塤參加科舉,主考官為了巴結秦檜,竟將秦塤定為狀元。後來趙構親自殿試,發現秦塤的文章都是抄襲秦檜的舊作,才將他降為第三名。但即便如此,秦檜也沒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將主考官提拔為翰林學士。
    秦檜還大興文字獄,凡是對他或議和有不滿言論的人,都被羅織罪名,輕則流放,重則處死。太學生張伯麟在牆壁上題寫“夫差,爾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借古諷今,被秦檜得知後,杖脊刺配吉陽軍。
    民間對秦檜的痛恨達到了極點。有人偷偷在相府門口貼對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上聯忘“八”(王八),下聯缺“恥”(無恥)。秦檜氣得暴跳如雷,卻抓不到人。
    嶽飛死後,他的家產被查抄,家人被流放嶺南。直到二十年後,宋孝宗即位,為了順應民心,才下詔為嶽飛平反,追諡“武穆”,並派人尋找嶽飛的遺骨。
    據說,當初嶽飛被處決後,無人敢收屍。一個名叫隗順的獄卒,感念嶽飛忠良,趁夜將嶽飛的屍體背出城外,葬在九曲叢祠旁,還在墳前種了兩棵橘樹作為標記。隗順臨死前,才將此事告訴兒子。宋孝宗得知後,立刻派人按圖索驥,果然找到了嶽飛的遺骨,將其遷葬於西湖棲霞嶺下,這就是現在的嶽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嶽飛的冤案平反後,百姓們奔走相告,紛紛來到嶽墳前祭奠。後人寫詩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人們又用生鐵鑄了秦檜、王氏、萬俟卨、張俊四人的跪像,跪在嶽飛墓前,讓他們永遠向英雄懺悔,其實筆者認為,應該再加上趙構的才對。
    紹興和議後,南宋迎來了短暫的“太平”。趙構退位後,宋孝宗趙昚(shèn)即位,他是南宋少有的有為之君,一心想收複失地。
    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發起“隆興北伐”。起初宋軍進展順利,收複了宿州等地,但很快在符離之戰中慘敗,不得不與金簽訂“隆興和議”,雖然去掉了“稱臣”的屈辱,改為“叔侄之國”,但仍需納貢。
    乾道六年(1170年),金兵再次南侵,兵臨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中書舍人虞允文臨時督師,在采石磯大敗金兵,史稱“采石磯大捷”。這一戰穩住了南宋的防線,但也未能改變宋金對峙的局麵。
    站在今天的西湖邊,嶽王廟的香火終年不斷。遊客們來到嶽飛墓前,看到那幾尊跪像,總會忍不住吐上幾口唾沫,或者罵上幾句。
    秦檜早已死了,死時66歲,據說他臨終前渾身潰爛,痛苦不堪,仿佛是嶽飛的冤魂在索命。他的兒子秦熺想繼承相位,被宋高宗一句“秦檜的兒子怎麽能當宰相”頂了回去。
    嶽飛的故事,成了南宋百姓心中永遠的痛。人們懷念他,不僅因為他的軍事才能,更因為他的“精忠報國”——那是在屈辱求和的時代裏,最珍貴的民族氣節。
    風波亭的血,早已融入西湖的水。但那段曆史,卻永遠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裏,提醒著後人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英雄,忘記了抗爭,就隻能在屈辱中沉淪。
    篇尾,謹獻上嶽武穆的一首《滿江紅》與諸君共勉 ,讓踏破樓蘭山缺的壯誌豪情永存在華夏的民族精神之中!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野史大甩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