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隆興北伐和符離潰敗

字數:6647   加入書籤

A+A-


    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的春天,宋孝宗趙昚(shèn)站在德壽宮的窗前,望著父親趙構居住的宮殿方向,自去年登基以來,這位時年三十六歲的新皇帝幾乎沒睡過一個安穩覺。老爹趙構美其名曰“禪位養老”,實則把一堆爛攤子丟給了他——北麵是虎視眈眈的金國,朝堂上是盤根錯節的主和派,民間則流傳著“嶽飛冤死”的歌謠,像一根根針,紮得他心口生疼。
    “陛下,張浚相公求見。”內侍輕聲稟報。
    孝宗猛地回過神“快請!”
    屏風後轉出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正是三朝元老張浚。他雖已年近七旬,卻腰板挺直,眼神銳利如初。建炎年間他曾力主抗金,紹興初年又平定苗劉兵變,是朝中碩果僅存的主戰派旗幟。
    “陛下,”張浚一拱手,聲音洪亮,“金人背盟已久,今金主完顏亮新死,內部不穩,正是北伐良機!老臣願提十萬之師,直搗幽燕!”
    孝宗眼中閃過一絲激動,但很快又黯淡下來“張相公,朕知道你忠心為國。但……秦檜餘黨尚在,萬一……”
    “沒有萬一!”張浚打斷他,從袖中掏出一卷文書,“陛下請看,這是鎮江都統製李顯忠、建康都統製邵宏淵的請戰書。兩淮將士摩拳擦掌,隻等陛下一聲令下!當年嶽飛元帥若不被召回,何至於此?今時不同往日,老臣願以頸血擔保,不破金兵,誓不還朝!”
    孝宗看著張浚蒼老卻堅定的臉,想起嶽飛廟前那尊“精忠報國”的塑像,終於一拍桌案“好!朕準了!張浚聽令,任命你為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即刻整軍北伐!”
    張浚拜將的消息傳出,臨安城沸騰了。
    “張都督要北伐了!這下可有希望收複失地了!”茶肆裏,一位老秀才捋著胡須興奮地說,“想當年張公在川陝,可是把金兵打得找不著北!”
    “但願別再像嶽元帥那樣……”旁邊有人小聲嘀咕,立刻被同伴捂住了嘴。
    張浚可沒心思管這些流言。他回到都督府,立刻調兵遣將命李顯忠率淮西軍出濠州(今安徽鳳陽),攻宿州(今安徽宿州);邵宏淵率淮東軍出泗州(今江蘇盱眙),攻虹縣(今安徽泗縣);自己則坐鎮揚州,居中調度。
    這李顯忠原名李世輔,本是西夏將領,後歸宋,作戰勇猛,有“萬人敵”之稱。邵宏淵則是嶽飛舊部,在采石磯之戰中也立過功。張浚認為這兩人一文一武,定能相輔相成。
    但他沒料到,這兩人從一開始就不對付。
    “李都統,張都督命我等合攻宿州,你看何時進發?”邵宏淵在軍議上陰陽怪氣地問。他覺得自己資曆更老,卻要受李顯忠節製,心裏很不痛快。
    李顯忠瞥了他一眼“邵都統,兵貴神速。我部已整軍完畢,明日即可出發。你若沒準備好,不妨隨後跟進。”
    “你!”邵宏淵氣得吹胡子瞪眼,“誰說我沒準備好?去就去,誰怕誰!”
    張浚得知兩人不和,連忙派使者去調解,卻收效甚微。他歎了口氣,對幕僚說“將不和,則軍必敗。看來此戰,懸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隻能寄希望於戰場上二人能化解矛盾。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在采石磯被虞允文擊敗,隨後被部將殺死,金國陷入內亂。新即位的金世宗完顏雍忙於穩定內部,對南宋放鬆了警惕。
    張浚抓住這個機會,於隆興元年五月正式出兵。
    李顯忠率部首先抵達泗州城下。他沒有急著攻城,而是派間諜混入城中,散布“宋軍百萬,不日將至”的消息,同時讓人在城外張貼榜文,痛陳金人的罪狀,號召百姓歸宋。
    泗州守將紇石烈孛術魯定見宋軍聲勢浩大,又得知金國發生內亂,早已沒了鬥誌。李顯忠趁機發起猛攻,隻用了一天時間就攻克了泗州。
    幾乎同時,邵宏淵部也抵達虹縣。虹縣守將蒲察徒穆、蕭琦都是契丹人,本就不願為金國賣命。邵宏淵派人進城勸降,許以高官厚祿,兩人果然開城投降。
    初戰告捷的消息傳到臨安,孝宗大喜過望,親自到太廟祭告祖先“祖宗保佑,今複泗州、虹縣,北伐大業,指日可待!”他隨即下旨,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
    張浚也鬆了口氣,他在給孝宗的奏疏中寫道“賊兵屢敗,人心歸附,願陛下早定大計,直取中原!”
    拿下泗州和虹縣後,張浚決定乘勝追擊,進攻宿州。
    宿州是淮河以北的重鎮,拿下宿州,就能打開通往東京(開封)的門戶。李顯忠率部星夜兼程,很快抵達宿州城下。
    此時宿州守將是金將耶律溫,手下有萬餘金兵。李顯忠觀察地形後,決定夜襲。
    五月二十九日夜,月黑風高。李顯忠命士兵銜枚疾走,偷偷爬上城牆,殺死城頭哨兵,打開城門。宋軍一擁而入,城內金兵猝不及防,頓時大亂。
    耶律溫見勢不妙,率親衛突圍而逃。李顯忠順利占領宿州,繳獲糧草器械無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消息傳來,邵宏淵才慢悠悠地趕到宿州。他看到李顯忠獨占頭功,心裏更加嫉妒,對部下說“都是些運氣罷了,要是我來打,早把宿州踏平了!”
    就在這時,金世宗派大將紇石烈誌寧率五萬大軍前來反攻。紇石烈誌寧是金國名將,曾隨完顏亮南征,作戰極為凶悍。
    李顯忠得知金兵來勢洶洶,連忙派人請邵宏淵合兵守城。邵宏淵卻按兵不動,還說“天氣炎熱,士兵們都累了,不如等涼快些再出戰。”
    李顯忠無奈,隻得獨自率軍迎敵。六月十三日,宋金兩軍在宿州城外的符離集展開決戰。
    金兵首先發起進攻,上萬騎兵如潮水般湧來。李顯忠指揮宋軍依托壕溝和城牆抵抗,用神臂弓和床子弩射殺金兵,一時間屍橫遍野。
    紇石烈誌寧見硬攻不行,便改變戰術,分兵繞到宋軍側後,企圖包抄。李顯忠臨危不亂,親自率精銳騎兵反擊,殺退金兵。
    雙方從清晨戰至黃昏,殺聲震天動地。宋軍雖然勇猛,但兵力懸殊,又孤軍奮戰,漸漸有些支撐不住。李顯忠派人再次催促邵宏淵出兵,邵宏淵卻在中軍帳裏喝酒,還對部下說“你們看,李顯忠快要敗了吧?”
    副將虞允文(此虞允文非采石磯之虞允文,乃同名將領)實在看不下去,苦苦哀求“邵都統,再不出兵,宿州就保不住了!”
    邵宏淵一拍桌子“保不住就保不住!這宿州本來就該我來打,讓他李顯忠搶了功勞,現在活該!”
    就在邵宏淵按兵不動之際,李顯忠的防線終於被金兵突破。紇石烈誌寧親率鐵浮圖衝擊宋軍中軍,李顯忠雖奮力抵抗,卻獨木難支,部下開始潰散。
    “敗了……敗了……”宋軍士兵哭喊著向後撤退,宿州城頓時陷入混亂。
    李顯忠眼看大勢已去,隻得率軍突圍。他回頭望著熊熊燃燒的宿州城,淚水奪眶而出“我李顯忠為大宋出生入死,沒想到竟敗在自己人手裏!”
    符離之戰,宋軍大敗,傷亡數萬人,糧草器械損失殆盡。這一戰,不僅丟掉了剛收複的宿州,更讓北伐的軍心徹底瓦解。
    符離之敗的消息傳到揚州,張浚氣得當場吐血。
    “邵宏淵!你這個誤國奸賊!”他捶打著桌子,須發皆張,“若不是你按兵不動,何至於此!”
    幕僚們連忙上前攙扶“都督息怒,當務之急是收拾殘局,防備金兵南下。”
    張浚長歎一聲,無力地坐下“殘局?這仗還怎麽打?軍心已散,士氣已墮,都是我的錯,我不該輕信邵宏淵……”
    其實,符離之敗的原因遠不止將不和。
    首先,張浚雖然忠心可嘉,但他的軍事才能實在不敢恭維。早在建炎四年(1130年),他就在富平之戰中大敗,導致陝西淪陷。此次北伐,他又犯了分兵冒進的錯誤,沒有集中優勢兵力,反而讓李顯忠和邵宏淵各自為戰,給了金兵各個擊破的機會。
    其次,南宋朝廷內部主和派勢力依然強大。宰相湯思退等人早就反對北伐,暗中與金國勾結,故意拖延糧草供應,散布不利言論,動搖軍心。符離戰敗後,他們更是趁機發難,要求嚴懲張浚,與金議和。
    再者,宋孝宗雖然支持北伐,但他缺乏堅定的決心和政治手腕。當戰事順利時,他意氣風發;一旦受挫,就搖擺不定,甚至聽信主和派的讒言,開始懷疑張浚。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經過紹興和議後的二十年“和平”,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嶽飛、韓世忠等老將凋零,新一代將領缺乏實戰經驗,士兵們也久疏戰陣,麵對金兵的精銳騎兵,自然難以抵擋。
    符離戰敗後,主和派終於找到了借口。
    湯思退等人聯名上書,要求罷免張浚,與金議和。他們甚至暗中派人去金國,透露南宋的底線“隻要金人肯議和,一切條件都好商量。”
    金世宗得知南宋戰敗,態度更加傲慢,提出了比紹興和議更苛刻的條件宋必須割讓海、泗、唐、鄧、商、秦六州,每年納銀101novel.com萬兩、絹101novel.com萬匹,宋帝必須對金帝稱“侄”,而不是“臣”。
    “稱侄?”孝宗氣得將奏疏摔在地上,“這與稱臣何異?朕不甘心!”
    張浚也上書反對“陛下,金人無信,若再議和,後患無窮!臣願以餘部守江淮,與金人決一死戰!”
    但孝宗此時已經心灰意冷。符離之敗讓他看到了南宋軍隊的虛弱和朝廷的分裂,他知道再打下去,隻會輸得更慘。
    “張相公,”孝宗無奈地說,“朕知道你忠心,但……罷了,你還是回臨安吧。”
    張浚知道大勢已去,回到臨安後,鬱鬱寡歡,不久便病逝了,享年68歲。臨終前,他留下遺書“吾嚐相國,不能恢複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張浚一死,主戰派失去了主心骨。孝宗最終被迫接受了金人的條件,於隆興二年(1164年)簽訂了“隆興和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和議規定宋帝對金帝改稱“侄皇帝”,金帝對宋帝稱“叔皇帝”;宋割讓海、泗、唐、鄧、商、秦六州;宋每年向金納“歲幣”銀101novel.com萬兩、絹101novel.com萬匹;雙方疆界仍以紹興和議為準。
    雖然去掉了“稱臣”的屈辱,改為“叔侄之國”,但本質上仍是不平等條約。消息傳出,臨安百姓再次陷入失望,有人在城牆上題詩“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生靈肝腦空塗地,祖父冤仇共戴天。”
    隆興和議後,宋孝宗雖然放棄了北伐,但並沒有完全消沉。他開始勵精圖治,整頓吏治,發展生產,史稱“乾淳之治”。
    他裁汰冗官,嚴懲貪汙,設立“考課法”,考核官員政績;他重視農業,興修水利,頒布《農桑輯要》,鼓勵百姓墾荒;他還試圖整頓軍隊,加強訓練,但由於主和派的阻撓,效果並不明顯。
    在文化上,孝宗也頗有建樹。他尊崇理學,編纂《宋會要》,支持朱熹、陸九淵等學者講學,使得南宋的文化事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淳熙五年(1178年),在朝臣的一再呼籲下,孝宗才下詔為嶽飛追加諡號“武穆”,並追封其為鄂王。但他始終沒有為嶽飛徹底平反,也沒有追究秦檜等人的責任,因為他需要主和派來維持朝堂的平衡。
    晚年的孝宗,常常獨自一人登上臨安城的北門,望著北方的天空,一坐就是一整天。他想起張浚臨終前的遺願,想起符離集的黃昏,想起嶽飛“直搗黃龍”的誓言,心中充滿了無盡的遺憾。
    符離之戰的失敗,不僅破滅了宋孝宗的中興夢想,也預示了南宋的宿命。
    此後的南宋,雖然又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再也沒有真正的北伐行動。主和派長期占據朝堂,苟且偷安,直到蒙古崛起,最終將南宋徹底滅亡。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過無數英雄的夢想和血淚。張浚的雄心,孝宗的遺憾,都已化作塵埃。但符離之戰的教訓,卻永遠留在了曆史的記憶裏,提醒著後人一個王朝,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和團結的力量,再多的雄心壯誌,也終將化為泡影。
    當我們今天讀到“隆興北伐”的曆史時,是否還能感受到那份“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是否還能理解那份“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誠?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野史大甩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