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洋務運動圖強國
字數:3218 加入書籤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與太平天國的持續衝擊,構成了洋務運動的雙重動因。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鹹豐帝逃往熱河,留下奕欣在京與列強周旋。這位年僅27歲的親王在《統籌全局折》中痛陳:\"夷情變幻多端,非事事親曆,難以臆度......若不乘此創巨痛深之際,亟圖振興,則悔之晚矣。\"《籌辦夷務始末·鹹豐朝》)他提出\"外敦信睦,內圖自強\"的方針,主張學習西方軍事技術以抵禦外侮。
與此同時,在南方與太平軍作戰的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官僚,更深刻體會到清軍武器的落後。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時,常因\"火器窳劣,遠遜賊軍\"《曾文正公全集·奏稿》)而吃盡苦頭——太平軍從洋人手中購得洋槍洋炮,火力遠勝清軍的鳥銃、抬槍。曾國藩在給胡林翼的信中感歎:\"賊之火器精於我者百倍,若不及早師法,恐終難製勝。\"《曾國藩家書》)
正是這種\"創巨痛深\"的危機感,促成了洋務派的形成。以奕欣、文祥為代表的中央權貴,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撫聯手,形成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即堅持儒家綱常與君主專製中學為體),同時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與工業製造西學為用)。同治元年1862年),奕欣奏請設立京師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以通\"夷情\",這標誌著洋務運動的正式啟動。而這場運動的核心目標,首在\"自強\",即建立近代軍工企業,打造新式軍隊。
鹹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攻陷安慶,隨即在此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又稱\"安慶機器局\"),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家官辦軍工企業。他在奏折中闡明創辦宗旨:\"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這短短的幾句話,道出了洋務派\"師夷長技\"的構想:從購買到仿製,最終實現自主製造。
軍械所選址於安慶城外的白澤湖,初期規模簡陋,\"屋宇十餘間,工匠數十人\"《江南製造局記》),既無機器設備,也無外國技師,全憑中國工匠手工仿製。曾國藩特意從江浙一帶招募了一批\"智巧之匠\",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徐壽與華蘅芳。
徐壽18181884)是江蘇無錫人,雖為秀才,卻棄科舉而攻格致物理、化學),曾自製指南針、象限儀等儀器;華蘅芳18331902)是江蘇金匱人,精於數學與機械原理,二人被譽為\"晚清科技雙星\"。曾國藩對他們極為倚重,在信中寫道:\"徐君壽、華君蘅芳,皆博學多能,若能助我製造火器,功不在克城之下。\"《曾國藩全集·書信》)
軍械所的初期成果,集中在仿製西式武器。同治元年1862年),徐壽、華蘅芳率工匠仿製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長不過三尺,圍約二尺有餘\",卻能\"以火試之,氣貫輪機,機轉如飛\"《格致匯編》)。同年,他們又仿製出西式開花炮,\"炮身重千斤,射程可達三裏,彈內裝火藥,爆炸時碎片四散,威力遠勝舊式土炮\"《湘軍誌·營製篇》)。這些武器隨即投入鎮壓太平天國的戰場,在安慶、南京等地的戰役中發揮了作用。
更具裏程碑意義的是輪船製造。同治二年1863年),軍械所啟動\"黃鵠號\"輪船的研製。徐壽等人沒有圖紙,僅靠拆卸一艘外國小火輪,\"量其尺寸,繪其圖形\",再參照《博物新編》等西方書籍,逐一攻克船體設計、蒸汽機製造等難題。他們用手工鍛打鋼鐵、熔鑄汽缸,甚至\"以算學推算汽機馬力,以化工提煉火藥\"《清史稿·藝術傳》)。曆時一年多,\"黃鵠號\"終於建成,船長17米,載重25噸,以蒸汽機為動力,時速約12公裏。試航時,曾國藩親自登船,在日記中寫道:\"船行甚穩,時速雖緩,然為華人自製第一船,殊可欣慰。\"《曾文正公日記》)
\"黃鵠號\"的意義,遠遠超過了一艘輪船本身。它證明了中國人無需依賴洋人,也能掌握近代工業技術,為後續的軍工企業提供了技術與人才儲備。徐壽之子徐建寅在《歐遊雜錄》中回憶:\"安慶所造器物,雖簡陋粗疏,然開中國機器製造之先河,其後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皆由此發軔。\"
安慶軍械所的發曆程,並非一帆風順。資金短缺是首要難題。軍械所經費全靠湘軍軍餉撥付,而湘軍長期與太平軍作戰,軍餉常捉襟見肘。曾國藩在奏折中訴苦:\"每月僅能籌銀數千兩,購料、雇匠皆感拮據,往往停工待款。\"《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為節省開支,工匠月薪僅\"數兩至十餘兩\",遠遠低於西方工廠的工資水平。
其次就是技術問題。沒有精密機床,零件加工全憑手工,導致武器精度不高;缺乏標準化生產,同一種火炮的零件也無法互換。華蘅芳在《學算筆談》中坦言:\"洋人機器,尺寸毫厘不差,我之工匠,僅憑目力手感,造十器而九不同,此乃最大差距。\"此外,清廷內部的守舊派不斷發難,大學士倭仁曾奏稱:\"師事洋人,可恥孰甚!若學其技術,必致人心敗壞,綱常淪喪。\"《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這種輿論壓力,使得洋務派的每一步探索都步履維艱。
即便如此,安慶軍械所仍為中國近代工業積累了寶貴經驗。它首創了\"官辦\"模式,由政府主導、財政支持,為後續軍工企業提供了製度範本;它培養了第一批近代技術人才,除徐壽、華蘅芳外,李善蘭數學家)、馮焌光機械師)等都曾在此效力,這些人後來成為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的骨幹;它還開啟了中西技術融合的嚐試,如將傳統鍛鐵工藝與西方蒸汽機原理結合,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技術道路。
同治四年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安慶軍械所的部分設備與工匠隨之遷移,完成了其曆史使命。但它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第一粒種子\",意義深遠。正如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所言:\"自安慶軍械所起,中國人才知"機器"為何物,知"工業"為何事,其破荒之功,不可磨滅。\"
四、曆史回響:自強之路的啟示
從洋務運動的興起,到安慶軍械所的實踐,折射出晚清中國在現代化轉型中的艱難起步。這場運動以\"自強\"為目標,卻始終未能觸及製度層麵的變革,正如李鴻章所言:\"中國文武製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李文忠公全集·奏稿》)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注定了洋務運動難以挽救清王朝的頹勢。
但安慶軍械所代表的近代工業萌芽,卻為中國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天工開物\"的傳統觀念,引入了\"科學技術\"的近代思維;它催生了產業工人階層,改變了傳統社會的職業結構;它更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潮流,為後來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筆。
同治年間的安慶城,機器的轟鳴聲雖微弱,卻已打破了農業文明的寂靜。當\"黃鵠號\"的煙囪在長江上冒出第一縷黑煙時,一個古老的帝國,終於在陣痛中邁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盡管這一步,走得如此蹣跚而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