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左宗棠收複新疆

字數:3425   加入書籤

A+A-


    新疆,古稱\"西域\",自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部後納入中國版圖,設伊犁將軍管轄。然而,鹹豐、同治年間,清廷內困於太平天國與陝甘回民起義,無暇西顧,新疆局勢漸趨失控。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各族民眾爆發反清起義,各地豪強趁機割據,形成多個互不統屬的政權。
    就在此時,外部勢力乘虛而入。同治四年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軍官阿古柏穆罕默德·雅霍甫)受割據勢力邀請,率軍入侵新疆,先後攻占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等地。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建立\"哲德沙爾汗國\"意為\"七城之國\"),自立為汗,實行殘暴統治,\"賦稅苛重,民不聊生,各族百姓多逃往戈壁躲避\"《新疆圖誌·武功誌》)。
    這期間沙俄動作不斷。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以\"替清廷代收伊犁\"為名,出兵占領伊犁九城,聲稱\"俟中國克複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城,當即交還\"《中俄北京條約》附約)。實則暗中扶持阿古柏,企圖以伊犁為據點,逐步蠶食新疆。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阿古柏已控製新疆南路全部及北路大部,沙俄占據伊犁,新疆幾乎淪為異域,正如左宗棠在奏折中痛陳:\"新疆不複,則蒙古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新疆危局牽動朝野,但清廷此時正麵臨另一場危機——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雖最終以賠款撤軍告終,卻引發了關於\"海防\"與\"塞防\"的激烈爭論。直隸總督李鴻章認為,\"新疆不複,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大患愈棘\",主張暫停西征,將經費用於建設海軍,\"暫棄新疆,專顧海防\"《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此言論一出,立即遭到左宗棠的駁斥。光緒元年1875年),左宗棠上《複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直言:\"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不可偏廢。\"他強調新疆的戰略價值:\"新疆幅員萬裏,礦產豐饒,畜牧蕃息,實為聚寶之區。若拱手讓人,則俄人得寸進尺,必欲據我蒙古,直逼京師,彼時海防亦難保全。\"《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左宗棠的論證切中要害。清廷最終采納其主張,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速籌進兵,早複失地\"。這場爭論的實質,是近代中國在邊疆危機中如何分配有限資源的戰略抉擇,而左宗棠的堅持,為保住六分之一的國土奠定了基礎。
    收複新疆,難度非常大。新疆地處偏遠,沙漠戈壁占其大半,\"千裏無人煙,飲水奇缺\";阿古柏軍配備洋槍洋炮,且有沙俄暗中支持;清軍則需從陝甘調兵,糧餉轉運耗費巨大。左宗棠深知此戰\"非速戰可勝,非久備不可\",故提出\"緩進急戰\"的戰略:先籌糧餉、練軍隊、修道路,待準備萬全後,集中兵力速戰速決。
    籌糧是首要難題。左宗棠算了一筆賬:西征大軍約七萬人,每人每日需糧一斤,一年即需糧近三千萬斤。他派人分赴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采購,又在哈密屯田,\"兵民共耕,歲收糧食數萬石\"《左文襄公年譜》)。為運糧,他建立了四條運輸線,其中從包頭至古城今奇台)的路線,\"用駱駝數千頭,跋涉數月,日行不過三四十裏\",僅運費就耗銀數百萬兩。
    同時左宗棠對西征軍進行嚴格篩選,\"汰弱留強,裁撤老弱冗兵\",最終保留約五萬人,多為身經百戰的湘軍、豫軍。他還設立\"蘭州製造局\",仿製洋槍洋炮,\"所造劈山炮、來福槍,威力不亞於西器\"《甘寧青史略》)。為提升士氣,左宗棠下令:\"凡攻克城池,嚴禁搶掠,善待百姓,違者斬。\"
    後勤準備就緒後,左宗棠製定\"先北後南\"的進軍路線:先收複北疆的烏魯木齊、瑪納斯,切斷阿古柏與沙俄的聯係,再南下攻取南疆諸城。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左宗棠進駐肅州今酒泉),設立大本營,此時他已年近七旬,常咳血,但仍堅持\"每日閱軍操,查糧運,無一日懈怠\"《清稗類鈔·將帥類》)。臨行前,他命人抬著一口棺材隨大軍出征,以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將士見之,無不感奮。
    光緒二年1876年)七月,清軍打響收複新疆的第一戰。提督張曜率軍攻占古牧地今米泉),殲滅阿古柏軍三千餘人,隨後乘勝收複烏魯木齊。阿古柏在北疆的勢力土崩瓦解,\"殘部逃往南疆,沿途百姓爭獻食物,助我軍追剿\"《新疆圖誌·武功誌》)。
    光緒三年1877年)春,清軍兵分三路南下,直指吐魯番。阿古柏派其子海古拉率軍抵禦,卻在達阪城遭清軍火炮重創,\"城破之日,屍積如山,海古拉僅帶數騎逃脫\"《左文襄公奏稿》)。三月,清軍收複吐魯番,切斷南疆與北疆的聯係,阿古柏眾叛親離,在庫爾勒服毒自殺一說被部下所殺)。
    同年秋,左宗棠令劉錦棠率大軍繼續南下,連克喀喇沙爾今焉耆)、庫車、阿克蘇。當地各族民眾\"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許多人加入清軍,充當向導。至光緒四年1878年)一月,清軍收複喀什噶爾,阿古柏殘部逃往俄國,除伊犁外,新疆全境光複。捷報傳至京師,光緒帝下旨嘉獎:\"左宗棠力排眾議,督師西征,克複新疆,厥功甚偉,加恩晉封二等恪靖侯。\"《清德宗實錄》卷70)
    收複新疆大部後,收回伊犁成為當務之急。然而,沙俄卻拒不履約,反而提出\"割讓伊犁部分地區、賠償兵費\"等無理要求。光緒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赴俄談判,崇厚昏聵無能,竟在沙俄脅迫下簽訂《裏瓦幾亞條約》,將伊犁霍爾果斯河以西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還賠償兵費九百萬盧布。
    消息傳回,舉國嘩然。左宗棠怒斥:\"崇厚之約,無異賣國!伊犁乃我固有領土,一寸不可讓!\"他隨即上奏,請求\"整軍備戰,以武力收回伊犁\"。光緒六年1880年),左宗棠再次率軍進駐哈密,\"三路布防,揚言進取伊犁\",同時清廷改派曾紀澤赴俄重談。
    曾紀澤曾國藩之子)憑借紮實的外交功底,在談判中據理力爭,而左宗棠的軍事威懾成為其堅強後盾。沙俄見清軍勢盛,又懾於國際輿論,最終同意修改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中俄簽訂《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但仍割讓霍爾果斯河以西部分領土,賠償兵費九百萬盧布。盡管這仍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但相較於《裏瓦幾亞條約》,已算是\"虎口奪食\"的重大成果。
    收複新疆後,左宗棠深知\"治疆必先固邊\"。他多次上奏,建議在新疆設立行省,取代傳統的伊犁將軍府製,\"改土歸流,推行郡縣製,與內地劃一\"《左文襄公奏稿》)。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正式批準新疆建省,以迪化今烏魯木齊)為省會,任命劉錦棠為首任新疆巡撫。
    新疆建省意義重大:它打破了原有的民族隔離政策,促進了各民族融合;推行屯田、興修水利,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設立學堂、傳播漢文化,加強了國家認同。正如《清史稿·地理誌》所載:\"新疆建省,實乃千古創舉,自此邊庭穩固,與內地唇齒相依,不複有分裂之虞。\"
    光緒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臨終前仍牽掛新疆:\"惟新疆之事,臣心未安,望朝廷善撫百姓,固我疆圉。\"《左文襄公全集·家書》)這位\"中興名臣\"以垂暮之年,率師西征,收複百萬平方公裏國土,其功績正如林則徐生前所言:\"東南洋夷,能禦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