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令人驚歎

字數:5272   加入書籤

A+A-


    三份報紙送至縣令府,即荀子的宅邸。《大秦報》的辦事處尚未設到此地,雖然辦事處職責簡單,僅為接收、發行和記賬,但由於地處偏遠沿海,離秦國較遠,目前最遠的辦事處位於陳郢一帶,其他地區也在加緊建設中,預計年底前可覆蓋七國,屆時蘭陵也會設立。
    至於訂閱服務,目前僅限於秦國,因為若要推廣全國,需投入大量人力,非短期可行。
    報社還大規模訓練信鴿,嚐試革新傳統新聞傳遞方式,力求實現更遠距離的通訊。
    荀子所獲三份報紙是從陳郢托人帶來的第六期,包含金榜內容。他自留一份,另兩份分別給韓非和小  張蒼。
    荀子熱衷閱讀報紙,尤其是政治和文學板塊。收到報紙後,師徒三人共同研讀。
    “會試已經開始了……”荀子撚須端詳頭條,對韓非說道,“這種科舉製度比舉薦製更具活力,秦王推行此舉,確實魄力非凡!”
    韓非點頭附議:“吳巨確實是個天才,能提出這樣的官吏選拔改革方案。”
    韓非對韓國和楚國未能采納新思想感到憤懣:“為何韓國與楚國不願學習這些?楚國龐大卻派係複雜,世家豪族勢力盤根錯節,固守舊製,毫無進取之心。韓國則奸臣當權,朝中盡是庸才,缺乏變革之意,難怪國力衰弱,屢遭秦國壓製。”
    身為韓國宗室的韓非並非單純責備,而是痛惜國家現狀。
    “楚國積弊已久,三大家族控製力極強,既牽製君權,又抗拒革新,隻顧私利。至於韓國,或許並非全然不思進取。丞相張平算是個明眼人,看過《大秦報》後,想必會有所觸動。隻是韓國現狀,或許保持現狀比貿然行動更穩妥,至少這樣還能一致對外,若貿然改革,反而可能引發內亂,最終自食其果。”
    荀子的話語讓韓非點頭認可,他深知韓王對國內的掌控遠不及秦王,韓國內外交困,風險重重。改革猶如用藥,有時需猛藥治病,但這風險極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墜入深淵。
    韓非搖搖頭,感到深深的無奈,國家病入膏肓,不知該如何醫治。
    他歎息一聲,取過紙筆,思索片刻後寫下:
    【子房,近來可好?】
    在問候近況並簡單提及自己的情況後,韓非轉而討論國內政局及天下形勢,對秦國推行的科舉製度等重要政策發表看法。
    這是他即將寄往韓國的信件,收信人是張平之子,一位聰慧的年輕人。韓非與他誌趣相投,認為他會繼承祖輩遺誌,成為韓國的中流砥柱。
    盡管身處楚國求學,韓非始終與國內保持聯絡,常寫信交流。
    與此同時,小徒弟張蒼被報紙上的內容深深吸引。報紙上刊載了一些數學題,引發了他對數學的興趣。
    共十道題,皆由吳巨所出,乃其最新創意。每題均印於紙麵,且設懸賞,前五名正確解答者,隻需將答案郵寄至大秦報社總部,即可獲得一定數額的“賞金”。
    然而,這賞金並非輕易可得。這些題目的難度遠超會試中的數學試題,極為棘手。
    在鹹陽,這十道題中僅有兩道被人解答出來。
    張蒼對此充滿興趣,正在仔細研究。
    之前,《大秦報》推出的初試和會試特輯,張蒼均有參與,並積極作答。他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這與荀子毫無關係,荀子專注於政治、文學及教育,對算學並無太多造詣。因此,當荀子發現張蒼對數學感興趣且極具天賦時,感到十分驚訝,也隻能將其歸結為天賦異稟,於是贈送給他一本《周髀算經》。
    張蒼已成功解答了初試與會試特輯中的所有題目,原本以為一切到此為止,有些遺憾。但吳巨刊登在第六期《大秦報》上的數學題,卻讓他精神振奮。
    與之前的題目相比,這些新題的難度更高。
    張蒼握著筆,陷入沉思。
    報紙上寫道:圓有圓周率,為圓周長與直徑的比例。《周髀算經》記載:“徑一而周三”,即圓周率為3,但這並不精確,還需進一步推導。若能計算出第二位,可獲百錢;若得出第三位,可獲一貫;若得到第四位,則可獲十貫,依此類推。注意:需附帶完整且準確的計算步驟)
    同時,報紙上還引入了小數概念,便於計算。
    張蒼眼前一亮,隨即在紙上開始演算。
    時光飛逝,轉眼已是十月。
    此時的氣候與後世有所不同,更為炎熱。但進入十月後,酷暑逐漸消退,氣溫終於有所下降。
    這段時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吳巨成功突破至金丹境界。
    築基之後,吳巨一直專注於此事,但在凝練金丹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難題。
    根據二鼎的說法,凝練金丹需要四十九天。
    第三十天時,進度僅達三分之一,這讓吳巨心生疑慮。預計四十九天可完成的事,如今看來難以實現。他向二鼎求證,得知四十九天並非定數,上古有奇才需更長時間,甚至有“十年磨一丹”的說法,這才放下心來。
    隨後的日子裏,吳巨潛心修煉。十月末,第108天,他的金丹終於圓滿。那天,內景世界光芒四射,金丹化作五色神光,光彩奪目,引發異象,天空雷雲翻湧,即將降下天劫。渡劫自然不可在城內,吳巨騎馬疾行至城外,徐州鼎與雍州鼎隨之而出,環繞身旁,觀察天劫。
    “你發現了嗎?”徐州鼎問。
    “何事?”吳巨疑惑。
    “天劫與凡人。”
    吳巨抬頭望天,又看街上行人,伴隨雷聲轟鳴,眉頭微皺,“為何他們毫無察覺?”
    “他們感知不到天劫,上次渡劫時我就有所覺察,今日得以確認!”徐州鼎答道。
    “同樣一片天空,卻看到不同的景象,上古絕不會如此,如今煉氣士成傳說,神話隱退,萬物將歸於寂靜。”雍州鼎語調低沉。
    吳巨聞言陷入沉思。
    “我常思索,或許終有一天煉氣士消亡,九鼎亦成無靈無智的凡鐵,光芒黯淡,直至徹底湮滅,或陷入永恒的黑暗與孤寂,如人的逝去一般。”徐州鼎歎息。
    吳巨搖頭輕笑,“就像孩子初知死亡時的反應。”
    他並非戲謔,接著道:“小時候得知死亡的意義,我害怕得整夜哭泣。”
    “你見過快兩百歲的孩童嗎?”徐州鼎緩緩說道。
    天地巨變、末法時代、靈氣稀薄,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事實。即便是在上古時期,甚至是更遙遠的仙神時代,也無法改變這一局麵,煉氣士的衰落已成為定局。
    吳巨說道:“然而你們的地位非同尋常,遠超所有煉氣士。或許在煉氣士終結之時,你們能迎來轉機。那些神話、上古以及夏商周時期的人物,是否真的隕落了?也許某天他們還會出現,將你們引入所謂的仙界。”
    徐州鼎和雍州鼎沉默不語,仿佛在沉思或回憶著什麽。
    許久後,他們開口:“我們的事情與你無關,你目前也無法提供幫助。現在最重要的是應對金丹劫難,凝丹需要一百零八天,這極為罕見,即便在上古亦如此。你的天劫也非同一般,需格外小心。”
    吳巨鄭重點頭。
    駿馬沿著馳道疾馳,朝著秦嶺方向而去。
    當距離鹹陽足夠遠時,吳巨將馬拴在路邊的樹上,然後獨自走向大山深處。
    烏雲翻滾,雷聲震響,漆黑的天空中偶爾有閃電劃過,令人膽寒。
    一道道雷霆落下,威力無比,正在鍛造和錘煉即將成型的金丹。
    天劫的力量極其強大,遠超普通的金丹劫難。
    至於是吳巨的天賦使然,使得天劫也隨之增強,還是這片天地的法則與環境對修煉者愈發苛刻,徐州鼎和雍州鼎也無法確定,兩者都有可能。
    一個時辰後,天劫結束。
    吳巨在山穀深處的深潭洗淨渾身汙垢,撕開表麵焦黑的部分,顯露出潔白如玉、散發柔和光芒的身軀。
    剛開始承受雷劫時,他幾乎難以支撐,身體多次開裂,劇痛難忍,即使施展《太一呼吸法》和《無名經書》,也隻能勉強抵禦。
    但隨著時間推移,他的身體逐漸適應,雜質也被錘煉而出。
    不僅是他,金丹也在經曆劫難。
    金丹由精、氣、神凝聚而成,它在被雕琢,而吳巨的精、氣、神也同樣在被磨礪。
    雷劫結束後,金丹修煉圓滿,神光內斂,融入丹田,在體內世界起伏波動,金色真氣洶湧澎湃,實力突飛猛進。
    吳巨的實力也有所提升。
    走出山穀,吳巨發現穀口聚集著金吾司的人馬,人數約有數十,布滿四周。
    “霍卿。”吳巨開口。
    霍無忌見到他,十分驚訝:“吳巨?”
    他已經來到山穀許久,但不確定渡劫者是敵是友,因此一直未敢貿然進入。對他來說,渡劫結果如何並不重要,作為真吾境的他,除非遇到鬼穀子、東皇太一那樣的強者,或是閉死關、生死難測的古老存在,否則無所畏懼。但他認為,像這樣的渡劫場景出現在鹹陽,秦國的核心地帶,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讓他意外的是,渡劫之人竟然是吳巨。霍無忌雖知吳巨已成煉氣士,卻沒想到他已達到渡劫階段,進步之快令人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