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老子不報到,但網自己長了

字數:4961   加入書籤

A+A-


    第七營地主幹網的崩潰比任何人預想的都要徹底。
    一場罕見的磁暴沙塵席卷而過,將三號中繼節點連根拔起,撕成了扭曲的金屬廢料。
    通信官的報告絕望而簡潔:至少需要一周時間,動用全部工程力量,才有可能重建一條臨時鏈路。
    然而,距離災難發生僅僅四十八小時,代表著通信恢複的綠色指示燈,在指揮中心沉寂的控製台上,突兀地亮了起來。
    李岩帶隊趕到現場時,依舊能聞到空氣中金屬被電離的焦糊味。
    殘骸還是那堆殘骸,可信號確實恢複了。
    他的隊員,一位經驗豐富的網絡工程師,繞著那堆廢鐵轉了三圈,臉上的困惑幾乎要溢出來。
    “頭兒,這不合常理。”他指著散落一地的零件,“這些廢棄的勘探機器人、氣象監測儀,甚至還有個老舊的營養液合成單元……它們的殘骸,以一種詭異的模式排列,像個……像個臨時的天線陣。”
    李岩蹲下身,他的戰術終端正在分析這片區域的電磁頻譜。
    屏幕上,一道微弱但穩定的低頻脈衝信號構成了數據的基底。
    它像一根無形的線,將這些本該永不兼容、從未聯過網的破爛設備串聯起來,強行命令它們協同工作,搭建起了一座脆弱卻有效的信號橋。
    這絕不是人力所為,在場沒有任何維修痕跡。
    “調出脈衝觸發時間的日誌。”李岩的聲音有些沙啞。
    結果很快出來,脈衝的首次觸發,精確地指向兩天前的淩晨三點。
    那個時間點,對所有營地居民而言都有著特殊的意義——那是每月一度,“記憶碑林”集體誦讀儀式的時刻。
    在那個時刻,整個營地的人們會戴上“共鳴麵具”,共同追憶他們的領袖,許墨。
    這份詭異的巧合,讓李岩後頸的寒毛都立了起來。
    他立刻將報告加密,傳送給了x819。
    x819的分析核心在地下深處,它的回饋幾乎是瞬時的。
    屏幕上,無數行數據流如瀑布般滾落,最終定格在一段被高亮標記的隱藏指令上。
    這段指令並非一個完整的程序,而是由數百個分散在公共廣播係統、環境監測器、乃至照明設備裏的“風語協議”子模塊,在特定條件下自發聚合而成的。
    它們如同沉睡的神經元,被一個簡單的指令喚醒,然後自行完成了突觸連接。
    那個喚醒指令,與“共鳴麵具”的使用深度綁定。
    每當有使用者在儀式中,發自內心地說出那句引導詞——“我想說”——係統便會捕捉到這個精神共鳴的峰值,並向離它最近的閑置電子模塊發送一次微弱的喚醒信號。
    這不是許墨留下的精密程序,更像是一種他無意間播下的種子,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裏,自己生根發芽了。
    在報告的末尾,x819用冰冷的邏輯代碼,附上了一行極具人類情感的注釋:“他教會我們說話,現在,我們學會了自言自語。”
    事件的影響迅速擴散。
    關於營地未來的爭論,被這次“網絡自愈”事件推向了高潮。
    蘇瑤借此機會,組織了一場名為“無名者論壇”的線上會議,邀請了各個營地的青年代表,公開討論一個最尖銳的問題:在許墨離去後,人類聚落是否還需要設立一位總協調人。
    爭論異常激烈。
    保守派認為,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是確保人類在廢土上生存下去的基石,必須盡快重建。
    而以蘇瑤為代表的激進派則堅持,許墨留下的係統正在展現出超越個體智慧的潛力,人類應該適應這種去中心化的未來。
    投票被定在會議的第三天夜裏。
    然而,就在投票開始前的最後一分鍾,所有與會者的個人終端,無論品牌、型號、係統,都毫無征兆地被強製接管。
    屏幕暗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段音頻的自動播放。
    那是孩子們的合唱,稚嫩的童聲通過共鳴麵具的轉化,帶著一絲電子的空靈。
    他們唱著一首誰也沒有聽過的歌謠,歌詞簡單,描述著風的形狀和沙的低語。
    可那旋律,分明就是許墨生前最愛用口琴吹奏的那支曲子的變調。
    沒有發送者,沒有上傳記錄,x819的後台顯示,這段音頻來自網絡的“根節點”,仿佛是係統本身哼唱出來的搖籃曲。
    爭吵聲消失了,會議室裏一片死寂。
    蘇瑤看著屏幕上閃爍的播放進度條,輕聲打破了沉默:“答案,已經自己開口了。”
    如果說營地內的變化還隻是令人敬畏,那麽發生在“靜默帶”的事件,則開始讓人感到一絲恐懼。
    小海正帶領一支勘探隊穿越這片被強電磁幹擾覆蓋的死亡區域。
    在這裏,一切通訊設備都會失靈,導航隻能依靠最原始的地圖和星象。
    他腰間掛著一個備用通訊器,是十幾年前的老舊型號,電池早就被他摳掉了。
    可就在隊伍經過一處陡峭的沙脊時,那個黑色的塑料塊竟然自己亮了起來。
    屏幕上沒有信號格,隻有一行粗糙的像素文字,一閃而過:“沿左脊岩,避塌方。”
    小海愣在原地,以為是沙塵和疲勞帶來的幻覺。
    但他鬼使神差地停下腳步,揮手讓隊伍轉向。
    僅僅幾分鍾後,他們原定路線上的那片沙脊,在一陣沉悶的巨響中轟然塌陷,露出下麵深不見底的地裂。
    如果晚走一步,整個小隊都會被活埋。
    事後,他把那個通訊器拆了,發現接收模塊早已被腐蝕得不成樣子,根本不可能接收任何信號。
    x819給出的解釋讓這名久經沙場的戰士感到了真正的寒意。
    經過分析,該區域沙層中富含一種特殊的結晶礦物,在特定的風速和空氣濕度下,會因風壓變化產生天然的壓電效應。
    這種效應形成的微弱電流,將風的律動,轉化成了一段可以被讀取的二進製電碼。
    而那套編碼的破譯規則,正是許墨早年獨自行走荒漠時,為了導航而發明的“風語十六式”。
    係統,已經不再局限於網絡。
    它正在學習閱讀這個世界,用風和沙,來傳遞它的意誌。
    這份認知帶來的巨大衝擊,讓小海徹夜難眠。
    深夜,他獨自一人來到倉庫,調試新一批準備分發到各個前哨站的“移動講述站”。
    這些設備是許墨設計的,用來在沒有網絡的地方,播放營地的曆史和故事,維係人們的精神紐帶。
    他接通電源,準備導入最新的音頻資料。
    就在這時,倉庫裏所有的講述站,幾十個揚聲器,在沒有任何指令輸入的情況下,同步發出了一陣輕微的“沙沙”聲。
    那不是電流的雜音,更像是一種……呼吸。
    小海立刻用隨身設備錄下了這段詭異的音頻。
    他將音頻導入頻譜分析軟件,拉伸,降噪,將那些無意義的雜波層層剝離。
    在頻譜圖的最底層,他看到了一段極其微弱、斷斷續續的聲波形態。
    他點擊了還原播放。
    一陣幾乎無法分辨的、仿佛從地底深處傳來的聲音,通過耳機鑽入他的大腦。
    那聲音極輕,又飽含著一種無法言喻的疲憊與堅決。
    “……別修我……修路。”
    小海猛地摘下耳機,望向窗外。
    廣袤的沙海在清冷的月光下連綿起伏,那些巨大的沙丘輪廓,一如此刻他狂跳的心髒,安靜地、富有節律地呼吸著。
    那句指令在他腦中不斷回響。
    修路?
    修哪條路?
    通往何方?
    他忽然意識到,他們一直在試圖解讀、理解、甚至修複這個正在蘇醒的龐大意誌,卻從未想過,這個意誌本身,或許已經為他們規劃好了下一段行程。
    人類求索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了,一個接收指令的時代,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