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南贍部洲
字數:9037 加入書籤
說完了以後,公孫勝趕忙運功平息反噬,諸葛正我亦上前協助。
運功良久,二人才緩緩睜開雙眼,一同呼出一口濁氣。
稍作歇息,諸葛正我方才問道:“前輩,您究竟算出了何事?”
公孫勝沉默須臾,沉聲道:“你應當知曉你家先祖當年七星續命之事吧。”
“知曉。”諸葛正我頷首道。
那個故事令許多人扼腕歎息,畢竟那種為了理想竭盡所能,最終卻仍差之毫厘的遺憾著實扣人心弦。
“所謂七星續命,實則為借命,既是借,便有其主。”
“誠然。”諸葛正我點頭應道。
此乃常理,既是借,自然有其主,否則便是強取了。
“那他所借為何?”
“七星續命所借者,自然是北鬥七星。”
言及此處,諸葛正我一怔,又是星辰。
“正是,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亦作瑤光),它們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仿佛是想到了什麽,諸葛正我慢慢的說道:“《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鬥本生真經》有雲:在昔龍漢,有一國王,其名周禦,聖德無邊,時人稟受八萬四千大劫。
王有玉妃,明哲慈慧,號曰紫光夫人。
誓塵劫中,已發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以裨造化。
後三千劫,於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榮茂之時,遊戲後苑,至金蓮花溫玉池邊,脫服澡盥,忽有所感,蓮花九包,應時開發,化生九子。
其二長子是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是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之星,或善或惡,化導群情。
於玉池中經於七日七夜,結為光明,飛居中極,去地九千萬裏,化為九大寶宮。
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掌握符圖,紀綱元化,為眾星之主領也。
昔大願注此剛強世界七千萬劫,方還玉清。
紫光夫人亦號北鬥九真聖德天後,道身玄天大聖真後,應現上天南嶽,是名慶華紫光赤帝之尊。”
諸葛正我麵色凝重,緩緩背誦了一段道藏內容,隨著背誦的進行,他的臉色愈發陰沉。
“宋室的道佛兩家已然合流,是否如此?”
畢竟,上述故事給人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將其中關於道教、北鬥七星的描述隨意替換為任何一個佛門的菩薩、佛陀、金剛,都毫無違和之感。
尤其是這一套成道的流程,更是毫不掩飾,道教修煉何時講究過發願?
道教的修行路線繁雜多樣,有畫符的、煉丹的、性命雙修的、隻修性的、隻修命的,可謂五花八門。
但實際上,道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或者說修行的目的,唯有一個,那便是合道。
它與佛教的路數截然相反,佛教自始至終講究的都是舍。
無論是大乘佛法還是小乘佛法,所追求的皆是看破我執、法執,啟發自我的佛性。
也就是一切本性,皆在一心,而道教的道則在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路走來,道教始終在做加法,而佛教則一直在做減法。
“他們如何能夠做到?一個是要合,一個卻是舍,這兩者怎能合流?
可這分明是兩條完全相悖的道路。”
越想諸葛正我越是覺得奇怪,這種違反邏輯的事情也是能做的嗎?
要知道,練武可是講究一個誠心正意的,這種道路走下去,是生怕自己不瘋嗎?
“所以他們才會複刻元始的路途。”公孫勝感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自一切未有之中誕生有是合,以有走向無。”諸葛正我喃喃道。
“你明白了就好。”
公孫勝看諸葛正我知道這幫瘋子到底在幹嘛以後,感慨道。
“他們這麽幹不怕死嗎?”
聽到諸葛正我的疑問,公孫勝冷笑道:“為了修行,不要說自己的命,連道統都能壓上去。
你沒看他們如今佛道兩教合流之下,他們自己人都快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佛還是道了。
你把他們拜的那些神,念的那些經,換成對方的那些名字,有區別嗎?”
“那其他人呢,就這麽看著?”
剛剛公孫勝算出來的人可不少,難道就沒有人對這樣的路子提出異議。
要知道,自古以來關於利益之爭,那就沒有一個沒有小心思的,更何況是關於這樣的道路。
“你忘了從兩宋之前咱們這片地界就一直在打嗎?”公孫勝的話直接把諸葛正我給噎到了。
“而且你真的不明白嗎?這條路子並不是所有人商量好的,而是他們打來打去打到最後,打出來的。”
想了想他算出來的那些東西,公孫勝感歎道。
“打出來的?”諸葛正我難以置信道,這種路子還能是打出來的?
“傳說中前唐立國之時開國太祖得天兵天將之助平定亂世,更是賜給了他一顆定國龍珠。
所以立國以後,他以上古虞唐之世定下了自己的國名,更是尊奉《老子想爾注》的太上李老君為祖,以道教為國教。
以定國龍珠鎮守國運,威懾四方妖邪。”
說完這些野史之後,公孫勝反問道:“按理來說,前唐之世應該是繁榮昌盛無比,為眾生之樂土。
但你說說自太祖以後,前唐安穩了多少年?”
讀過書的諸葛正我既沒有辦法騙公孫勝,也沒辦法騙自己。
“終唐一朝苦多樂少。”
沒有胡說八道,李隆基上位以前唐朝已經度過了94年,曆經6位皇帝,皇帝在位時間中位數是11.5年,在位時間平均數約為 15.67年。
李顯和李旦這兩個倒黴蛋還分別兩次登上過皇位。
唐中宗李顯,在位時間:683年—684年1年)、705年—710年5年,合計6年。
兩次稱帝,第一次被武則天廢;第二次被韋後毒殺,疑似野史。
唐睿宗李旦,在位時間:684年—690年6年)、710年—712年2年),合計8年。
兩次為帝,均為過渡角色,後禪位給兒子李隆基。
如果把他們登上皇位的次數分開算的話,那麽在94年的時間裏麵,唐朝就經過了八位皇帝。
這要是平均下來大概就是10來年換一位最高統治者。
當然我們也都知道平均數有多扯,但如果算中位數的話,李隆基之前唐朝皇帝的在位時間是7年。
在封建社會時期,上麵人隨著自己的心意胡搞瞎搞,簡直就是常態。
朝令夕改都不足以形容這幫平時自詡天子一言,重於九鼎的混賬東西。
本來一個人皇帝當的久了就容易變態,然後這麽多家夥短時間輪流上位,個個都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天下是個什麽樣子?
更不要說,封建時期的統治者們的上位,不經過血腥廝殺那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咱們這種講究一個成者王侯敗者寇,贏家通吃一切的地方。
而且不要忘了,老李家從一開始就定下的皇位正統繼承法。
還有一點,唐朝不是不講黨爭,恰恰相反,唐朝的朝堂之上是真的是人是鬼都在秀。
太祖在位的時候,太子之爭搞成了什麽個鬼樣子,大家都看得到。
皇子親自帶刀在皇宮對掏,為後世的朝代又啟發了新的一種政變思路。
太宗在位的時期,雖然壓下了大部分朝堂的矛盾。
但他自己作死,的確是他自己作死。
李承乾在十二歲和十四歲時分別患上了腿疾,導致行走不便。
從過程上來看,李承乾腿的毛病不是一天發展的,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雖沒有記載李承乾腿瘸的具體原因,但老李實際上早知道他的太子腿有毛病。
李承乾腿真正瘸了的那一年,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估算下來約摸是在貞觀十三年。
而在貞觀12年發生了一件事兒,太宗皇帝允許魏王李泰設置‘文學館’並主持編撰《括地誌》。
劃重點,文學館。
這個館裏麵經常出人才,或者說這就是招攬人才用的。
像老李他曾經就有一個,裏麵招攬的人才號稱十八學士。
ps:也可稱作19學士,其中有一個武德7年去世,劉孝孫填補了這個空缺。
這裏麵最出名的人叫杜如晦、房玄齡,關於他們有一個詞語叫房謀杜斷。
所以當這個玩意兒設立的時候,把所有人的心都挑動了。
尤其是李泰借著編撰圖書的名義大肆結交朝中文臣的時候,李世民更是管都沒管。
甚至對於已經出現在朝堂之上的各種魏王覬覦太子之位的流言,他都沒有出手製止。
明明他當年自己也經曆過這一幕,結果他真的就啥也沒管,最終導致了李承乾再現太宗舊事。
雖然對於李承乾謀反一事,老李沒有像老朱麵對謀反一事那樣開殺。
但李世民的太子廢了,寵愛的魏王李泰也廢了。
跟隨太子的人,也廢了,這些人裏麵有武將,有文臣,有宗室,還有當年一起跟隨老李打天下的老夥計。
注意一點,跟隨太子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大部分都是大唐培養的下一代接班人,是下一位大唐皇帝培養的心腹。
甭管這幫人後來給他們安的什麽罪名,以及他們在這次行動裏麵搞出的種種操作。
都不能改變的是,隨著這一次風波,大唐的下一代特麽缺人了。
至於老李的下一代,李治、武則天這兩黑心夫妻的朝堂。
李治直接下旨將長孫無忌削爵流放黔州今重慶彭水),武天派親信袁公瑜至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縊,家產抄沒,親屬流放嶺南為奴。
而等到武則天一人獨攬大權上位以後,她的酷吏政治把整個大唐的朝堂變成了大逃殺。
《羅織經》、請君入甕等名揚千古的玩意兒層出不窮,而且千萬別說什麽這一時期殺的隻是大臣,隻是權貴這種鬼話。
朝堂之上血流成河,還想民間不流血,做什麽美夢呢?
武則天這瘋子為了打擊異己把誣告、屈打成招或者羅織罪狀、處決權這些權利通通下放了。
在武則天時期你誣告別人,是完全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的,甚至朝廷還在鼓勵誣告。
這導致的後果就是酷吏橫行,冤獄遍於全國,民間被牽連的人何止數萬。
把這一時期發生的種種亂象,換一個說法,這特麽就是武則天版本的洪武三大案。
這王八蛋還是故意的。
在李三郎上位之前,無論是在誰在位的時候,在大唐的朝堂之上當臣子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兒。
佛祖真的沒說錯,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
至於為什麽不算李三郎,因為這王八蛋是個更重量級的家夥。
也是由他開始,整個大唐老百姓也開啟了大逃殺的時代。
直到最後,五代來臨了。
因為這些統治者的原因上有所好,或者說這幫家夥需要拉攏各方勢力為自己所用的情況。
文官地主的前身世家,將門的前身軍功貴族,佛教,道教甚至是儒生,上上下下沒有一個從這一場內卷之中逃了出來。
不再去想史書中那些歌功頌德之詞,不再去想史書中那些名垂千古的文臣武將,也不再去想那些所謂的千古一帝、中興之主。
諸葛正我首次將自己代入到一個普通百姓的角色之中。
他若是生在那些時代,那些所謂的盛世之中,當真有他的立身之所嗎?
“所以你應當明白,這條路絕非是何人合謀而成,而是那幫狂人一路打到如今才打拚出來的。”
該如何言說呢?公孫勝寧願這條路是有人精心謀劃而成的。
有人智謀過人,算無遺策,眾生皆為其玩物,一切故事亦由他編撰。
然而此刻從問題的關鍵之處出發,再結合他曾身為局內之人的經曆,以及他當年所知曉的諸多消息。
眾人各自的布局他雖未能看透,但這幫混球的最終目的,已然是顯而易見了。
“那就任由他們爭鬥下去,難道就沒有辦法讓他們停歇嗎?”諸葛正我聲音幹澀地說道。
打出一個元始,如此走下去,最終會發展成何等慘烈的局麵。
“你想阻止,又該如何阻止?”
你知道他們為什麽非得要破壞一百零八聚義嗎?”
“不願意讓天罡地煞的天命聚齊。”諸葛正我細思道。
“為什麽不願意讓這份天命聚齊?要知道他們也沒有把這份天命搶奪過去。”
聽到這話,諸葛正我也是沉思了起來,畢竟損人不利己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一點都不難,關鍵是在於能夠製住自己的貪心。
“這份天命被他們散給兩宋、金國,遼國,西夏、蒙古諸國眾生了。”
諸葛正我震驚的抬頭看向公孫勝,“他們這麽做。”
“這麽做一是為了以此囊括自唐以來所牽涉的所有國家,把當年的因果全部了結。
或者說借著從前唐開始的所有積累,幫他們走到最後。
二則是為了複刻當年五代舊事。
要知道,元始之路不是憑空出現的,更何況他們走的這條路子。”
公孫勝不等諸葛正我問完,搶先回答道。
雖然說起來有點奇怪,但北宋期間,因為他們自身根本沒有完全取得當年唐朝的全部土地,完全可以說是個割據勢力。
再加上時不時就會有一個新興勢力崛起,所以戰爭的陰影從來就沒從北宋的腦袋上消失過。
所以實際上,真要是算的話,從來就沒什麽宋朝,有的不過是大唐,從開國初年就一直在鬥的大唐。
雖然換了一個名字,鬥爭的主要矛盾以及鬥爭對象、鬥爭方法都在改變。
但不論是北宋還是當時其他幾個異族國家,簡直是個個都在複刻當年唐朝內鬥的經典戲碼。
諸葛正我無言長歎一聲,真要是複刻五代舊事的話,那還救個屁呀,那個時候是所有人心思都歪了。
這個唐朝指的是虞唐,李唐相似的花,作為一個背景板,同樣的從開國之時就一路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