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書院墨香裏的青銅琴與織機紋

字數:2792   加入書籤

A+A-


    卯時的露水還凝在書院飛簷上,張記繡坊的木門"吱呀"開了條縫,阿月踮腳掛上"辰時收繃"的木牌,簷角銅鈴發出"叮叮"聲,跟何文濤研墨時墨條撞硯台的節奏一個樣。她袖袋裏的古幣今早格外冰涼,錢眼兒裏纏著的藍絲線卻燙得指尖發麻——昨兒夜裏縫補的素綢帕子,蓮花紋針腳裏滲著的墨香,跟現代林夏工作室硯台裏的墨汁一個味道。
    "阿月,把這匹霽藍綢送書院去。"張婆婆往竹籃裏塞了塊綢布,布麵用銀線繡著半朵蓮花,花瓣脈絡跟書院匾額上的木紋重疊。阿月接過綢布時,銀線突然發燙,線頭指向書院牆頭——那裏蹲著隻灰鴿子,翅膀上綁著的紅繩打了個縫紉機踏板同款結。剛走到書院門口,就聽見裏頭傳來驚呼:"怪了!青銅琴自己響了!"
    書院講堂中央擺著張青銅琴,琴弦震顫時泛著跟古幣一樣的藍光,琴身刻著的蓮花紋裏卡著棉絮,跟奶奶圍裙上的線頭質感相同。教書先生擦著汗說:"今早掃院撿到這琴,弦上還纏著截藍絲,你瞧這琴音,跟你家繃架穿線聲一個調。"話音未落,琴弦突然繃直,藍絲線從琴碼裏滲出,纏住了阿月腕上的古幣,琴音裏竟混著凱蘭煮薺菜粥的咕嘟聲。
    從書院出來時,阿月撞見陳婆婆抱著小囡往藥鋪走。小囡手腕上的銅鐲子正發燙,鐲身蓮花紋映在青石板上,影子跟現代老木箱裂紋的藍光形狀相同。藥鋪老板包藥的油紙突然滲出藍絲,包角寫著的"槐花三錢"字跡,跟現代油紙包底林夏奶奶的小字一個筆鋒。阿月接過藥包,藍絲線突然拽著她往櫃台後走,那裏堆著的桑皮紙上印著織機紋,紙頁間夾著的槐樹葉,跟林夏夾在相冊裏的標本葉脈一致。
    巷子深處傳來"嗒嗒"的梆子聲,不是賣繡針也不是賣風箏,而是賣織機模型的。阿月循聲走到市集,見槐樹下圍著群匠人,貨攤上擺著的竹製織機都刻著蓮花紋,其中一架小織機的踏板上拴著紅藍絲線,絞成的錢眼兒形狀跟古幣一模一樣。"姑娘要買織機?"攤主遞過模型,機身上刻著的蓮花紋突然硌手,仔細一看,紋路裏卡著的棉絮,跟縫紉機輪盤裏的線頭一個質感。
    她剛接過織機,藍絲線就從腕上滑出來,纏住了踏板繩。織機模型突然自己轉動起來,竹梭穿過的地方浮出白霧,跟老木箱裂紋裏的檀香味霧氣一個模樣。阿月驚得鬆手,織機模型掉在地上,滾到個梳雙丫髻的小姑娘腳邊——正是昨兒在河邊遇見的林夏,她手裏攥著的紅繩,跟縫紉機踏板繩結絞成了同一個花。
    "這織機跟我家老木箱裏的模型一樣!"林夏撿起織機,機身上刻著的"熙寧五年張記"小字突然發亮,藍絲線從刻痕裏滲出,在半空凝成朵蓮花,花瓣落進她的薺菜籃裏,竟變成了沾著墨汁的桑皮紙。阿月摸了摸紙頁,上麵用墨線畫著台縫紉機,跟現代工作室裏的那台分毫不差。
    日頭升到正中時,兩人蹲在書院牆根下拚織機。阿月腕上的藍絲與林夏的紅繩絞成了古幣錢眼兒形狀,繩結處突然映出雙重景象:北宋的講堂裏,何文濤正對著硯台皺眉;2025年的書院舊址,年輕的張婆婆正在整理桑皮紙。林夏突然指著牆頭:"你看!磚縫裏有縫紉機!"
    阿月抬頭,見書院磚牆上嵌著個竹製縫紉機模型,踏板上拴著的紅藍絲線正絞成蓮花紋,跟古幣上的圖案相同。她伸手觸碰磚牆,藍絲線從指尖竄進磚縫,纏住了縫紉機模型的踏板。牆麵突然泛起漣漪,映出凱蘭在現代煮薺菜粥的場景——粥麵上浮著的油花聚成織機紋,跟北宋磚縫裏的模型同步轉動。
    "我娘說這書院地下埋著千年的繡線。"林夏往磚縫裏塞了朵槐花,花瓣下沉時竟變成了藍絲線,"去年我在老木箱裏找到卷綢布,上麵的織機紋跟這模型一個樣。"阿月從袖袋裏掏出古幣,錢幣突然發燙,蓮花紋對著林夏的織機,錢眼兒對著磚縫裏的縫紉機,三者之間滲出的白霧,把北宋的墨香、2025年的台燈縫成了同一片光霧。
    回繡坊的路上,路過染坊時見師傅在曬布。霽藍綢在繩上飄著,布麵印的織機紋被風吹得動起來,踏板起落的節奏,跟古幣發光時蓮花紋的明暗變化一個樣。染匠師傅擦著汗說:"今早用書院的墨汁染布,竟染出了織機紋,你聞這布,帶著墨香和薺菜香。"阿月湊過去聞,布紋裏真滲著熟悉的混合香氣,跟現代林夏工作室裏硯台與薺菜幹的味道相同。
    掌燈時分,阿月把織機模型擺在繃架上。剛係好繩結,踏板上的藍絲就纏住了古幣,織機模型突然自己織出花紋——正麵是宋時的蓮花,背麵是現代的薺菜,針腳穿過的地方飄著墨香。張婆婆把染好的霽藍綢鋪在案頭,綢麵流動的光澤裏映出雙重影像:北宋繡坊的燭火中,林夏正對著老木箱研墨;2025年的台燈下,年輕的張婆婆正在書院抄書。
    "你看這琴。"張婆婆把青銅琴搬到染缸邊,琴弦突然震顫,奏出的旋律跟何文濤研墨的"嗒嗒"聲、賣織機的梆子聲、凱蘭煮粥的咕嘟聲融成同一首曲子。阿月伸手觸碰琴弦,藍絲線從指尖竄進琴身,蓮花紋裏滲出的白霧落在繃架上,竟變成了帶著墨香的薺菜葉,跟現代林夏繡布裏的圖案質感相同。
    收拾繃架時,阿月發現織機模型底部又多了行小字,墨痕淡得像霧:"六月墨汛期,用書院鬆煙染霽藍,可織千年時光紋。"她抬頭看窗外,老槐樹的影子投在繡坊地上,樹影縫隙裏漏下的月光,竟在青磚上拚出了現代工作室硯台的紋路。藍絲線從織機踏板滑下來,纏住了案頭的竹製縫紉機,踏板開始輕輕晃動,發出"嗒嗒"聲,跟書院青銅琴的弦音、市集織機攤的梆子聲,還有凱蘭煮薺菜粥的咕嘟聲,融成了同一個節奏。
    阿月摸著織機模型上的蓮花紋,突然覺得腕上的藍絲線在發燙。她知道,這不是普通的織機模型,而是串起千年時光的針腳——北宋書院的墨香、2025年的硯台、奶奶老年的香餅味,還有青銅琴與縫紉機重疊的光影,全被這線縫在同一塊時光繡布裏。當她把古幣別在織機踏板上時,空中飄著的不僅是宋時的墨香,還有穿越千年的薺菜香,那香氣裏,有林夏在現代研墨的側影,也有自己在北宋晨霧裏的針腳,在時光的經緯裏,織出了跨越千年的暖。
    喜歡四合院:新篇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新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