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字數:1976 加入書籤
在流言的陰霾稍稍散去之後,王翠娥和劉桂蘭的生活似乎逐漸回歸平靜。然而,這份平靜之下,她們心中對未來的渴望卻如暗流湧動,愈發強烈。
一日,王翠娥在整理家中雜物時,翻出了一本舊雜誌。雜誌上一篇關於農村特色種植致富的報道,像一道光照進了她灰暗的世界。報道裏講述了一個與朱家巷相似的小山村,通過種植特色水果,搭上電商的快車,實現了脫貧致富。王翠娥反複看著那篇報道,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她想,朱家巷也有肥沃的土地,為什麽不能嚐試特色種植呢?
她迫不及待地找到劉桂蘭,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她。劉桂蘭聽後,眼中同樣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先去村長那裏商量此事。村長聽了她們的想法,沉思片刻後說:“你們的想法倒是不錯,可這特色種植,需要技術,也需要資金,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但村長看到兩人堅定的眼神,又鼓勵道:“不過你們要是有決心,我可以幫你們向上級反映反映,爭取些支持。”
王翠娥和劉桂蘭像是吃了定心丸,開始四處收集資料,了解適合本地種植的特色作物。她們向村裏懂農事的老人請教,還托人從城裏買來相關的書籍。那段時間,兩人廢寢忘食,一心撲在特色種植的籌備上。村民們看到她們如此認真,有的開始投來讚許的目光,之前流言帶來的負麵影響也在慢慢消散。
與此同時,劉桂蘭在繡品生意上也迎來了轉機。一位偶然來到村裏的商人,看到了劉桂蘭的繡品,對其精湛的工藝讚不絕口。他表示願意出高價收購,並幫助劉桂蘭將繡品推廣到更大的市場。這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劉桂蘭多年的堅持終於有了回報。她不僅能通過繡品賺取更多的收入,還看到了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的希望。
然而,就在希望的曙光初現之時,新的波瀾卻又悄然湧起。村裏有幾個眼紅的人,覺得王翠娥和劉桂蘭出盡了風頭,想搞特色種植肯定是想自己發財。於是,他們在村裏散布謠言,說王翠娥和劉桂蘭打著為村子好的幌子,實則想私吞上級的扶持資金。這些謠言像毒瘤一樣,在村裏迅速蔓延。一些原本支持她們的村民,態度又開始動搖。
王翠娥和劉桂蘭得知這些謠言後,又氣又急。她們怎麽也沒想到,自己一心為村子謀發展,卻再次遭到惡意中傷。王翠娥氣憤地說:“我們辛辛苦苦為大家,他們怎麽能這樣汙蔑我們!”劉桂蘭則冷靜地說:“別著急,我們不能被這些謠言打倒。我們得想辦法證明自己。”
兩人決定召開一次村民大會,向大家解釋清楚。在大會上,王翠娥拿著收集的資料和規劃書,詳細地向村民們介紹特色種植的前景和計劃。她說道:“大家看看,這是我們做的規劃,特色種植成功了,受益的是我們整個村子。我們怎麽會想著私吞資金呢?”劉桂蘭也展示了繡品生意的合作合同,說:“我做繡品,也是想給村裏的姐妹們找條致富路,以後大家都可以跟著我學手藝。”
村民們聽了她們的解釋,大部分人都覺得有理,對她們的懷疑漸漸消除。但仍有幾個頑固的人,在角落裏小聲嘀咕。這時,一直默默支持她們的趙秀蓮站了出來,大聲說:“我相信翠娥和桂蘭,她們為村子做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裏。要是沒有她們,咱們村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有改變呢!”在趙秀蓮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表示支持王翠娥和劉桂蘭。
風波暫時平息,王翠娥和劉桂蘭更加堅定了決心。在村長的幫助下,她們終於爭取到了一筆小額的扶持資金,特色種植項目正式啟動。她們選了村裏一塊閑置的土地,開始翻地、播種。每天天不亮,兩人就來到地裏,精心照料著那些寄托著希望的種苗。劉桂蘭在忙碌之餘,也不忘教村裏的姐妹們刺繡,傳授自己的手藝。
日子一天天過去,特色種植的種苗逐漸發芽、長大,劉桂蘭的繡品生意也越來越紅火。朱家巷的女人們在她們的帶動下,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也變得更加團結。然而,王翠娥和劉桂蘭知道,前方的路還很長,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等著她們。但她們堅信,隻要心中有希望,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裏,她們正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美好的未來邁進,用自己的堅韌和智慧書寫著屬於她們的精彩篇章。
喜歡山村女人的那些事請大家收藏:()山村女人的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