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字數:5982 加入書籤
建章宮的銅漏剛滴過卯時三刻。
簷角鐵馬在晨風中輕顫,鈴舌撞擊聲混著太學方向傳來的鍾磬,在空闊的殿宇間回蕩。
劉妧案頭的《文武學院生徒冊》攤開數尺。
朱砂批注在晨光裏透著亮——文院三十名女徒的籍貫旁,分別畫著織錦梭、鹽井勺、漿洗槌等標記;
武院女徒的騎射初試成績下,壓著西市女戶送來的軟甲尺碼統計表,最小尺碼旁畫著朵小弓箭,注著\"適十三歲女童\"。
\"陛下,太後在偏殿候著,手裏捧著個玉鎮紙呢。\"
侍女綠萼將暖硯推近,硯台裏的鬆煙墨泛起漣漪。
殿外忽然傳來環佩撞擊聲,像珠串落在青磚上。
陳阿嬌披著月白織錦太後衣踏入,鳳紋披帛上的金線正映著冊頁上\"經緯天下\"四字。
她鬢邊赤金簪輕晃,簪尾新綴的算籌珠在光線下折射出細小數字。
\"瞧瞧尚方署的新活計!\"
陳阿嬌將一方刻著\"巾幗英才\"的玉鎮紙按在冊上。
鎮紙邊緣雕著女書生揮毫、女武士挽弓的對紋,\"昨兒用五王私藏的玉璧改的,璧孔裏嵌著公孫弘罵"女子無才"的竹簡殘片,被工匠磨成了粉填在紋裏。你摸摸看,這兒還硌手呢。\"
她袖口赤金鐲碰著鎮紙,發出清越聲響。
\"衛青今早差人來報,\"她壓低聲音,湊近劉妧,\"武院女徒用織錦"挑花"技法,在沙盤上複原了匈奴右賢王的營帳布局,連馬廄位置都和北軍探報分毫不差。那些丫頭片子,把織錦的經緯線當等高線使呢!\"
衛子夫扶著侍女走進,素色襦裙上的暗紋蘭草沾著禦花園露水。
\"太後,陛下,\"她展開繪有郡國食材的絹帛,各郡捐贈用不同顏色標成錦紋,\"南陽王阿蓮送了百壇鹽井醃菜,說用熬鹽鍋醃的菜能放半年,還附了張紙條,說壇口封蠟的法子是跟織錦坊學的;長安柳氏女織了千個"氣密錦袋",袋口用的是織錦活扣,開合比皮袋快三倍,女徒們說裝書簡不怕雨。\"
絹帛末頁貼著壓平的錦緞,金線織的\"文武兼修\"四字周圍,繡著太學女學徒們的指印,其中一枚指印旁用小字注著\"漁陽李氏女徒按\",指印邊緣還留著淡淡的墨跡。
窗外忽然傳來太學方向的鍾磬齊鳴,混著隱約的女書聲。
劉妧指尖劃過生徒冊上\"班昭\"的批注,忽然想起三日前學院開院時——
陳阿嬌站在文院講堂前,金錯刀在楠木柱上刻下\"女子亦可為大儒\",木屑飛濺時,有片落在班昭的竹簡上,老博士們氣得拂袖而去,而班昭隻是默默拂去木屑,繼續講解。
【前世回憶】
波士頓美術館的東方館裏,她曾隔著玻璃看宋代女紅兵書殘頁,解說牌稱\"疑為軍營女眷所記\"。
那些繡在羅絹上的兵陣圖,針腳細密如織錦,卻被歸為\"閨閣雜記\"。
此刻案頭生徒冊上的朱砂批注,竟與記憶中殘頁的繡線走向隱隱相似,仿佛跨越千年的呼應。
\"陛下?\"
衛子夫的聲音拉回思緒,劉妧這才發現自己捏碎了枚竹簡簽,竹屑散落在\"南陽女徒\"的名字上。
殿外傳來木屐與竹簡相擊聲,文院博士班昭領著兩名女徒疾步而入。
年長女徒抱著刻著《詩經》的竹簡,竹簡邊緣用彩線捆著;
年輕女徒懷裏卻是卷織錦,錦麵上用金線繡著諸侯朝貢圖,波紋狀的錦紋蜿蜒如河流。
\"啟稟陛下、太後,\"班昭的象牙笏板輕點青磚,竹簡夾縫掉出片算籌,\"文院女徒用"通經斷緯"解《尚書》,將"協和萬邦"喻為織錦"百線歸一"。\"
她指著年輕女徒的織錦,\"此圖用"水波紋"錦紋對應諸侯路線,波紋交匯處正是王都所在,女徒們說,經線是王道,緯線是諸侯,缺了哪頭都織不成錦。\"
\"這想法妙!\"
陳阿嬌抓起金錯刀,在竹簡空白處刻下\"經義入錦,可喻天下\"八字,刀刃劃過處露出衛子夫預先寫好的《文院授課條例》,\"班博士,下月開講《春秋》時,記得帶些織錦樣本來——哀家要讓她們知道,史書也能當經緯織,比老儒們幹巴巴講經有趣多了!\"
年輕女徒突然上前一步,指著織錦上的一個節點:\"太後,這裏的"回紋"對應齊桓公的會盟地,我們用織錦的"斷緯"技法,把重要會盟都織成了不同紋樣呢!\"
她袖口還沾著織錦的金粉,顯然是連夜趕工。
未時陽光透過雕花窗欞,在陳阿嬌織錦披帛上投下光斑。
劉妧望見太後鬢邊算籌珠隨翻頁動作輕晃,每道刻痕都對應《九章算術》的一個公式,在光線下明明滅滅。
殿外忽然傳來甲葉與木劍相擊聲,夾雜著少女的呼喝。
武院教習平陽侯家兒媳帶著三名女徒奔入,她們身著軟甲,腰間掛著用織梭改的短劍,劍鞘上彩線繡著\"精忠報國\",針腳雖歪卻透著韌勁。
\"太後!陛下!\"
女徒們將短劍舉過頭頂,劍鞘流蘇掃過青磚。
最年長的女徒指著劍柄上的齒輪:\"這是用織機傳動原理改的連發匕首,按動機括能連發三枚銅針,射程五步內可穿皮甲。我們在西市染坊試過,比男式暗器輕一半!\"
陳阿嬌眼睛一亮,把女徒們攬到身邊,珍珠瓔珞蹭著她們的甲葉:\"好!比哀家當年用的匕首還精巧!讓尚方署鑄"女劍丞"印,以後你們就是大漢的女暗器師!\"
她摸出三枚刻\"劍\"字的銅劍穗,係在她們腰間,\"戴著,將來跟著衛青將軍去打匈奴,讓胡兒知道咱們女子的厲害!\"
最小的女徒突然指著陳阿嬌的金錯刀:\"太後,這刀跟我娘熔鹽鍋的形狀好像!我們改匕首的模子,就是照著家裏的熬鹽鍋做的呢!\"
衛子夫忽然上前,展開《後勤賬冊》:\"長安女戶發明的"錦緞隔溫箱",用八重錦夾棉絮,膳房肉糜三日內不腐。\"
她翻到某頁,指著上麵的圖畫,\"漁陽李氏女兒畫了圖,說用蒸布包米糕,比男廚蒸的多三成鬆軟,還在布上繡了"省火"二字呢。\"
申時更鼓敲過,劉妧望著《匈奴密報》,密報裏畫著左賢王部正在仿製女式軟甲,旁邊用朱砂批注:\"胡商購走織錦甲片圖樣\"。
她想起衛青軍報——武院女徒設計的\"魚鱗錦甲\",用織錦活扣連接甲片,比北軍鐵甲輕三成,卻能擋骨箭。
\"匈奴人想學咱們的法子?\"
陳阿嬌湊過來看,指甲在密報上點出聲響,\"讓他們學!咱們女徒早就算好了,他們沒咱這織錦活扣的手藝,仿出來也是個笨甲!\"
她推來疊錦書,彩線織著《孫子兵法》與錦紋解析,\"文院女徒創的"錦書兵法","八卦陣"用的是"八達暈"錦紋,"長蛇陣"對應"盤絛紋",連布陣時辰都用織錦的染色時令來算。\"
衛子夫捧來《大漢學院女才錄》,首頁是班昭授課大綱,其下記著女徒專長:\"南陽女徒,善以鹽井力學解投石機;柳氏女徒,精用織錦紋樣辨兵器紋路\"。
\"張掖郡來信,\"她翻開新頁,指著一處批注,\"女徒用提花原理改良了烽火台的信號旗,紅錦為急,綠錦為緩,傳遞速度比舊法快一倍,郡守說要給她們記功呢。\"
殿外傳來細碎腳步聲,新選女官們捧著織錦盾牌和兵器進來。
領頭的南陽女徒指尖帶繭,將一麵竹筐改的盾牌舉過頭頂,盾牌蒙著三層錦緞,邊緣用鹽井竹篾加固:\"陛下,太後,這盾牌蒙了三層"八重錦",我們試過,能擋匈奴的輕箭。盾牌背麵還織了"守"字,是用鹽井鹵水染的,永不褪色。\"
酉時宮宴設在長樂宮兵器庫旁,炭火映紅錦緞杯盞。
陳阿嬌給衛青斟酒,指著架上軟甲:\"武院女徒用"通經斷緯"編的甲片,關節處是織錦"活扣",你看這活動範圍,比鐵葉甲強多了。\"
衛青飲盡酒盞,甲葉間漏出笑意:\"末將已讓北軍仿製百副,穿這甲跑馬,能多跑十裏地。昨兒有個老校尉不服,非要跟女徒比穿甲速度,結果被丫頭片子甩了三條街!\"
衛子夫攪著桑葚醬輕聲道:\"女徒改良的軍糧包裝,每石粟米能多運百裏,少府算過,夠十萬大軍多走三日。漁陽李氏還說,要是用她們的漿洗法處理布袋,糧食連黴斑都不長。\"
劉妧摸著\"學院監國\"玉節,想起張湯奏折裏的西市\"經緯坊\"——百姓用女徒設計的織錦紋樣裝飾坊門,連酒旗都改成了\"文武同光\"的錦紋。
兵器庫的銅戈微光中,陳阿嬌珍珠與衛子夫蘭草的氣息交織,像前世博物館裏織物與青銅的靜默對話,此刻卻化作了朝堂上的鏗鏘話語。
\"傳尚方署,\"劉妧對侍女說,\"照著女徒的"錦書兵法",鑄刻戰陣的銅鑒發各郡武備坊,再鑄些小銅章給優秀女徒,就刻"錦心劍膽"。\"
\"早備下了!\"
陳阿嬌摸出銅章樣,章麵刻著織梭與劍交叉,\"印文"錦書劍影",用女徒熔的銅,昨兒見她們圍在一起用《春秋》解《吳子兵法》,連老將們都搬著馬紮來抄筆記,把文院講堂擠得水泄不通!\"
她腕間赤金鐲晃過燭火,映得滿架兵器泛暖光。
衛子夫展開空白竹簡提筆,墨汁在竹簡上暈開:\"記下:文武學院女徒優異者,許隨衛青將軍巡視北軍,融織錦技藝於軍備。\"
竹簡便簽在暮色泛光,未幹墨字如投入戰場的石子,終將讓女子智慧在文武兩道綻放光芒,正如織錦的經緯,終將織就大漢的新章。
此刻的長安武院,張婆把《錦書武經》塞進孫女手裏,書皮是用舊織錦改的,上麵繡著小弓箭,邊角還補著幾塊新錦。
\"拿著,太後編的,用織錦法子學排兵。你看這頁,講"背水一戰"用的是"水浪紋"錦的織法呢。\"
孫女翻開書,扉頁畫著女娃持劍站在織機旁,旁邊用朱筆寫著\"經緯可定天下\",字跡是班昭的筆鋒。
\"奶奶,真能像書上說的,用織錦算兵陣?\"小姑娘摸著書頁上的錦紋,眼裏閃著光。
\"咋不能?\"
張婆指著遠處武院演武場,女徒們正用織梭比劃陣法,錦線在空中劃出弧線,\"你看那些丫頭,昨兒還在織錦,今兒就能用梭子排兵了!\"
旁邊箭鋪老板娘嘩啦倒出精鐵,火星濺在\"武院教習\"腰牌上:\"瞧!這爐鐵打女徒設計的輕劍,劍柄刻著織錦紋樣,握著不滑手。前兒有個女娃來買箭,說要把箭羽做成錦緞的,省得羽毛受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