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字數:5417 加入書籤
建章宮的銅漏剛滴過辰時三刻。簷角鐵馬還在輕顫著昨夜女職局的銅鈴聲
劉妧案頭的《司農增產冊》攤開數尺。
前日朱批旁,陳阿嬌用金錯刀刻的\"女職生利\"四字猶新,刀痕裏還嵌著些許麥芒。衛子夫新填的代郡數據被指腹摩挲得發毛——王老實家贖回桑田的地契下,壓著半袋新收的\"雙季麥\",麥芒上還沾著清晨的露水。
\"陛下,太後在偏殿候著,手裏攥著把新禾穗呢。\"
侍女綠萼將暖硯推近時,硯台裏的鬆煙墨正浮著枚穀穗倒影,穗尖的露珠在墨水裏漾開漣漪。
殿外忽然傳來環佩與穀穗相擊聲,像撒了一地的新麥。
陳阿嬌披著玄色織錦太後衣踏入,鳳紋披帛上的金線在晨光裏流轉,正映著冊頁上\"禾稼豐稔\"四字。她鬢邊赤金簪新綴的\"禾穗珠\"隨著步伐輕晃——那是用九顆飽滿粟米熔的,珠子裏還嵌著根金黃的麥芒,在光線下折射出細碎的光斑。
\"瞧瞧司農寺送來的田契!\"
陳阿嬌將一方刻著\"五穀豐登\"的玉鎮紙拍在冊上,鎮紙邊緣雕著禾苗與耒耜的紋樣,玉質溫潤,卻被她拍得發出清脆的聲響。\"單是長安周邊,就有三千戶贖回了典出的土地!\"她指尖劃過鎮紙紋路,\"王老實家那半畝桑田,就是用頭茬新麥的收成贖回來的,地契上還沾著麥麩呢!\"
她袖口赤金鐲碰著鎮紙,鐲身穀穗紋與底部井田浮雕撞出清響,像穀粒落在木鬥裏。\"衛子夫剛核完糧庫,\"她壓低聲音,湊近劉妧,\"河間郡試種的"九穗粟",比尋常粟米多打三成糧,司農寺的老官們算完賬,把算盤珠子都撥斷了!夠養十萬兵卒整整三個月呢!\"
衛子夫扶著侍女走進,素色襦裙上的暗紋稻穗沾著禦花園露水,每粒稻紋都沁著水光,仿佛剛從稻田裏摘下來。\"太後,陛下,\"她展開繪有郡國新作物推廣進度的絹帛,各郡用不同顏色的禾穗標記——紅色是\"九穗粟\",綠色是\"占城稻\",黃色是\"雙季麥\"。
\"蜀郡試種的"占城稻"已抽穗,\"衛子夫指尖點著絹帛上的蜀郡位置,\"穗長是本地稻的兩倍,稻農們跪在田埂上拜謝蒼天;漁陽郡的"油用大豆"榨出的豆油,\"她拿起絹帛一角,仿佛能聞到油香,\"比尋常麻油更香,西市的廚子們都搶著要呢。\"
絹帛末頁貼著一束壓平的粟穗,九顆飽滿的粟粒被朱砂點染,像女戶們用胭脂蓋的謝恩印,旁邊還用小字注著:\"漁陽李氏女徒送,言新粟救了她家三口幹糧。\"
窗外太學的鍾磬突然變調,敲得又急又亂,像老儒們氣得手忙腳亂。
劉妧想起三日前在司農寺的場景:老令史拍著竹簡高喊\"非我族類之種,恐致五穀不生\",而王老實趁人不備,偷偷在袖筒裏藏了把新麥種,那緊張的模樣,像藏著什麽珍寶。
此刻殿外傳來木屐與竹簡相擊的脆響,司農寺卿趙過領著兩名抱禾穗的農官疾步而入,他們腰間掛著用稻穗編成的計數繩,每顆稻穗上都係著貝殼,走一步響一聲。
\"啟稟陛下、太後!\"
趙過的象牙笏板輕點青磚,激動得笏板都在發抖,幾穗麥子從他袖筒裏掉出來。\"這是代郡王老實家試種的"雙季麥",\"他指著農官捧來的禾穗,麥穗沉甸甸的,幾乎垂到地麵,\"春種夏收後再種,畝產合計五石,是尋常麥田的兩倍!\"
男農官展開一幅田畝圖,圖上用算籌標著行距:\"文院女徒用算學算出最佳間距,我們男農官按《泛勝之書》耕播,這是男女合作種出來的!\"他臉上沾著泥點,卻笑得見牙不見眼。
女農官捧著一個陶罐,罐口飄出麥香:\"這是用"九穗粟"磨的麵,蒸的饅頭比尋常大兩圈,剛出籠時能聞到甜味呢!\"她揭開罐蓋,裏麵的白麵饅頭還冒著熱氣,引得殿內侍從都咽了咽口水。
陳阿嬌抓起案頭的金錯刀,在竹簡空白處刻下\"新禾利民,何論古今\"八字,刀刃劃過處,露出底下劉妧預先繪製的《高產作物圖譜》,圖上畫著男女農官共持耒耜,旁邊注著\"男女合耕,其利斷金\"。
未時的陽光透過雕花窗欞,在陳阿嬌的織錦披帛上投下菱形光斑,正好落在她翻看的糧冊上。
劉妧望見太後鬢邊的\"禾穗珠\"在\"代郡贖回土地\"幾個字上停了停,珠子裏的麥芒影子輕輕晃動,像在風中搖曳的麥穗。
殿外忽然傳來笑語聲,由遠及近,像一群麻雀嘰嘰喳喳。
平陽侯家兒媳帶著幾名農婦奔入,她們腰間係著的不是圍裙,而是用新麥麵袋改的錢袋,裏麵裝著的不是銅錢,而是飽滿的麥粒,走一步響一聲。
\"陛下!太後!\"
農婦們將沉甸甸的糧袋舉過頭頂,新麥的香氣瞬間飄滿大殿。\"這是我們用"九穗粟"磨的麵,\"王老實的媳婦掉著眼淚,聲音哽咽,\"蒸的饅頭比往常大兩圈,我家娃這輩子第一次吃這麽飽!\"
陳阿嬌立刻接過糧袋,珍珠瓔珞蹭著粗糙的麻布,她指尖撚起一粒新麥,放在掌心揉搓:\"好!哀家回頭就讓尚方署照著這糧袋的大小,鑄一些"豐登"銅鬥,發到各郡縣去,讓百姓們都能量新糧!\"
衛子夫忽然上前一步,展開一卷《阡陌輿情錄》,冊中夾著一張泛黃的悔過書。\"太後,陛下,\"她指尖點著悔過書上的朱砂批注,\"起初魯郡有老儒說"新穀亂祖宗龍脈",可當他們看見王老實家的新麥換了兩頭耕牛,那些老儒的兒孫們都偷偷跑來借種了,還說"新禾真香"呢!\"
賬冊末頁貼著張草紙,是漁陽李氏女兒畫的\"麥田歡歌\"圖:畫麵上,爹爹扶著犁,娘親撒著種,哥哥和妹妹在一旁拾麥穗,旁邊用歪扭的字寫著:\"我娘說,新麥磨的麵,能蒸出帶甜味的餅,比過年還香。\"
申時的更鼓敲過,咚咚聲震得殿角銅鈴輕響,也震得案頭的《郡國糧倉圖》微微發顫。
劉妧望著圖中用不同顏色米粒繡著的各郡儲糧量,南陽郡的\"九穗粟\"倉、蜀郡的\"占城稻\"倉都堆得冒了尖,像一座座金黃的小山。她想起剛穿越時,在史書中讀到的饑荒記載,那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而今卻被眼前的豐收圖景徹底覆蓋。
陳阿嬌早已讓繡娘把各地豐收的場景繡成帷幔,掛到各郡官衙,上麵的稻穗都用真金線下針,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比任何說教都更有說服力。
\"傳旨!\"
劉妧的聲音在殿內回蕩,驚起階前的麻雀,撲棱棱的翅膀聲像在鼓掌。\"著司農寺將新作物種子分發給各郡,免頭年租稅;著太學農科編《新禾種植要訣》,派農官下鄉教導,務必讓每個農戶都能種上高產新禾!\"
\"早備下了!\"
陳阿嬌立刻接話,從袖中摸出一卷歌詞,上麵用彩線繡著字。\"哀家讓趙過把"區田法"編成了"插秧歌",\"她清了清嗓子,竟輕輕唱了起來,\"一穴三粒粟,收成夠吃肚;男女共耕種,禾苗壯如虎...\"歌聲不高,卻帶著十足的精氣神。\"讓女徒們下田時邊插邊唱,保管老農夫們聽著就會了!\"
她腕間的赤金鐲晃過燭火,映得滿殿竹簡上的\"豐\"字都染上了暖光,仿佛每根竹簡都變成了飽滿的禾穗。
衛子夫展開一卷《惠民農規》,朱筆圈著\"新種免稅,耕者有其田\"的條目,規製末頁貼著張布告樣稿,上麵用大字寫著:\"新禾如織錦,線線皆成匹;舊穀似殘帛,寸寸難裹腹。試種三月,便知優劣。\"旁邊還畫著男女農民共磨新麥的圖畫,男的推磨,女的篩麵,笑容滿麵。
酉時的宮宴擺在長樂宮的稻田旁,螢火蟲在稻穗間飛舞,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陳阿嬌親自給王老實斟了杯新麥酒,酒液在粗瓷碗裏晃蕩,泛著金黃的光澤。\"瞧那邊,\"她指著稻田深處,\"那是文院女徒們在月下算新禾的最佳播種量,說用《九章算術》能算出每畝地最省種子、最高產的法子。\"
王老實捧著酒盞,手顫得厲害,酒灑在滿是補丁的衣襟上。\"陛下...太後...\"他哽咽著,說不出完整的話,淚水大顆大顆地掉進酒碗,\"要不是信了你們...我家去年冬天就該去逃荒了...如今不光贖回了地,還能囤新麥...\"
衛子夫用銀匙攪著案上的新麥粥,粥麵上浮著一層金黃的油花。\"我讓少府算過,\"她輕聲道,聲音裏帶著欣慰,\"今歲全國糧食產量,比前年增了五成不止。這還是頭年試種,往後隻會更多。\"
劉妧摸著案頭新刻的\"司農令\"玉節,玉節上刻著男女共耕的圖案。她想起推行新作物時的艱難:先是公孫弘的餘黨散布\"異種害民\"的謠言,接著有老農擔心新禾\"吸地力\",直到王老實家的雙季麥豐收,金燦燦的麥堆堆在村口,那些謠言才不攻自破。
稻田的夜風吹來,混著陳阿嬌鬢邊的珍珠香與王老實身上的麥稈氣息,像一曲豐收的歌謠,在長樂宮的廊下緩緩流淌。
\"去叫尚方署的匠人,\"劉妧對侍女說,聲音裏帶著笑意,\"讓他們照著新禾穗的樣子,鑄一些刻著"豐登"字樣的量器,發到各郡縣的常平倉去,讓百姓們量糧食時,都能看見新禾的好。\"
\"這事哀家早盯著呢!\"
陳阿嬌立刻接話,從袖中摸出一枚銅範樣,範麵上刻著男女農官共持禾穗的圖案。\"昨兒看見農科的女徒用織錦的密度算法算播種量,\"她指著範樣上的細節,\"算得比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農夫還準,老農夫們都服了,說"女子的算學,真能當犁使"!\"
衛子夫則展開一卷空白竹簡,提筆蘸墨,筆尖在竹簡上頓了頓,仿佛在感受這一筆的重量。\"那我便記下,\"她的聲音平靜卻有力,\"今日長樂宮議決:設立"新禾局",專司高產作物推廣,凡試種成功者,賜"田疇之獎";嚴懲阻撓新禾推廣者,以"妨害民生"論罪。\"
竹簡便簽在暮色中泛著微光,未幹的墨字如同一顆投入農田的種子,在大漢的阡陌之間,悄然生根發芽。劉妧知道,它們終將長成蔽日的豐稔之樹,讓這煌煌大漢的百姓,在她的時代裏,比曆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能品嚐到粟麥盈倉的幸福滋味。
此刻的長安西市,張婆正把一小袋新麥種塞進孫女手裏,袋子是用舊衣襟改的,縫得結結實實。\"拿著,丫頭,\"她幫孫女係好腰帶,\"這是宮裏發的"雙季麥"種,好好種,收了夠咱全家吃一年呢!\"
旁邊糧鋪的老板娘嘩啦倒出囤了許久的舊粟米,露出底下白花花的新麥麵。\"瞧瞧這新麥麵多白!\"她抓起一把,讓麵粉從指縫間流下,\"往後咱西市的百姓,也能頓頓吃白麵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