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意念的力量

字數:8283   加入書籤

A+A-


    《青衿與鶴發:貧士問富的十番意論》
    場景:冬晨茅簷下,殘雪映著初升的日輪
    第一論:赤手空拳與意念的種子
    青衿裹緊舊棉袍,指縫漏出凍裂的手稿):昨夜讀《史記·貨殖列傳》,見“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忽自慚形穢。先生可知,今晨摸米缸見底,灶火無薪,卻仍在案頭刻下“陶朱公三致千金”——這赤手空拳的意念,究竟是畫餅充饑,還是真如《周易》所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火種?
    鶴發撥弄煨在灰裏的山芋,薯香破窯而出):你且看這山芋。《齊民要術》記“芋性喜土,雖石縫亦能生”,去年我埋了個壞芋種在牆根,今歲竟發了三株。王陽明龍場悟道時,居石棺、食草木,卻在《傳習錄》中寫“心外無物”——當年他隨手畫的八卦圖,如今成了修文縣的文脈地標。
    殘雪從竹籬跌落,驚起簷下凍雀)
    鶴發:記得《尚書》“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嗎?陶朱公範蠡初到陶地時,身無分文,卻憑“計然之術”的意念,觀天象、察地利,終成“十九年三致金”。你見那敦煌壁畫裏的《農作圖》,農夫彎腰插秧的姿勢,與今時無異——意念如秧苗,需浸過寒水方得活。
    青衿搓手嗬氣):先生所言極是,但《詩經》“佻佻公子,行彼周行”,世人多笑貧士空想。昨宵聞鄰人譏我“窮得隻剩意念”,恰似《戰國策》裏馮諼彈鋏,食無魚、出無車,意念如何敵得過現實霜雪?
    鶴發輕叩陶甕):張載《正蒙》有“仇必和而解”的智慧。你看這甕中陳釀,三年前用野果初釀時酸澀難飲,如今卻甘冽如泉。曾鞏在《墨池記》中說“非天成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當年蘇軾貶黃州,在東坡開荒時寫下“自笑平生為口忙”,那把開荒的鋤頭,不正是意念鑄的犁?
    第二論:經典中的財富意念光譜
    青衿展開《陶朱公生意經》殘卷):此卷言“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與今之“藍海戰略”暗合。但先生可知,我連做小買賣的本錢都無,如何用意念踐行“積著之理”?昨試學計然“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觀天象預測今冬大雪,想囤積柴炭,卻苦無分文——意念難道真如《老子》所言“虛極靜篤”,隻能空觀?
    鶴發指門外壓彎的梅枝):你看那梅,未開花時意念在苞,花開時意念在香。《史記》載“頓用盬鹽起,而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他們起家時何嚐不是“意念先行”?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時,曾以“意念造勢”,虛張兵力而破敵,這與《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同一機杼。
    日影過階,在凍土上烙下銅錢似的光斑)
    鶴發:《鹽鐵論》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意念需如鹽鹵點豆腐,知時機方得凝固。曾見徽州老商人教徒:“初為商,先學看天看地看人,三看通透,意念便成本錢。”你記否《紅樓夢》裏王熙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那股意念張力,便是持家的無形資本。
    青衿撫掌稱善):先生此喻,讓我想起“和氣生財”。但《論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念求富是否需守義?昨有客欲雇我偽造文書牟利,許以重金,我拒之,卻更陷窘境——義與利的意念,如何平衡?
    鶴發從灰中取出山芋,剝出金黃果肉):程頤在《伊川易傳》中說:“利者,義之和也。”你看這山芋,埋土時需合農時,方得豐收。當年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卻能“義不取辱”,因其意念如秤星,定在“義利之辨”的準星上。就像此刻食芋,暖腹而不傷人,恰如陶朱公“富好行其德”的意念質地。
    第三論:進步意念的神經突觸
    青衿展示布滿批注的《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我每日雞鳴而起,抄書十頁、算籌百遍,卻覺進步如蝸牛爬樹。昨自測算術,竟不及市儈牙人——意念中的“日拱一卒”,為何現實中如《莊子》“以有涯隨無涯”般疲憊?
    鶴發取來鏽跡斑斑的算籌):你看這算籌,秦代工匠鑄它時意念在“精準”,兩千年後鏽色裏仍藏著加法的韻律。《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說的是進步意念的節奏。曾見老算盤匠修康熙年的算盤,他說:“每顆算珠的意念,都在上下撥動時與人心共振。”
    凍土上的日影化作算珠排列,隨天光移動)
    鶴發:蘇軾在《晁錯論》中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這“誌”便是凝聚的進步意念。你記否《了凡四訓》裏袁了凡“日行善事,夜記功過”,他的進步意念如雕版,終印出改命的書卷。就像黃山鬆,每年隻長寸許,卻用百年意念把根紮進岩石深處。
    青衿若有所思):先生是說,進步意念需如《詩經》“如切如磋”的慢工?但今人皆求“速成”,我等貧士若不疾進,恐永無翻身之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鶴發輕撥算珠):張載“一物兩體”道破此中玄機。你看這算盤的橫梁,分上下珠而通左右檔——進步意念當如“五升十進”,看似遲緩,實則暗藏進位的爆發力。就像武夷山茶農“看青做青”,搖青百次方得“綠葉紅鑲邊”——意念的進步,不在次數,而在每一次撥動時的專注如珠落玉盤。
    第四論:意念與困境的量子糾纏
    青衿指窗外呼嘯的北風):此風如刀,恰如我今之境遇。《詩經》“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先生可知,昨夜斷炊時,我對著空灶默誦“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竟覺腹更饑——意念若不能解餓,何異於畫餅?
    鶴發從懷中取出半塊凍餅):你且食此餅。《宋史》載範仲淹“斷齏畫粥”,每劃粥一塊,意念便刻下“先憂後樂”。王陽明在龍場嚐遍百草,寫下“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時,意念正與毒草糾纏成藥。曾見沙漠旅人用意念“觀想綠洲”,雖唇焦舌燥,卻能多撐三日——意念是困境中的量子糾纏,看似無形,卻能重組水分子。
    凍餅在青衿手中漸暖,餅紋如古地圖的河流)
    鶴發:《周易》六十四卦,唯有“謙卦”六爻皆吉,因其深諳“滿招損,謙受益”的變易之道。你記否《浮生六記》裏沈複家道中落後,與芸娘“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他們的意念如蘇州園林的“與誰同坐軒”,雖小,卻能收盡風月。就像這凍餅,冷硬中藏著麥香,意念若能嚐出此中真味,便勝似珍饈。
    青衿豁然開朗):先生此論,讓我明白“意念轉境”之理。但《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在絕境中是該積極意念,還是退守待時?
    鶴發以杖畫地成卦):張載“為天地立心”的深意,正在於“立”而不“逆”。你看這“坎卦”,水洊至,習坎——意念在困境中當如流水,雖處深溝,卻始終保持向海的意念。就像此刻化餅,體溫是意念的火,餅是困境的冰,火不融冰,冰不滅火,卻在糾纏中成就可食之物。
    第五論:意念作為財富的船舵
    青衿展開自製的“致富計劃書”):此書記載陶朱公“候時轉物”之術,我依此觀察市易,見冬裘夏售或有薄利,卻苦無資本。昨聞鄰人用借貸做此生意竟獲利——意念若不能化作資本,何異於紙上談兵?
    鶴發取來殘破的《鄭和航海圖》):你看這圖上的“針路”,是無數次試航的意念凝結。《史記》載“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範蠡用意念丈量商道時,何嚐不是如鄭和下西洋般,先有航海圖,後有寶船?曾見泉州老船工說:“造船先造意念,龍骨要刻上‘順風順水’的咒。”
    陽光穿透圖上的蟲洞,在地麵投下羅盤似的光斑)
    鶴發:《鹽鐵論》言“明者因時而變”,意念需如羅盤針,隨磁偏角微調。你記否《紅樓夢》裏探春理家,用“意念改革”裁撤冗餘,雖遭非議,卻讓大觀園暫振——財富意念如船舵,不在力大,而在知水流、辨風向。就像此刻看地圖,蟲洞不是破損,是意念該穿透的地方。
    青衿擊節讚歎):先生此喻,讓我想起“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但《論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是否意味著意念需順天命?
    鶴發輕轉地圖):程顥“定性”之說在此亦有妙解。你見那泉州港的宋元商船,船頭刻媽祖,卻依季風航行——意念是媽祖像前的長明燈,不是強行扭轉羅盤的手。就像此刻掌圖,意念是識得“針路”的眼睛,而非改變星象的手,船舵的力量,在“知天命”與“盡人事”的夾縫中。
    第六論:集體意念的共振財富
    青衿捧著《烏合之眾》):書中言“群體意念易盲動”,這與《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是否矛盾?昨見鄉鄰集資做茶餅生意,因意見不合而散夥——集體意念究竟是如《詩經》“鶴鳴九皋”的共鳴,還是失控的洪流?
    鶴發取來七弦琴,撥出泛音):你聽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合奏方得《高山流水》。《尚書》“協和萬邦”,說的是集體意念的和聲;而敦煌莫高窟的營建,十一個朝代的畫工“願以此功德”的意念共振,終成藝術寶庫。曾見徽州茶商的“合股簿”,每頁都寫著“財從義生,利由和興”——集體意念如黃山雲海,托舉萬峰需萬千水滴意念合一。
    琴音繞梁,引來簷下冰棱輕顫)
    鶴發:王陽明在南贛平叛時,以“鄉約”凝聚民心,此與現代“眾籌”理念相通。你記否《史記》“大禹治水,合諸侯於塗山”,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意念,通過九鼎鑄造轉化為民族財富基因——集體意念如老茶樹上的共生菌,看不見處,正分解岩石為土壤。
    青衿沉吟道):先生是說,集體意念需如《中庸》“和而不同”?但貧士如何融入集體,避免被吞噬?
    鶴發輕撫琴弦):張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道破此中玄機。你見那泉州開元寺的東西塔,塔身刻佛教故事,塔基雕道教神獸——集體意念的最高境界,是如古琴泛音,各弦保持基頻,共奏“大道”和聲。就像此刻聽琴,七弦雖異,意念相通,方得“樂與政通”的財富真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七論:意念與時間的雕刻刀
    青衿翻動日曆,指縫漏下碎紙):“歲聿其莫”,又一年將盡,我仍如《詩經》“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華而不實。先生可知,昨夜算籌時算錯年齡,忽驚覺“三十而立”將至,意念中的“大器晚成”,是否隻是拖延的借口?
    鶴發指庭中老梅):你看這宋梅,年輪裏藏八百年風霜,哪一圈是“該立”的刻度?《史記》載“薑太公七十遇文王”,他在渭水邊垂釣時,意念正雕刻著周朝的鼎。王陽明龍場悟道時已三十五歲,《傳習錄》的意念,恰如梅枝在風雪中雕刻春天。曾見敦煌畫工三代人疊色作畫,終讓飛天衣袂穿越千年——時間是意念的刻刀,不是催命的鼓。
    碎紙在風中聚成“時”字,又散作梅瓣)
    鶴發:《菜根譚》“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說的是意念的時間維度。你記否《徐霞客遊記》“登黃山,天下無山”?他用三十年意念丈量山河,恰如黃山鬆用百年意念將根嵌入花崗岩——時間不是意念的敵人,是意念的硯台,磨得越久,墨色越濃。
    青衿若有所悟):先生是說,如《道德經》“大器晚成”,意念需等火侯?但世人多以“年少有為”為榮,貧士何以自處?
    鶴發拾碎紙成卷):程頤“理一分殊”道破此中玄機。你見那黃河源頭的星宿海,每滴水都在訴說億萬年故事——意念如水滴,時間如河床,看似水滴被時間裹挾,實則河床因水滴而重塑。就像此刻卷紙,碎紙成卷,恰如意念將散落的時間,卷成可握的軸。
    第八論:意念作為破局的解語花
    青衿展示新得的《天工開物》):書中言“巧奪天工”,我試學造紙,卻連樹皮都煮不爛。昨見村童用意念“吹”蒲公英種子,竟飛得比成人還遠——意念破局,是否真如《莊子》“庖丁解牛”般,需知其肌理?
    鶴發取來未完成的桑皮紙):你看這紙漿,蔡倫造紙時意念在“韌如蠶絲”。《周易·係辭》“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說的是意念破局的路徑。王陽明平南贛匪患時,用“意念攻心”散匪,恰如《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曾見苗族銀匠打製銀飾,錘下百次方得“響鈴紋”——意念破局如鍛銀,需知“冷錘熱打”的火候。
    紙漿在清水中舒展,如破繭的蝶)
    鶴發:《千金方》“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破局意念需如醫者望聞問切。你記否《紅樓夢》裏林黛玉“葬花”,看似情癡,實則意念與花魂共振,破了“紅消香斷”的局——就像黃山鬆在石縫中分泌酸性物質,意念破局需找到屬於自己的“溶解酶”。
    青衿頷首深思):先生是說,意念破局如《詩經》“自天佑之”,需內外相應?但如何找到自身的“溶解酶”?
    鶴發將紙漿倒入簾模):張載“一物兩體”在此恰成藥引。你看這抄紙,簾是工具,意是引——蔡倫“漂絮成紙”的意念,正在於看見破絮在竹簾上的重組可能。就像此刻抄紙,水是困境,漿是意念,簾是方法,三者相濟,方得“破繭成紙”的玄機。
    第九論:意念與行動的量子糾纏
    青衿踢開腳邊的空米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縱有意念如陶朱公,卻無“米”下鍋。昨讀《傳習錄》“知行合一”,忽困惑:意念是行的先導,還是行的附庸?
    鶴發拾起米袋,抖出幾粒遺落的穀種):你看這穀種。《齊民要術》記“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害”,意念如種,行動如耕。王陽明在龍場“知行合一”,邊想邊做,造出適應當地的農具,這與《天工開物》“巧生於便”同理。曾見老農夫說:“播種子時意念要正,禾苗才不歪。”
    穀種在掌心滾動,映出日輪的虛影)
    鶴發:《尚書》“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意念與行動如穀種與春泥。你記否《核舟記》裏的微雕大師,意念聚焦如激光,行動精細如發絲——就像黃山鬆,意念向光,根須便向水,兩者如量子糾纏,缺一不可。
    青衿撫掌稱快):先生此論,讓我明白“意念為舟,行動為槳”。但《老子》“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貧士第一步該踏向何方?
    鶴發撒穀種於凍土):程顥“定性”之說在此有腳下之路。你見那凍土上的穀種,意念在春,行動在埋——第一步便是彎腰拾種。就像此刻撒種,意念是“秋收萬顆子”,行動是“粒粒皆辛苦”,兩者如穀殼與米粒,糾纏成明年的稻浪。
    第十論:意念作為生命的光量子
    日至中天,殘雪化出濕潤的泥痕)
    青衿長揖到地,棉袍補丁映著日輝):經此十論,方知《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原是意念的最高光量子態。先生可知,今晨拾穀種時忽覺:意念如穀芽,雖破土前無聲,卻已在暗中丈量春天——這是否就是《周易》“生生之謂易”的意念流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鶴發撫須而笑,從袖中抖落陶朱公木像):你且看這木像。《史記》載範蠡“三致千金,三散之”,其意念如陶土,能屈能伸。曾見泉州商船出土的“陶朱公壓艙石”,石上刻“財如海水,意如船舵”——意念是生命的光量子,聚則成財,散則成德。
    木像在日影中泛出溫潤光澤,如被意念摩挲千年)
    鶴發: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心外無物”,此刻便是注腳。你看這粒穀種,殼是過去的意念,芽是未來的意念,而埋種的手,是現在的意念——就像黃山的佛光,看似光影幻象,實則是意念與水汽的量子共振。
    青衿振袖而起,棉袍破處漏出朝陽):先生教我:從今往後,當以意念為種,播於凍土;以意念為光,照破夜寒。願如《楚辭》“乘騏驥以馳騁兮”,讓意念如驥足,踏碎“不可能”的堅冰,在生命的量子場中,活出“赤手空拳而富甲天下”的波函數。
    鶴發舉穀種相贈):善哉!記住《楞嚴經》“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意念是指,明月是道。你看這泥痕,雪化水流,意念如溪,正奔向它該去的海洋——真正的意念之力,不在千金在握,而在如穀種般,永遠保持著“即將破土”的光量子態,在貧與富的交界處,種出屬於自己的陶朱公山。
    穀種落入青衿掌心,恰如一顆凝結的光量子,在冬春交替的刹那,迸發出足以照亮茅簷的光芒,將“一無所有”的意念,重組成即將拔節的春天)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