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人不能過度消費
字數:9677 加入書籤
三位老者深辨過度消費危害實錄
人物:
張先生:前國子監司業,精通經史治生智慧
李公:留洋經濟學博士,深諳西方消費倫理
王翁:八旬綢緞老匠人,曆經明清商海滄桑
一、財務崩潰之禍:從傾家蕩產到凍斃街頭
甲)古今個人破產案例
張先生翻開明代《越中雜識》):
“崇禎元年,進士徐某授翰林院編修,年俸米120石。見同僚乘坐繡金帷幔的騾車,竟典賣祖傳宋版《資治通鑒》時價200兩白銀),定製浙東巧匠打造的雕花楠木車,螺鈿裝飾,雇傭四名車夫,每月耗費白銀10兩。而編修年俸折銀僅80兩,不足支付半年車資。次年京察,徐某因‘治裝逾製’被彈劾,削職返鄉時,馬車在途中朽壞,負債百兩,最終‘冬無棉衣,灶無存糧’,凍死於錢塘驛亭——他的舊車現存紹興博物館,輪軸裂痕處還嵌著三枚崇禎通寶,那是賣車時債主特意嵌入的,作為‘貪奢誤身’的警示。”
李公展示1929年紐約破產檔案複印件):
“華爾街經紀人傑克·威爾遜,1928年通過杠杆交易賺得10萬美元,隨即在長島購置海景別墅月供3000美元)、定製勞斯萊斯價值2.5萬美元),每月開銷超過5000美元。他的年薪本為1.2萬美元,卻依賴‘循環貸款’維持排場。1929年10月股災爆發,威爾遜負債50萬美元,銀行收走全部資產,妻子也攜女改嫁。晚年他在自傳《黃金囚籠》中寫道:‘我曾用鑽石鋪地,最終卻在垃圾場撿麵包皮。1932年冬,我在中央公園長椅上凍掉三根腳趾,而那輛勞斯萊斯的真皮座椅,曾暖過我情婦的雙腿。’”
王翁指著書齋梁上的舊算盤):
“乾隆年間,蘇州有位綢緞商之子陸郎,十八歲時見揚州鹽商子弟炫耀‘西洋自鳴鍾’,價值500兩白銀,竟偷改父親賬冊,挪用莊銀300兩,又以月息三分借高利貸200兩買下。自鳴鍾懸於廳堂,陸郎每日設宴炫耀,席間必令仆役‘每到整點報時’,每月耗費酒食銀80兩。不到半年,父親查賬事發,報官究治。陸郎被逐出家門,自鳴鍾因磕碰損壞齒輪,變賣時僅得100兩,不足償還債務的十分之一。後來聽說他流落到漢口碼頭當纖夫,某年冬天拉船過三峽,凍僵在纖繩上,手中還攥著自鳴鍾的殘件——這口鍾的銅殼如今在玄妙觀古玩店,刻著‘乾隆丁卯陸氏藏’的字樣已斑駁成‘貪’字。”
乙)器物吞噬的連鎖反應
張先生翻檢《閱微草堂筆記》批注):
“紀昀曾記載一事:獻縣有個書生買了一方好硯,值10兩銀子,十分珍愛。後來見同輩有‘端石鴝鵒眼硯’,值50兩,便典當了衣服買下。接著又聽說某官員有‘洮河綠石硯’,值100兩,竟偷了繼母的首飾去換。不久,為償還首飾錢,夜裏潛入富戶家行竊,被抓送官,判流放三千裏。紀昀評論說:‘一方硯台的貪念,導致喪失性命,不是器物誤人,而是人心自誤。’如今少年為買‘最新款手機’而裸貸,與獻縣書生的沉淪軌跡有何不同?”
李公展示東京信用資料庫報告):
“2019年日本內閣府調查顯示:東京2030歲女性中,17.2因‘購買奢侈品’背負超過年收入的債務。某公司職員佐藤美咲,月薪23萬日元,為買愛馬仕birkin包價值180萬日元),向七家消費金融公司貸款,年利率合計達47.3。每月還貸18萬日元,僅剩5萬日元糊口,於是每天吃便利店半價便當。半年後,因營養不良暈倒在澀穀街頭,被送往醫院時,懷裏還抱著birkin包,包內隻有半張便利店收據——這個案例被收錄於早稻田大學《消費社會病理報告》,標題是‘皮革包裹的白骨’。”
王翁摩挲著案頭殘破的綢袍):
“道光年間,我師祖在蘇州織造局當匠人,曾見過一位旗人貴婦赫舍裏氏,為製作‘鳳凰牡丹緙絲袍’,需要用金線百兩,價值超過千兩白銀。當時她丈夫是驍騎校,年俸僅120兩,赫舍裏氏竟讓家奴‘拆賣老宅梁上的楠木’湊錢。禮服製成那天,她大擺宴席百桌,席間風吹袍袖,金線閃爍如星光。不到三個月,丈夫因‘拆賣官產’被革職,赫舍裏氏攜袍投奔親戚,途中遭遇響馬,禮服被搶走,自己也被奸汙,投河自盡時,身上隻剩破布——這件禮服的殘片如今存於蘇州絲綢博物館,金線處已被蛀出‘欲’字形的孔洞。”
二、心性腐蝕之毒:從驕奢喪誌到倫理崩壞
甲)物欲侵蝕心靈的軌跡
張先生展開《袁氏世範》殘卷):
“袁采說:‘小人做仆役時,偷竊主人財物,用來購買虛榮之物,這不僅是貪財,更是喪心病狂。’萬曆年間,蘇州有個書童阿福,為主家收租時,見鄉紳之子拿著‘琥珀鼻煙壺’,就偷藏了10兩租銀買下。主家查賬時,阿福竟誣陷其他小廝,導致那人被打斷雙腿。後來阿福帶著鼻煙壺逃跑,途中賭博輸光,把壺抵押出去,為了贏回壺竟持刀搶劫賭坊,被判淩遲。臨刑前,阿福還在喊:‘我的鼻煙壺呢?’——由此可見,器物的欲望能讓童仆變成虎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公引用巴黎大學18世紀檔案):
“蓬帕杜夫人的侍女日記記載:1756年,夫人為取悅路易十五,定製‘鑽石胸衣’,耗費3200顆鑽石,價值相當於法國海軍三艘戰列艦的造價。為籌錢,夫人授意財政大臣‘提高鹽稅’,導致普羅旺斯地區鹽價暴漲三倍,饑民隻能吃土充饑。社會學家托克維爾在《舊製度與大革命》中分析:‘當統治階層的珠寶箱成為百姓的骨灰盒,革命就不可避免。’如今網紅為拍‘奢侈品開箱視頻’而借貸,與蓬帕杜夫人‘用他人血淚裝飾自己’的惡行,雖然維度不同,本質卻毫無區別。”
王翁指著窗外的修補匠):
“光緒年間,蘇州有個補碗匠的兒子阿貴,見同學戴著‘鍍金懷表’,就偷了父親攢下的娶親錢20兩買下。父親發現後,拿扁擔追打,阿貴竟舉起懷表砸父親的頭,導致父親重傷。鄰裏公憤,把阿貴綁送縣衙,縣令判他‘杖八十,徒三年’。阿貴入獄後,懷表被獄卒搶走,三年刑滿釋放時,看見父親已失明,母親已去世,家徒四壁,於是抱著父親的腿痛哭,父親摸著他的頭說:‘如果那表是鐵做的,或許能擋住我一扁擔,可惜是鍍金的,一砸就癟了——就像你的良心。’”
乙)倫理崩壞的實證
張先生指著《二十四孝圖》批注):
“郭巨埋兒奉母,雖然迂腐卻存孝心,但過度消費的人大多棄孝如敝屣。南宋有個太學生李某,父親生病需要10兩銀子抓藥,他卻用20兩買了‘端石鴝鵒眼硯’,說‘硯台貴則字貴,字貴就能求貴人贈藥’。父親等不到藥,氣得斷了氣。李某扶棺時,還把硯台藏在袖子裏,怕被殯葬的人看見。後來李某參加省試,考官見他文章華麗卻‘提到父親喪事沒有哀辭’,就黜落了他的名次,鄉裏人都唾棄他,稱他‘硯台孝子’——如今‘用父母血汗錢買奢侈品’的人,和李某有什麽不同?”
李公展示1980年代紐約家庭法院記錄):
“投資銀行家羅伯特·金,1987年股災後仍維持年薪百萬美元的消費水準,住曼哈頓頂層公寓月租金2.5萬美元),送子女讀年費10萬美元的貴族學校。1990年他的資產縮水到不足百萬,卻拒絕降低生活標準,妻子要求變賣遊艇,羅伯特竟毆打妻子致其流產。法院判決書稱:‘被告將物質享受置於親情之上,其消費行為已構成對家庭的暴力。’此案後,美國心理學界提出‘消費型人格障礙’概念,指因物欲扭曲人性的人。”
王翁解開衣襟露出舊疤):
“民國十六年,我在觀前街開綢緞鋪,看見學徒阿明偷取櫃上銀元,買‘英美煙草公司’的最新款‘大炮台’香煙,每包價值大洋二角,夠貧民吃三天。阿明每天叼著煙招搖,說‘抽煙要抽最貴的,做人才能顯氣派’。某天夜裏,我查賬發現虧空,阿明竟拿煙槍打我的頭,導致我左額留疤。後來阿明被趕走,流落到上海,為了買‘哈瓦那雪茄’參與黑幫搶劫,被‘斷手斷腳’丟在黃浦江畔——我這個傷疤每到陰雨天就疼,讓我明白‘煙槍雖小,能害人性命’。”
三、信用崩塌之患:從眾叛親離到無家可歸
甲)古今信用破產案例
張先生翻開《宋史·隱逸傳》批注):
“北宋處士林逋說‘忠信廉潔,是立身之本’,但過度消費的人必定違背這個原則。政和年間,有個舉子趙某,見同學用‘澄泥龍虎硯’,就偽造父親印章,從汴京‘交子務’貸款50兩買‘歙硯金星’。後來父親到京師,交子務拿著借據索債,父親氣得吐血而死。趙某被國子監除名,返鄉時,鄉裏人都叫他‘偽印賊’,沒人肯賣吃的給他。趙某餓極,想偷鄰居家的雞,被打斷雙腿,爬到父親墳前絕食而死,手裏還握著碎硯——如今‘用假證明貸消費款’的人,和趙某一樣走向‘信用死穴’。”
李公引用英國《經濟學人》1873年報道):
“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有個帽商約翰·布朗,1872年看見顧客戴‘海狸皮大禮帽’價值20基尼),就用自己的‘信用背書’作擔保,向三家商號賒購同款帽子12頂,想轉賣獲利。沒想到第二年爆發經濟危機,海狸皮帽暴跌到5基尼,約翰負債300基尼,三家商號聯名起訴,法院判他‘破產’,在《倫敦公報》公示他的名字。約翰從此不能從事任何商業活動,妻子帶女兒改嫁,他淪為‘街頭清道夫’,每天掃街時,必定避開戴海狸皮帽的行人——這個案例被收錄於劍橋大學《信用倫理史》,標題是‘一頂帽子的信用葬禮’。”
王翁指著賬冊上褪色的人名):
“1956年公私合營前,我店裏有個夥計阿強,看見同行戴‘上海牌’手表,價值120元,就以‘給母親治病’為名,向二十家街坊各借5元,湊錢買下。後來母親生病求醫,阿強沒錢請醫生,母親竟病故了。街坊們知道真相後,聚集在鋪前索債,阿強跳河自盡,遺書中寫道:‘表是真的,債是真的,娘的命是假的——因為我把它當了買表。’至今我賬冊上‘阿強借款’的地方,墨跡已褪成淚痕狀,那是當年他母親臨終前,用手指蘸血抹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乙)社會關係碎裂實錄
張先生翻閱《朱子語類》):
“朱熹說:‘人做事必須務實,才有實際功效。’淳佑年間,我家鄉有個書生陳某,喜歡穿‘錦袖長衫’,花費數兩銀子,超過他半年的束修。同學邀他結社著書,陳某說‘沒有貂裘就不去赴會’,竟然拒絕了。後來陳某參加省試,盤纏不夠,向同學借貸,大家都說:‘你穿錦袖,應該用錦繡做盤纏,何必需要我們的粗布錢?’陳某竟餓死在途中——如今‘為買名牌而拒絕親友幫助’的人,和陳某一樣踏入‘衣蔽心’的歧途。”
李公展示東京大學社會調查數據):
“2023年東京‘年輕人信用意識調查’顯示:34.7的受訪者曾‘為維持奢侈品消費而欺騙親友’。某大學生佐藤,為買‘限量版球鞋’價值60萬日元),向祖母謊稱‘交學費’,騙得40萬日元,又向女友借20萬。事情敗露後,祖母氣病,女友分手,佐藤被學校處分,在宿舍牆上寫滿‘鞋’字,最終精神失常。他的輔導員在報告中感歎:‘他以為穿上限量鞋就能走進上流社會,卻不知道自己正走進精神的貧民窟。’”
王翁指著窗外的老槐樹):
“我的鄰居銅匠老王,兒子小王前年買‘特斯拉’轎車,價值40萬,首付10萬,貸款30萬,月供8000。老王本靠修銅器攢了15萬養老錢,小王騙他說‘公司投資分紅,借15萬能賺30萬’,老王傾囊相授。後來小王無力還車貸,車被銀行收走,老王要錢時,小王竟說:‘爹你反正要入土了,留錢不如給我買車撐門麵。’老王氣得拿銅錘追打,小王跳牆逃走,至今沒回來。老王每天坐在槐樹下,對著銅錘喃喃自語:‘這錘子能敲銅,卻敲不醒我兒子——他的心比銅還硬,比鐵還冷。’”
四、治生固本之方:從量入為出到心足物豐
甲)古今治家智慧
張先生書寫橫批“知足不辱”):
“《道德經》說:‘知道滿足的滿足,才是永恒的滿足。’我家鄉的老儒陳先生,執教私塾四十年,年收入80金,卻常穿補丁衣服。有人笑他吝嗇,先生說:‘我每月用10金,剩下的都買書教學生。如果學紈絝穿裘皮,怎麽育人?’如今他的弟子中舉三人,當縣令兩人,這不是‘節儉養德,德以潤身’的驗證嗎?更有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說自己:‘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這才是真正懂得‘製用’的人。”
李公引用《道德情操論》原文):
“亞當·斯密說:‘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是他無需炫示的安寧。’瑞士鍾表匠皮埃爾·貝特朗,年薪12萬瑞士法郎,卻住在19世紀的木屋,開十年的舊車,把50的收入捐給非洲兒童教育基金。他說:‘手表是計時工具,房屋是遮風之所,當物質需求被滿足,多餘的奢華就是心靈的枷鎖。’這與凱恩斯‘合理消費而非奢侈消費’的理論,與我國‘心安茅屋穩’的古訓,實在是異曲同工。”
王翁指著自己的補丁圍裙):
“我做綢緞匠六十年,每次做衣服必定‘三算’:一算布價,二算工費,三算買主財力。曾有富人誘惑我:‘你的手藝這麽好,為什麽不改做洋裝,價格能翻倍?’我說:‘我的手藝足夠養活妻兒,如果貪高利,可能布爛工虧,反而失去主顧。’如今我置田五畝,兒子是縣醫院醫生,孫子考入複旦大學——這都是‘量體裁衣’的回報。還有諺語說:‘吃飯看碗,穿衣看身’,真是市井治生的金玉良言。”
乙)器物正用之道
張先生捧著《長物誌》批注):
“文震亨說:‘房屋有規製,貴在清爽雅致;器具有品位,貴在樸拙古雅。’明代屠隆在《考盤餘事》中記載:‘我有一方硯台,在田間得到,顏色如馬肝,潤澤如嬰兒肌膚,雖然沒有名家款識,但發墨很好,每天臨帖,覺得心凝神靜。’這才是真正懂得器物用途的人。反觀現在,用‘品牌’評價器物,就像以貌取人,隻能得到皮毛。”
李公展示京都老字號賬本):
“日本‘一力亭’懷石料理店,創業三百五十年,至今堅持‘三不買’:不買超過百年壽命的餐具說‘器物也有魂,過度使用就會衰老’)、不買非當季食材說‘順應天時而用,才合自然之道’)、不買炫耀性裝飾說‘食客來品滋味,不是看排場’)。店主在《食之禪》中寫道:‘真正的奢侈,是對每一分物力的珍惜。’”
王翁指著案頭的竹編食盒):
“我家傳一個竹盒,是曾祖用斑竹編的,已經百年,現在還用來裝茶點。曾祖遺言:‘竹盒雖簡陋,能裝茶點;人心若貪婪,即使金盒也難裝滿。’某年有富商出百兩銀子買這個盒子,說‘可以當古董陳列’,我拒絕說:‘這個盒子裝的是粗茶淡飯,如果裝金銀,反而失去靈魂。’如今看世人,大多用金盒裝糟粕,可惜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東西方聖哲共識:從周孔遺教到西方哲思
甲)華夏先聖教誨
張先生展開《禮記·王製》原典):
“‘塚宰製定國家用度,必定在年末,五穀都收進來,然後製定國家用度……以三十年的平均數製定國家用度,根據收入來確定支出。’這不僅是治國,更是治生的根本。孔子說:‘治理千乘之國,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節約居其一,可見其重要性。司馬光《訓儉示康》說:‘由節儉進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進入節儉就困難了。’我曾見世族子弟,一旦習慣奢靡,即使有陶朱猗頓的財富,最終也必定敗落。”
李公引用《朱子家訓》刻本):
“‘一粥一飯,應當想到來得不容易;半根絲半根線,要常想到得到這些東西很艱難。’這句話雖然淺顯,卻是至理。明代袁黃《了凡四訓》說:‘一定要每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每天改正;一天不認識錯誤,就一天安於現狀;一天沒有過錯可改,就一天沒有進步。’過度消費的人,大多不知道‘錯’,安於‘現狀’,最終無法進步。”
王翁指著牆上《耕織圖》):
“這幅圖是康熙年間的刻本,耕者汗流浹背,織婦機聲軋軋,下麵有題跋:‘一粒米,千滴汗;半寸絲,百回梭。’我每次看見現在‘揮金如土’的人,就想到這幅圖,知道物力維艱,不是空話。還有諺語‘惜衣有衣穿,惜飯有飯吃’,真是百姓日用的金玉良言。”
乙)西方哲賢睿見
李公展開1776年《國富論》初版本):
“亞當·斯密明確指出:‘消費是所有生產的終點,但必須以收入為限。超過收入的消費,就像讓水車在無水的溝渠中空轉。’他的弟子大衛·李嘉圖補充:‘個人財務與國家財政同理,量入為出是唯一安全的航行圖。’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西尼爾提出‘節欲論’,認為‘財富積累源於對即時消費的克製’,這與我國‘克己複禮’的古訓,實在是相通的。”
張先生指著《資本論》批注):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雖然沒有直接討論消費,但其‘商品拜物教’理論,恰恰能解釋過度消費的危害:‘當人們崇拜商品的交換價值超過使用價值,就會陷入異化,成為物的奴隸。’如今‘為品牌ogo支付溢價’的人,難道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忠實信徒嗎?”
王翁笑著指向李公的案頭):
“李公常讀的《瓦爾登湖》中,梭羅說:‘我的房子造價二十八美元十二又二分之一美分,而我收獲的是湖光山色。’這與我家鄉‘茅屋不漏就是好屋,布衣暖身就是好衣’的話,有什麽不同?可見東西方聖人,心同理同。”
結語
三位老者說完,窗外雪後初晴,耦園的黃石假山覆蓋著瓊玉,竹梢殘雪落在石桌上,驚起嫋嫋茶煙。張先生取來凍石硯磨墨,書寫對聯:“守分安貧,真君子當能咬菜根;量入為出,大丈夫豈必衣狐貉。”李公在旁邊用英文補譯:“ive ite of financia virtue, tast ord of ife isdo.”量入為出——財務美德的首要準則,人生智慧的終極答案。)王翁則從行囊中取出一錠殘銀,說:“這是乾隆年間某鹽商破產時留下的,銀錠凹處刻著‘貪’字,我們應當以此為鑒。”
不久有童子送來火盆,看見三位老者的案上,既有《史記·貨殖列傳》批注本,也有《21世紀資本論》打印稿,還有市井賬簿、匠人工具,才知道治生的道理,本不分古今東西,都在“知止”二字。正如張先生所說:“現在人說‘消費自由’,但自由的基礎,在於知‘足’;如果不知足,即使擁有四海,最終也會成為物的囚徒。”說完,三位老者相視而笑,雪光映照著書齋,照見“量入為出”四字,正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