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查找了解需求
字數:9044 加入書籤
格物尋機錄:眾哲論察需之道
序章 書齋問難
時值初夏,和風吹拂琴弦。城南有座"知止齋",竹影搖曳映著窗欞,室內典籍堆滿書架。齋中坐著四位哲人,個個道貌岸然,各有所長:東首是王哲,精研心性之學,深明探究事物的原理;西首是李哲,擅長經世致用,熟悉治國安邦的實務;南首是張哲,博通天文曆法,善於觀察陰陽變化;北首是趙哲,久曆商業場域,洞悉市場行情與民生疾苦。
忽然有位少年,姓陳名策,挾著書簡進入齋中,長揖行禮後說:"晚生陳策,久慕諸位哲人名德,今日有一疑惑,懇請賜教。近來談論"需求"的人很多,有人說商道在於察覺需求,有人說治術在於了解需求,有人說做學問在於明晰需求。但晚生觀察,世人大多停留在表麵,有的執著一端而忽視整體,有的隻見現象而不明本質。敢問諸位哲人:想要深入發現需求,路徑何在?是否有先後方法?"
王哲撫須微笑,對其他哲人說:"這位後生所問,是探究事物原理、獲得知識的關鍵,也是經世濟民的要術。從前朱熹說"格物,就是窮盡事物的道理",需求之中,正藏著天理人情。諸位既然各有所長,何不分頭論述,啟發後生?"
李哲點頭道:"王哲所言極是。需求的發端,始於人情,成於世事。請讓我先談。"
第一章 李哲論實務:察言觀行,因跡尋情
李哲正色說道:"《墨子》說:"言論必須有標準,行為必須考察軌跡。"想要了解需求,首先必須考察外在跡象。人的情感欲望,必定會表現在言語中,顯露在行為上,如同冰麵有痕跡,水麵有波紋。從前商鞅在秦國為相,推行新法前,下令"搬木頭樹立威信",並非單純立威,實則是考察百姓的信任程度——百姓若信任,法令就容易推行;百姓若懷疑,就需要加以曉諭。這就是從行為跡象考察需求的例子。
《管子·八觀》說:"巡視他的田野,觀察他的耕耘,計算他的農事,那麽國家的饑飽就可以知道了。"治國如此,考察需求也是如此。如今的商人,有的設立"市場交易法則",觀察人們購買的物品;有的施行"詢問對答之術",傾聽人們所說的話。然而言語可能虛假,行為可能掩飾,必須像良醫診脈,三根手指之下,分辨虛實。從前範蠡住在陶地,見吳越百姓多穿葛布,知道暑濕之地需要輕薄的絲帛,於是勸百姓種桑養蠶,後世稱他"陶朱公",這不是從風土人情考察需求嗎?
再看《史記·貨殖列傳》,白圭"喜歡觀察時機變化,所以別人放棄我收取,別人收取我給予",他的方法在於考察時人所放棄的,知道將來會需要;考察時人所收取的,知道已經過剩。這種需求的變化,如同四季運行,春天需要耕具,秋天需要鐮刀,不僅在於物品,也在於時機。所以說:"需求是時機的征兆,時機是需求的信號。"
《論語》記載:"孔子進入太廟,每件事都詢問。"孔子的詢問,並非不知道,而是想了解太廟的製度在時人心中的輕重,這也是考察需求的方法。如今的學者,有的閉門造車,說"我知道天下的需求",這就像用竹管看天。必須像太史公司馬遷"走遍天下,覽盡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一帶的豪傑俊士交遊",然後知道各地需求的差異:齊魯需要禮儀,荊楚需要音樂,秦隴需要農耕工具,巴蜀需要紡織技術。
從前方仲永的父親,見同鄉人對仲永的才華感到驚奇,索要詩作觀賞,就以為這是需求,讓仲永四處拜訪同鄉,最終才華盡失。這是誤把一時的好奇當作恒定的需求,不知道需求有真有假、有短暫有恒常。所以考察需求的關鍵,首先在於分辨"虛假需求"與"真實需求",區別"短暫需求"與"恒定需求"。《孫子兵法》說:"用兵的情理重在迅速,乘敵人措手不及,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考察需求也需要知道"意料不到的道路",人們沒有戒備的地方,或許就存在真實需求。"
陳生聽後,拱手問道:"哲丈以考察實務跡象為要,然而人心幽微,需求有時隱藏不顯,如何探究其本原?"
第二章 王哲論心性:反求諸己,以心印心
王哲拍手道:"李哲談考察跡象,得其事理;老夫談明悟心性,得其根本。《孟子》說:"行為有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要反身自問。"想要了解他人的需求,首先必須明晰自己的需求,以己心揣度人心,這就是"推己及人的法則"。從前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物",需求雖然表現在外,根源卻在於內心。
《大學》說:"想要修養自身,先要端正心思;想要端正心思,先要使意念真誠。"使意念真誠,就是不自我欺騙。如果自我欺騙,就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又怎麽能了解他人的需求?如今的商人,大多說"顧客需要我所售賣的",這不是真正了解需求,而是想售賣自己擁有的東西罷了。從前庖丁解牛,"依循牛的天然肌理,劈開筋骨間的空隙,引導刀刃進入骨節間的空處",考察需求也應當依循人心的天然道理,尋找其中的空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莊子·齊物論》說:"沒有它物就沒有自我,沒有自我就沒有取舍。"需求的彼我雙方,相互依存而生。如同饑餓的人需要食物,難道不是食物也需要饑餓的人嗎?寒冷的人需要衣服,難道不是衣服也需要寒冷的人嗎?所以考察需求的人,應當像鏡子照物,物體到來鏡子就明亮,不是鏡子去尋求物體,而是物體自己來映照。從前顏回"一簞飯,一瓢飲,住在陋巷",別人受不了那種憂愁,顏回卻不改變自有的快樂,這是知道顏回的需求不在於富貴,而在於大道。
況且"需求"有層次,如同《禮記·禮運》所說"飲食男女,是人的大欲所在",這是生理需求;"富貴而喜好禮儀",這是道德需求;"早晨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可以",這是性命需求。如今的人大多考察生理需求,很少考察道德性命的需求,如同挖井隻見到淺層的泥土,沒有觸及深層的泉水。從前孔子"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這是真正知曉性命需求的人。
《中庸》說:"隻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發揮他人的本性。"最真誠的人,能夠洞見自己本性的需求,於是能推及他人本性的需求。如同醫生自己感受過病痛,才知道病人的痛苦;仁者自己追求仁道,才知道世人的渴望。從前範仲淹"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並非僅僅看到民生的困苦,而是自己心中有憂慮天下的需求,所以能體察萬民的需求。
如今的學者,考察需求大多依仗"方法",比如問卷、統計之類,這固然有用,但如果缺少"真誠"二字,方法也會流於虛偽。《周易》說:"聖人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感化人心,就是以己心感化他心,需求尚未顯露,已經預先知曉,如同磁石吸引鐵屑,不用召喚就會回應。這不是玄虛之談,而是真誠之意充塞內心,自然能夠洞見罷了。"
張哲聽後,微微點頭:"王哲明心見性,探究需求的本原。然而老夫曾觀察天道,發現需求的變化,實在符合陰陽之道,願以天道論之。"
第三章 張哲論天道:觀時察變,陰陽相需
張哲仰望天象,緩緩說道:"諸位談論人心、談論跡象,都以人事為本,老夫請以天道為本。《周易》說:"一陰一陽稱為道,繼承道的是善,成就道的是性。"需求的產生,如同陰陽相濟,孤陰不能生長,獨陽不能存續,所以有"需卦",乾下坎上,"需的意思是等待,前麵有險阻,剛健而不陷入,其意義是不會困窮"。
天道有寒暑交替,所以需要裘衣葛布;地道有燥濕差異,所以需要舟船車輛;人道有老少之分,所以需要慈愛孝順。《淮南子》說:"春風到來就會降下甘雨,生育萬物,有羽毛的鳥類孵化幼雛,有皮毛的獸類孕育後代,草木繁榮,鳥獸產卵懷胎,沒有人看見是誰做的,但功效已然成就。"需求的形成,也如同春風化雨,看不見形跡,而功效自然顯著。從前燧人氏看見鳥啄木生出火,知道百姓需要熟食,於是教導鑽木取火,這不是觀察天道的跡象,知曉人道的需求嗎?
再看《月令》,孟春之月,"命令輔相布施德惠和政令,施行獎賞,施加恩惠,下及萬民",以此順應春生的需求;孟冬之月,"命令有關官員說:"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地之氣不通,閉塞而形成冬天。""以此準備冬藏的需求。需求的變化,如同天道四時,不可違逆。如今的世人,有的逆時而求需求,如同夏天販賣裘衣,冬天售賣扇子,這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時機未到。
《老子》說:"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裏麵;幸福啊,災禍隱藏在它之中。"需求的隱藏,也如同禍福相依。比如戰亂之時,需要甲胄;太平之日,需要詩書。甲胄的需求,隱藏在詩書之中;詩書的需求,依傍在甲胄之上。從前商湯遭遇七年大旱,作《湯誥》,在桑林祈禱,知道百姓需要雨水,更知道百姓需要君主的德行,於是以修養德行回應,後來大雨降下。這並非僅僅考察天時的需求,也是考察人心的需求。
天道有"亢龍有悔"龍飛過高會有悔恨),需求有"過滿則溢"。如今的商人,看見某種需求旺盛,就蜂擁而至,最終導致過剩,這是不知道"需求到極致就會轉向反麵"的道理。如同《周易·豐卦》說:"豐是盛大的意思。光明而行動,所以盛大。"然而"擴大他的房屋,遮蔽他的家,從門縫窺視,寂靜無人,三年不見人,凶險",需求過於旺盛,反而成為凶險之象。從前陶朱公"囤積貨物的道理,務必保證物品完好,不使資金停滯,用物品相互貿易,腐敗的食物不要留存,不敢囤積以求高價",這符合天道盈虛的道理。
所以考察需求的人,應當如同觀察星象,知曉其運行軌跡;如同測量氣候,辨識其冷暖變化。《孫子兵法》說:"能根據敵人的變化而取勝的,稱為神。"考察需求的神妙,在於順應天道變化、回應時機需求,這不是人力強行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之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哲此時,撫膝起身:"三位哲丈所言,或本於心性,或本於跡象,或本於天道,都符合聖賢的道理。然而老夫久涉商海,覺察考察需求的道理,尤其在於通達權變、結合實用,願以商業貿易的實務來談。"
第四章 趙哲論商道:通變合用,以需致用
趙哲目光如炬,聲如洪鍾:"諸位論理極為精妙,但天下的需求,不是道理所能說盡的,必須用事實來證明。從前呂不韋在邯鄲經商,看見子楚"在趙國做人質,車馬費用不充足,居處困窘,不得意",知道他需要援助,於是說:"這是可以囤積的奇貨。"於是用金銀布帛結交他,後來子楚成為秦王,呂不韋官至相國。這不是考察他人的潛在需求,從而收獲奇功嗎?
《貨殖列傳》說:"百裏奚在楚國困窘而秦穆公任用他,於是稱霸西戎;商鞅在魏國困窘而秦孝公任用他,於是使秦國強大。"賢才需要遇到明主,明主需要得到賢才,這是相互需求的精妙。商道也是如此,比如卓文君在壚前賣酒,知道臨邛的富人需要新奇事物,於是以才女賣酒作為噱頭,最終成為佳話,這是將文化需求轉化為商業需求。
再看《鹽鐵論》,桑弘羊說"明智的人順應時機而變化,智慧的人隨著事情而製定策略",考察需求的變化,在於知曉"時機"與"事情"。漢初民生凋敝,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文景二帝推行黃老之治;唐初百廢待興,需要招納賢才、追求治理,所以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這是治國者考察需求的變化。商人也是如此,宋代交子出現,知道貿易需要便捷,於是用紙券代替銅錢,這是考察交易的需求。
如今世人談論"長尾理論",其實符合《管子》"萬乘之國,必定有萬金的商人;千乘之國,必定有千金的商人"的道理。主流的需求如同江河,潛流的需求如同溪澗,江河雖然浩大,溪澗也能匯成深淵。從前徽商程家,看見邊地軍隊需要食鹽,於是以"開中製"繳納糧食換取鹽引)納糧換鹽,這是考察邊地的需求;又看見士大夫需要文房用品,於是設立"胡開文"墨莊,這是考察文化的需求。通達權變的人,不拘泥於一隅,能夠在常人忽視的地方發現需求。
《商君書》說:"愚昧的人在事情成功後還不明白,智慧的人在事情萌芽時就能預見。"考察需求的智慧,在於看見尚未萌芽的跡象。如同哥倫布西航,本為尋找印度,卻發現了美洲,這不是預設的需求,而是偶遇的需求,然而能夠因勢利導,最終成就大業。如今的創業者,有的說"創造需求",實則需求本就存在,隻是等待發現。如同史蒂芬孫發明火車,不是創造需求,而是解決"行走困難"的需求。
從前子貢"喜歡賤買貴賣,隨著時機轉換貨物",孔子稱讚他"預測行情往往準確",並非隻知道貨物,更知道需求。需求在市場中,如同水在容器中,容器圓水就圓,容器方水就方,善於考察的人能夠知道容器的形狀,於是知道水的狀態。《周書》說:"農民不出來勞作就缺乏食物,工匠不出來勞作就缺乏器物,商人不出來經營就三寶斷絕,山澤之人不出來勞作就財貨匱乏。"四者相互需求,才成就天下。考察需求的人,應當觀察四者的缺失,知曉其需求,這是通達權變、結合實用的關鍵。"
陳生聽四位哲人所言,如醍醐灌頂,於是再次下拜叩首:"晚生愚鈍,從前以為考察需求不過是觀察市場行情、詢問民間疾苦,如今聽聞諸位哲人的高論,才知道其中有心性的奧秘、實務的準則、天道的玄妙、商道的權變,真是體用兼備。然而敢問諸位哲人:四者之中,應當以何者為先?是否有統合的方法?"
第五章 眾哲合論:本末圓融,察需歸一
王哲環視其他哲人,總結道:"陳生此問,可以說是融會貫通了。心是根本,跡是末梢;天是道理,用是器物。根本確立而末梢順從,道理存在而器物實用,四者如同四季運行,循環無端,不可割裂。
李哲所說的跡象考察,是考察需求的入門。如果沒有實地考察,內心雖明了卻沒有驗證,道理雖高深卻沒有實踐;王哲所說的心性領悟,是考察需求的根本。如果沒有心性的明了,跡象雖考察卻難以透徹,實用雖巧妙卻失去真實;張哲所說的天道法則,是考察需求的境界。如果沒有天道的觀察,內心容易偏頗而跡象容易迷惑,實用容易停滯而難以通達;趙哲所說的商業實用,是考察需求的應用。如果沒有致用的能力,道理雖明了卻無益處,內心雖領悟卻無功效。
《中庸》說:"達到廣大境界而窮盡精微之處,達到高明境界而奉行中庸之道。"考察需求的道理,應當達到廣大以觀察天道人心,窮盡精微以考察言行細節,達到高明以通曉陰陽變化,奉行中庸以符合時中權變。從前孔子"溫習舊知識而獲得新見解",溫習舊知是考察既往的跡象,獲得新見解是領悟未來的需求,這就是結合內心與跡象、道理與實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今世人考察需求,大多有三種弊病:一是浮於表麵,停留在表麵而不探究根本;二是偏執一端,執著於一端而不見全體;三是固執己見,執著於既往而不知變通。《周易》說:"窮盡道理,極盡本性,從而達到天命。"窮盡道理,就是考察跡象而明白事理;極盡本性,就是明了心性而看見本質;達到天命,就是符合天道而通達實用。
試觀古代聖賢:大禹治水,並非僅僅疏通河流,而是知道百姓需要安居,所以"三次經過家門而不進入",這是結合內心與跡象;後稷教導稼穡,並非僅僅播種穀物,而是知道百姓需要糧食,所以"觀察土地的適宜性,適合穀物生長的就種植莊稼",這是結合道理與實用;管仲輔佐齊國,"流通貨物,積聚財富,富國強兵",知道霸主的需求,也知道百姓的需求,這是結合天道與人情、根本與末梢。
《墨子》提出"三表法":"有本源的,有推究的,有應用的。從哪裏尋求本源?向上本源於古代聖王的事跡。從哪裏進行推究?向下推究百姓耳目的實際見聞。從哪裏加以應用?將它作為刑政發布,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的利益。"這三表,正符合我們所說的:本源於古代聖賢,是內心的明了;推究於百姓見聞,是跡象的考察;應用於刑政治理,是實用的通達,而貫穿其中的,是天道的公正。
考察需求的關鍵,最終歸於"真誠"與"明了"。《中庸》說:"由真誠而明了,稱為天性;由明了而真誠,稱為教化。真誠就會明了,明了就會真誠。"真誠是心的本體,能夠真誠就自然明了需求的根本;明了是考察的功夫,能夠明了就回歸真誠的本體。如同良匠製作器物,先明了器物的用途,於是以真誠的工藝完成;如同名醫開處方,先考察病症的根源,於是以真誠的醫術治療。
如今世人談論"用戶思維",就是古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的道理;談論"市場調研",就是古人"進入鄉裏詢問風俗,進入境地詢問禁忌"的方法。名稱雖然新穎,道理卻是陳舊的。如果能夠以"誠明"為心,"察跡"為目,"天道"為綱,"致用"為紀,那麽無論治理天下、經營商業、做學問,都能洞見需求的細微之處,如同庖丁解牛,"以精神接觸而不用眼睛觀看,感官停止而精神欲行"。
陳生聽後,豁然貫通,再次下拜說:"諸位哲人以心、跡、天、用四者,窮盡考察需求的道理,貫穿古今之學,開啟愚蒙的遮蔽,如同暗夜中見到燈塔。晚生從今往後,應當以真誠之心為本體,以考察跡象為作用,在學問上窮盡道理、極盡本性,在世事中觀察變通、把握時機,雖然不能達到極致,但內心向往如此。願將這些道理書寫在竹帛上,作為終身踐行的準則。"
四位哲人相視而笑,王哲說:"你能踐行這些,真可以說是"致知在於探究事物,事物探究後知識才能獲得"了。從前荀子說:"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的高遠;不臨近深溪,不知道地的厚重。"考察需求的道理,正在於登高臨深,親身經曆,而非空談玄想。你當努力!"
此時暮色四合,書齋燈火通明,陳生辭謝離去,步履穩健,若有所得。四位哲人又談論起古今考察需求的智者,如管仲、範蠡、桑弘羊、劉晏等人,都歎服他們的才能,到半夜才散去。
終章 跋語
考察需求的道理,如同萬斛泉源,隨地湧出,並非一端可以說盡。然而四位哲人所論,已涵蓋要旨:以心性為根本,知曉需求源於人性;以實務為途徑,明白需求顯露於行跡;以天道為法則,領悟需求符合變易;以商用為發端,通達需求歸於致用。
如今世人,有的說"需求創造論",認為需求可以憑空產生,這是不明本源。需求如同地下的火,雖然尚未顯露而實際存在,考察需求的人,如同鑽木取火,不是創造火,而是引出火。從前燧人氏並非創造火的需求,而是發現火的需求;神農氏並非創造藥的需求,而是發現藥的需求。
觀覽經典,《周易》說"窮理盡性",《大學》說"格物致知",《孟子》說"反求諸己",《老子》說"道法自然",雖然表述不同,但在考察需求的道理上,並無違背。聖賢的心意,都以知曉百姓的需求、解決百姓的困苦為要務,並非以炫耀智慧、驚駭世俗為能事。
願後世的讀者,觀覽此篇而有所領悟,做學問就窮盡道理以明了需求,治理天下就體察民情以知曉需求,經營商業就察覺時機以致用需求。如果能夠這樣,那麽學術不流於空疏,治道不違背民心,商業不困於停滯,這也是四位哲人論道的深意。為此作跋。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