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主動收入論
字數:4435 加入書籤
序章·東籬對酌
時值仲夏,暑氣蒸騰。東籬之下,白須老者陳翁擺榻乘涼,手捧《陶淵明文集》忽然長歎"當年陶公掛印歸田,寫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難道不是主動營生的寫照嗎?可如今世人多羨慕坐收漁利,偏偏遺忘了勤力勞作的根本,我心中很是困惑。"
正說著,見一位穿青衫的後生李生背著書箱走來,拱手行禮道"聽聞老先生長歎,莫非是憂慮時下之人輕視勞作?晚生最近剛讀完西方哲人亞裏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書中說"德性生於實踐",這與我們儒家"執事敬"的古訓,大概是相通的吧。"
陳翁拍手笑道"說得好!我正想就主動收入的事請教後生。世人都說"被動收入"更高明,比如靠田租利息、錢生錢獲利,似乎勝過終日辛勞。但我看古今成就事業的人,很少有不是從手足胼胝開始的,願聽你詳細講講。"
李生嚴肅答道"老先生說到這裏,正切中時弊。請允許我用中外典籍作為佐證,與您共同剖析主動收入的要旨。"
第一章·有源之水主動收入的本源
陳翁說"《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但從農耕文明以來,士農工商都依賴親身勤力耕作,這固然是主動收入的開端。近代工業革命後,機器代替人力,商賈貿易日益興盛,主動收入的形式雖然改變,它的本質是否依然?"
李生回答"從前《尚書·周官》說"功崇惟誌,業廣惟勤。"主動收入的本質,是以誌向統帥氣力,以勤勞拓展事業,並非隻依賴體力,實則依賴智慧見識。西方學者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勞動分工創造財富",這與《墨子·節用》中"賴其力者生"的道理,都在說明人必須以自己的才能服務社會,才能獲得價值回報。
"看古代的賢達之人陶朱公三次積累千金財富,始於"擇人而任時"的智慧;子貢車馬相連周遊列國,根本在於"預測行情屢屢準確"的能力。這並非僅靠蠻力取勝,實在是依靠智慧經營。如今的教師傳授學業、醫者施行仁術、匠人創造器物,都是以專業才能換取生活所需,如同活水有源頭,永不幹涸。"
陳翁點頭道"我想起家鄉曾有位張老翁,做了六十年篾匠,編竹製器的技藝鄉裏稱絕,雖然家中沒有多餘財物,但每次賣出一件器物,總會麵帶歡喜。這就是所謂"技在手,食在口",主動收入的快樂,哪裏是被動坐收的人能體會的?"
李生說"老先生說得對。西方哲人富蘭克林有句名言"時間即金錢。"但主動收入的可貴,不隻在於金錢,更在於"自我實現"。康德說"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通過主動勞作實現價值,恰恰符合這個道理。如今看矽穀的創業者,晝夜不停地開發產品,雖然身體勞累,但每次做成一件事,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充盈,這與張老翁編篾的快樂,又有什麽不同呢?"
第二章·古今鏡鑒主動收入的典範
陳翁說"希望聽聽古今主動營生的典範,來印證這個道理。"
李生說"請先講中國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猗頓靠經營池鹽起家,邯鄲的郭縱靠冶鐵成就產業,財富可與王侯相比。"這兩人都是以實業起家,並非依靠世襲的俸祿。更有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詳細記載各種工藝技術,說"巧奪天工,貴在創造",凡是織工、陶匠、冶師,都靠主動勞作安身立世。
"近代張謇放棄官位投身商界,創辦大生紗廠,主張"實業救國",雖然屢次經曆風險,最終成為一代楷模。這些人都是以主動作為,兼濟天下。西方也有典範文藝複興時期,達·芬奇不僅是畫家,更是工程師、科學家,以多元才能服務社會,他在手稿中寫道"勞動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這句話與《朱子家訓》中"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是多麽相似!
"又聽說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年過九旬仍每天捏製壽司,說"至善的技藝,需要畢生精進"。這與《莊子》中"庖丁解牛,超越技術而達到道的境界",都在說明主動勞作可以達到極高境界,並非僅僅為了謀生。"
陳翁說"我曾讀過《顏氏家訓》,裏麵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如今看到世上的紈絝子弟,依仗父祖的產業坐吃山空,最終敗落;而寒門子弟憑借一技之長,勤勞營生,反而獲得長久安穩。這難道不是主動收入的德行嗎?"
李生回應道"老先生說到這裏,正合西方諺語"天助自助者"。羅馬帝國時期,老加圖著《農業誌》,詳細記載農耕方法,說"土地不會說謊",這與《齊民要術》中"順應天時,衡量地利,就會用力少而成功多",都重視主動耕耘。如今德國"工業40"的工匠精神,追溯源頭來自中世紀的行會製度,學徒需要十年苦學才能成為大師,這也是主動精進的明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第三章·辯疑解惑主動收入的正見
陳翁皺眉說"但世上有這樣的疑問有人說主動收入需要終日勞累,不如被動收入安逸;有人說科技日益進步,機器人將代替人力,主動勞作將會荒廢。這些說法對嗎?"
李生正色道"這是大錯特錯。先解第一個疑問《論語》記載"孔子說"整天吃飽飯,什麽心思也不用,很難有出息啊!""人如果不從事勞作,與草木有什麽區別?從前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說"閑暇是為了踐行美德",但閑暇的基礎,正在於主動創造。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曾預言"未來每人每周工作15小時",但如今的知識工作者,反而以主動創新為樂,因為勞作已不再是苦役,而是實現自我的途徑。
"再解科技的疑問《周易·係辭》說"事物發展到盡頭就會變革,變革就能通達"。工業革命時期,盧德運動毀壞機器來抵抗失業,但最終明白科技不是消滅勞作,而是革新勞作的形式。如今的程序員、數據分析師,雖然不使用農具,但以腦力主動創造,收入之豐厚、影響之巨大,超過往昔。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說"新教倫理催生了資本主義精神",其核心就在於"把職業當作天職",這個天職不是強迫,而是主動奉獻。
"還有一層深意主動收入的"主動",不僅指身體的行動,更在於心智的主動。《荀子·勸學》說"不登高山,不知天有多高;不臨深溪,不知地有多厚。"人如果不主動求知、主動實踐,即使坐擁千金,也如同盲人騎象。如今的退休老者,有的開館授徒,有的著書立說,有的參與社區服務,都以主動作為讓晚年煥發光彩,這不是"老當益壯,哪能在白發時改變心誌"嗎?"
陳翁撫須笑道"聽了你這番話,如同撥雲見日。從前我鄰居有位王婆,七十歲學習做糖畫,走街串巷,雖然獲利微薄,但每次看到孩童老人歡笑,就覺得心神愉悅。這正合"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世人沉迷"躺平""佛係",卻不知真正的自由,正在於主動創造價值後的坦然。"
第四章·生生不息主動收入的境界
李生說"老先生既然明白了主動收入的道理,應當知道它的境界有三層初為"糊口",中為"樂業",終為"行道"。《孟子》說"有固定產業的人有穩定的心誌",初階者用勞作謀求衣食,這是生存的根本;中階者如庖丁解牛、佝僂老人粘蟬,以技藝達到化境為樂;高階者如張騫開辟西域、玄奘西行取經,以主動作為兼濟天下,這就是"做大事不拘泥於細節"。
"西方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人通過主動選擇與行動定義自我。如今的"斜杠青年",同時從事多種職業,不是為了追逐利益,而是為了拓展生命的維度。這與《禮記·大學》中"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的古訓,不謀而合。"
陳翁感慨道"我曾見過敦煌畫工,世代堅守莫高窟,雖然身處荒漠,但筆下繪製飛天,心向光明。這不是"早上明白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的主動追求嗎?如今我雖然年老,也應當效仿,把平生的農事經驗編成《鄉野農譚》,傳給後輩,這也是主動收入的精神財富啊。"
李生起身再次行禮說"老先生能在晚年發憤,真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請允許我用西方哲人塞涅卡的話作結"時間會消逝,能力會衰退,但主動奉獻的精神,如星辰永耀。"希望世人都明白主動收入不僅是為了生計,更是安身立命的根基、踐行大道的工具、生命閃耀的光芒。"
終章·薪火相傳
夕陽西下,陳翁與李生對坐無言。不久童子提著燈籠前來迎接,陳翁對李生說"今日的討論,應當寫在竹簡上,告訴鄉裏的老者不要因為年邁就放棄勤力,不要因為小利就舍棄本心。從前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雖然是為治水,實則是主動擔當;如今的銀發誌願者,雖然不是為了謀利,卻通過主動服務獲得生命的重量。這都是主動收入的真正意義。"
李生點頭說"老先生說得對。《詩經》說"白天割取茅草,夜晚搓成繩索。"主動勞作,本就合乎天道。希望我們這輩人繼承先聖的智慧,將"勤力敬業"的精神,傳給萬代後世。"
這天夜裏,陳翁挑亮燈燭蘸墨揮毫,於是記下東籬下的這場對話,用來為老者解惑。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雜論對話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