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漫談吐蕃論古今

字數:8450   加入書籤

A+A-


    夾帶著私貨的點心呈上之後,崔堯也並未借題發揮。
    他深知,上趕的不是買賣,大唐聰明人何其多也,太過刻意反倒適得其反。
    就這般點綴著就好,觀察細致的聰明人總該有些先發於人的權力不是?
    就比如長孫無忌,還有那許多位拿著玉米、薯片,端詳著並四處小聲詢問的人們。
    他們注定會因為還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獲得一筆豐厚的酬勞。
    而那些渾不在意,甚至五穀不分的蠢人,自然不在崔堯的考慮範疇。
    陛下的講話仍在繼續,眼下已經過渡到了問策環節。
    此事也是崔堯與李承乾早就商量好的。
    大會共持續三日,這三日裏的頭一日乃是陛下專屬的問政環節。
    且首日的問政環節還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乃是為陛下答疑解惑,聽取民間的聲音。
    而第二部分的問政,崔堯則設計的頗為玩味。
    名曰為民解惑。
    顧名思義,就是百姓問政於君,旨在由百姓們將日常不太理解的政策或是覺得不公平的政策,借此向陛下發問!
    為此,陛下將三司大佬、六部尚書全部帶了過來,甚至曾經在職,如今已經下野的部官也招了過來,隻要是目前在京中的大佬,一個不剩,全部與會。
    第二日,則是自六部朝官開始,上至尚書、下至各司部郎中,皆有資格站立於高台之上,向上至陛下,下至百姓代表進行提問,以期觸類旁通,達到解惑的目的。
    崔堯的題眼就隱藏在這裏,他為了第二日的問策,準備了數量繁多的問題,若是其他部門沒太多需要解惑的問題,恐怕明日會讓這廝獨霸高台一天。
    第三日的內容就頗為玄幻了,主角發生了轉變,高台之上,進出自如,任何人都可以上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願景。
    一旦發聲之人言之有物,獲得眾人的半數的讚同。
    那麽,陛下協同三司六部就得集體評估所言之物的可行性,並當場表決。
    無論是通過或是否決,必須有理有據,並由專人進行當場宣布。
    這等事情對於封建王朝來說,簡直是破天荒的舉動,隻怕就是賢明如貞觀大帝也不會同意如此行事。
    可偏偏李承乾卻沒有看出此事一旦發生並形成永例之後,會對皇權天授有多大的衝擊!
    他隻是覺得新鮮有趣,覺得不妨一試。
    而崔堯本人,對於此事將要發生的影響也沒有很明確的概念,崔堯也並未有動搖皇權的初心,他隻是從本心覺得,國家就該這般做。
    至於道理為何,那卻是不甚明了。
    隻能說,一個人從幼年接受的學識,對一個人的三觀會有多大的影響,它會默默影響著人的一生,並潛移默化到潛意識中。
    ……………………
    “就如朕剛才所述,西藏道並入大唐如今已逾五年,可情況並不如朝廷所設想的那般樂觀。
    苯教的影響無處不在,朕的子民仍然沒有擺脫蒙昧,他們拜天拜地,拜所有能看到的死物。
    他們如此虔誠,甚至虔誠到了朕無法理解的程度。
    為了祭拜,他們燒掉了自己擁有的所有珍貴的東西,隻為了祈求神靈的眷顧,甚至連自己下頓的口糧都毫不在意……”
    隨著陛下的訴說,在場之人,無論是大臣還是販夫走卒都陷入了死寂。
    哀其不幸者有之。
    怒其不爭者有之。
    可偏偏就沒有一個能與藏民共情之人,便是僧道兩家宗教人士都露出了怒色!
    “陛下!此乃邪教!貧道恭請陛下取締此教派!否則不足以平民憤!”
    李承乾苦笑道“談何容易?苯教之於藏民,猶如儒釋道之於華夏,早已深入人心……”
    “阿彌陀佛,陛下,即便是我佛門,亦講求因果,哪有如此隻知索取不講回報的道理?何況損毀信徒賴以生存之物……
    屬實太過矣!貧僧亦同意李道長的意見,此教已遁入邪道。”
    李承乾見發言之人,頓時回了一禮“玄奘大師,您為何不上高台?朕這裏有你的位子哩。”
    玄奘大師慈和的笑道“哪裏不一樣呢?貧僧閉關多時,倒是更喜人間煙火,老僧身邊的人個個鮮活有趣,令人心中寧和。
    高台之上,卻是人人正襟危坐,看著實有些乏味,老僧坐了一輩子禪,如今卻越發耐不得一本正經了。”
    崔堯循聲看去,那老僧周遭果然有趣,算命先生與老鴇左右護持,前方還有一少年監生不停投喂。
    老僧坐沒坐相,依坐在石頭上,慵懶而閑適,看著好不快意。
    崔堯見此議題已經入了巷,便站起身來,插言道“某家有不同意見,還請諸位聽我一言!”
    一句話便奪了眾人眼球,眾人不由自主地看了過去,倒要看看是誰要別出心裁,語出驚人了。
    “是小戰神哩,灑家曾有幸見過他。”
    “這般年輕?不是說是個沙場宿將嗎?”
    “聽聞吐蕃之戰,他也有參與,想必應該有些見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麽個年紀?當真參與過五年前的吐蕃之戰?不是家中大人帶契的吧?”
    ……
    崔堯環顧四周,走到欄杆邊上,對著李承乾行了一禮。
    李承乾笑言“朕說過,今日不需多禮。”
    崔堯“習慣了,下次一定。”
    ……
    李承乾翻翻白眼,便說道“沒個好嘴,行,你來替朕解釋解釋如今的困難。”
    說罷,便施施然的坐了回去。
    崔堯點頭,隨即朗聲道“自貞觀二十三年,我大唐將吐蕃吸納,並設立西藏道,至今已逾五載。
    國朝也曾試著將西藏本地的教派改良或是直接摧毀。
    可惜收效甚微!
    朝廷原以為原吐蕃舊地,乃是政教合一的政治統屬,摧毀其統治政權便可同時打擊宗教。
    這一想法,對我唐人來說,簡直是天經地義。
    可惜,藏人不這麽想!
    他們的信仰在我唐人看來,簡直是虔誠到病態的程度。
    苯教紮根於西藏道,便如血脈於人,根本無法剝離!
    我與如今的西藏道節度使祿東讚亦是老友,他曾戲言若想徹底摧毀西藏的苯教,莫不如直接將藏人全部屠戮來的方便。
    這便是西藏道如今的現狀。
    某家敢問能否為了滅一邪教,便將邪教附著的人民一同屠戮嗎?”
    “不妥!”
    “荒謬!”
    “滑天下之大稽!”
    收到反饋,崔堯拍拍手掌,笑道“著哇,某家也是這麽想的。若是草率的進行宗教封禁,就如同和西藏道百姓進行人民戰爭,還是不死不休的那種,所以某家說,此事不可草率。”
    話音落下,眾人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玄奘大師身後露出一個小沙彌,隻見他推著老和尚小聲說道“好虔誠的信眾,師祖,我等可要去那裏借鑒借鑒?”
    可惜恰好此時一片沉默,稚嫩童音被眾人聽了個清楚。
    頓時惹得哄堂大笑。
    那位李道長笑言打趣“若是虔誠到了忘我,便是狂信,而狂信往往是入魔的發端。
    來去自如方顯正大光明,一味蠱惑人心卻是落了下乘哩。”
    說罷,還挑挑眉頭,意味很是玩味,明顯是指桑罵槐,意指佛門同樣善於蠱惑人心。
    誰知玄奘大師全沒當回事,反而拉著小沙彌說道“那位李道長說的對,修行修的是本心,修的是己身,不是說拉了多少信徒才顯得自己佛法精進,莫要迷了本心,本末倒置。”
    崔堯沒管底下僧道的相愛相殺,兀自繼續言道“諸位可知,那藏人與我等長得一般模樣,說來算是係出同源的種族,與其他外人相比,華夏與西藏算是血緣最親近的分支。
    可為何,我大唐沒有那麽多狂信,反而係出同源的藏人卻如此執迷呢?”
    底下有人答道“概因我華夏有聖人教化!”
    “華夏禮教完備,神權不可逾越。”
    “藏人愚昧!”
    “華夏自有傳承,三皇治世,五帝定倫。”
    “華夏曆經百家爭鳴,先賢在前,容不得魑魅魍魎。”
    ……
    ……
    崔堯環首,暗暗點頭。
    “某家算不得一方名家,也解不了這麽大的疑問,不過某家也曾深入研究過一段,對此有些不成熟的理解,今日便將自己的理解說出,拋磚引玉,希望大家指正。”
    眾人好奇於這種形式,都感覺很是新鮮,所以也不曾起哄,氣氛熱烈而真誠。
    崔堯翻身坐到欄杆上,徐徐說道“其實,我華夏也不是沒有出過邪教,反而數量眾多,說是冠絕於萬族之首也不為過。
    大家是不是很疑惑,若是如此猖獗,為何不顯露於世呢?
    原因很簡單,難以做大!
    這裏有個很有趣的現象!那些邪教,往往發端於窮鄉僻壤,越是文華不昌盛的地方,就越是多發。
    繼而便如滾雪球一般,裹挾了大量單純的鄉民,而後就初成規模。
    可是然後呢?
    然後就沒了,我想問問諸位,這是為什麽呢?”
    玄奘饒有興趣地答道“教義疏漏,不成體係,明眼人一眼便可勘破端倪,所以不成氣候。”
    崔堯撫掌大笑“好一個明眼人,大師真知灼見!”
    李道長也說道“不合天道,不符民意,自然為朝廷所不容。”
    崔堯同樣附和“對,但凡華夏地掌權者,對於宗教和邪教一向分的清楚……
    除了某些腦子壞掉的昏君。”
    眾人皆知說的是誰,故而默契的笑了起來,除了玄奘大師略有些尷尬。
    “我華夏曆經三皇五帝,百家爭鳴,儒釋道三教並舉,種種思辨,都是我等族群珍貴的曆史記憶,故而我華夏一向明天理,懂人倫。
    所以沒有誰,能夠輕易洗得了我華夏大眾的腦子。
    說句人話便是,華夏不養閑神!
    我華夏除了禮教之外,其實是最講究實用的族群,什麽虛無縹緲的許諾,對我等來說,太過抽象,難以接受。
    舉個極端的例子,假如有一番邦教派來我大唐長安傳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教士曰信我教派,可得永生!
    路人遂言何時?
    教士曰來世。
    路人又言今世不可得?
    那教士循循道今世需奉獻終生。
    路人便拂袖而去,言道沒好處,鬼才信。
    諸位覺得路人的反應是不是很合理?這說明什麽?說明我華夏之人不會被輕易蠱惑。
    而換到藏人呢?
    生來了無生趣,見不到希望。
    又無寶貴的文化傳承,缺乏分辨的手段。
    所以比之我華夏來說,難免顯得有些天真爛漫。
    如今,我大唐朝廷致力於打破藏人的生存牢籠,努力擴大他們的生存權力,至今五年也算有些成效。
    可肉體上鬆快了,精神呢?
    他們一直以為他們的精神世界很高尚,可在我等看來,卻是有些難以理解。
    這樣步調不一的族群強行融合在一起,某以為,是會出問題的。
    那麽問題的關鍵在哪裏呢?
    某家想了許久,得出一個結論,或許大抵是教育吧?
    其實此事在史書上也不算新鮮。
    就在這片土地上,八百年前,秦皇統一六合,所作的第一件事是何事?”
    提問一出,底下便有聲音答道“秦皇暴虐,焚書坑儒,所作之惡,罄竹難書!”
    崔堯笑言“好吧,這位大人提出了秦皇之惡,那麽誰來說一下秦皇對於我華夏之大善?”
    於是底下頓時響起一片竊竊私語,大唐不比後世,人們對於皇帝的評判標準自然與後世不同。
    與後世講求關於民族等宏大敘事主義不同的點在於,古人評判帝皇的標準更側重於德行。
    可論起私德來說的話,秦皇自然與好人不沾邊。
    既然連好人都不算,自然更稱不上明君。
    崔堯沒有等到答案,自然也沒什麽意外。
    於是笑著說道“看來,某家的觀點有些不合時宜,不過今日乃是暢所欲言之日,故而某家便大言不慚了。
    我以為,秦皇之功德,不輸三皇五帝!在我心中,秦皇、漢文與貞觀大帝是可以一時瑜亮相稱的偉大帝皇。
    諸位先別反駁,請給予在下一點耐心。
    竊以為,秦皇是我華夏凝聚成一個帝國的奠基人!在此之前,雖然炎黃二帝統一我等的民族稱號。
    可在這片大地上仍是一個鬆散的民族,大家互不統屬,就連語言文字都有隔閡!諸位以為然否?”
    喜歡吾乃世家子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吾乃世家子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