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雷聲起三掌鳴誓

字數:8666   加入書籤

A+A-


    李承乾心中有些暗喜,自覺甩脫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包袱,卻不知這天下本就是天下人之天下,此時雖然距離顧炎武發出那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呐喊尚有九百九十年。
    可華夏百姓的主人翁精神卻早已在血脈中蘊藏!欠缺的,或許隻是當權者的稍稍鼓勵。
    李承乾嚐到了甜頭,隨即便放開了心胸,直接拋出了一個大議題。
    “諸位群賢!爾等皆知,自貞觀十五年伊始,先皇曾派遣出數隻艦隊,巡航四海,旨在探明我大唐四海之極限。
    在此期間,於貞觀十六年首次確定了倭國四島的海岸線,得知了流鬼(今勘察半島)、窟說(今庫業島)的存在,並劃入大唐疆域。
    貞觀十九年,首次於海上繞過天竺抵達昆侖奴部落弻琶羅(今索馬裏)。
    貞觀二十一年,首次從海上與林邑 、環王 、 占城建立貿易渠道。
    二十二年,標定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訶陵(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婆利(今巴厘島)、哥羅(今馬來半島)的勢力範圍,並與之建立朝貢體係。
    二十三年秋,邀天之幸!在大唐遠洋艦隊前赴後繼之下,曆時八年,犧牲三千四百餘人、損毀船隻二十四艘之後。
    竟幾乎同時踏上了太陽神洲(南、北美洲)與蠻荒大陸(大洋洲)的土地。
    可歎先皇謀劃近十年,竟未等到最後的消息,真真是令人扼腕。
    如今距離首次登陸遠洋之大陸已逾四年,期間我大唐派遣船隊來回往返兩次,帶回珍品無數,想必在座諸位多多少少也有些耳聞,在此朕就不多贅述了。”
    別啊,不贅述算怎麽回事?我等可什麽都不知道啊。不少人心中嘀咕著,麵上帶著不滿,可又不敢唐突陛下,隻覺得這廝說話好生讓人拳頭生硬。
    李承乾毫無所覺,仍在喋喋不休著。
    “這兩塊土地並非無主之地,太陽大洲上散布著不少城邦製度的鬆散國家,比如瑪雅、特奧蒂瓦坎、瓦裏、莫切等已經探明的聚集城邦。
    其中以瑪雅最為龐大,由數十座簡陋城池組成,算是一股大勢力。
    然此大洲廣闊之極,無主之地比比皆是,杳無人煙之地比之大唐還要大上幾分!
    我大唐於彼地登陸之處,建立了一座方圓五裏的簡陋城寨,名曰貞觀城(位於今舊金山)。
    遠洋士卒從此地一路向東,跨高山越大河,曆經二十三天,發現了一大片平坦的荒原,除稀少土著在此逐水草而居,竟無任何邦國統屬。
    故而,此地乃天授之地,正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隨著陛下的娓娓道來,一片夢中情地徐徐的在眾人的腦中肆意變換著形狀。
    這就如同給色狼形容清倌人也沒什麽兩樣。
    華夏是個什麽民族呢?
    莫看他在史書上戰功彪炳,縱橫捭闔,究其底色,終究是一個農耕文明。
    你若說金山銀山、珠貝滿穀,或許礙於空間的隔絕,華夏人還會斟酌取舍一番。
    可你要說是大片的無主荒地……
    那可就不困了!
    於是就見與會者半數之人不由自主地站立了起來,手中比劃著莫名地動作,神情逐漸顯露猙獰。
    李承乾喋喋不休了半個時辰,將兩塊大陸描述地好像肥美的肴肉,而後突然話音一轉,莫名遺憾起來。
    “可惜,大唐的國力還是不足哇,若是能再擠出百萬雄兵,設立戍位墾荒兵團,不出三年就能墾出一片世外桃源……”
    別啊!你可惜個屁啊,國家沒有餘力,我等有哇!
    諸大世家泛起了紅眼病,真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渾然忘了這兩年世家大麵積拋荒的苦楚。
    崔堯適時打開了缺口,率先開言道“陛下,若是大唐暫時無力開發,可否放開民間自由圈地的口子?”
    李承乾回想了一番台本,遂斜睨著崔堯戲謔道“哦?崔大財主想要分一杯羹?”
    崔堯連忙躬身道“臣並非有意染指大唐疆域,隻是數十萬頃良田拋荒,臣覺得可惜啊,哪怕不種糧食,單單是種植棉田,那也是一筆不菲得收入!
    經營幾年下來,或可使我大唐再無苦寒之噩!臣一想到我大唐三九寒冬再無凍庾之苦,這心裏就癢癢得緊。”
    李承乾思忖一番道“倒也不是不行,可即便是你崔大財主圈了多少地,哪怕是超出了朝廷探明得範圍,也得承認是我大唐屬地才行。”
    崔堯正氣凜然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臣自認是忠謹之人,黃天在上,臣在此立誓,若有二心,天打雷劈!眾人可證,天地可鑒!”
    誓言立下,李承乾急忙看天,卻是萬裏無雲,不僅有些悻悻,也不知這廝當真這麽忠謹,還是老天爺今天沒上班。
    以前師父但凡指天發誓,且靈驗著呢!
    見李承乾沉思,其餘世家也坐不住了,管他能不能開墾得了,先占住再說哇,難不成朝廷還能跑到那麽遠得地方,年年檢查有多少土地撂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我太原王氏亦有心為大唐分憂!”
    “隴西李氏當仁不讓……”
    “弘農楊氏……”
    “範陽盧氏……”
    “欸,欸,搶什麽搶?俺老程也想做個地主當當……”
    在這群情洶湧之際,某些人的發聲就掩在了鼎沸之中。
    比如李誌、比如佛門、道門以及百家之殘留。
    李承乾故作苦惱的說道“爾等見異思遷,莫非要棄我大唐而去?”
    “哪的話,那地界不也是大唐屬地嗎?小崔大人都說了,無論占據多少地盤,都屬我大唐治下,誰若有裂土封王之心,天下共擊之!”
    “對,對,天下共擊之!”
    嘈雜之聲中,不免有理中客悄聲嘀咕道“要那麽多地有什麽用喲,沒人種哇。”
    周遭之人小聲辯解道“陛下不是說了嗎?那地界還有不少邦國哩,想那土人有什麽見識?我等哄騙……招聘過來替我等耕種不就是了?
    大唐的泥腿子眼光都被工坊養刁了,某家就不信那等土人也有那等見識。
    或許仨瓜倆棗的,就能成事。”
    “若是土人聚眾攻伐呢?”
    “崔家主有的是厲害玩意,還能怕幾個土人?到時候推舉他家做盟主,咱們躲在後頭喝湯就是,天塌下來他頂著。”
    “有理!”
    ……………………
    崔堯見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了,便說道“陛下,我等去開墾帝國羈糜之地,也並非傾巢而出。
    大唐仍是我華夏祖地,斷不可割舍。
    某家作為清河崔氏家主,擬定委派分支族裔定期開墾,為我大唐積蓄國力,至於我崔氏大房,自然還是要在大唐境內開枝散葉的。”
    “對,對,崔家主說的好哇,我等也是這般想的。”
    “沒錯,祖宗之地不可棄,我等也是委派支脈去置業……呸,為我大唐積蓄國力的。”
    崔堯笑著說道“還請陛下給立個章程吧。”
    長孫無忌覺得有些不妥,比大唐還要大的土地,若是任由世家、勳貴各行其是,難免會尾大不掉。
    屆時隻怕又是一個春秋戰國!
    於是這位國舅便直言道“陛下,老臣以為不妥!
    雖然各大門閥皆願在那飛地奉我大唐為共主,可人心思變,歲月時移!即便他們這一帶仍需背靠大唐獲取站穩腳跟的資本,離不得我大唐。
    可往後呢?三代以後,誰還願意頭上頂著皇權?
    屆時隻怕殺伐又起,轉眼腥膻遍地。
    養蠱之下,隻怕會催生一個龐大帝國,屆時大唐鞭長莫及,坐大之下,或將與大唐分庭抗禮,甚至取而代之!”
    褚遂良也站了起來,破天荒的附和起了長孫無忌“老夫附議!”
    須知長孫無忌出山就是頂的他的缺,說他二人之間沒什麽齷齪的話,街上的閑漢都不信。
    可他偏偏附和了長孫無忌,或許在這一刻,這兩位老臣心中真真隻是出於謀國之言吧。
    崔堯向兩位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貞觀名臣躬首道“二位前輩老成謀國,在下欽佩不已。
    然偌大的土地,放在嘴邊,焉有不食之理?
    正如陛下所說,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在下明白二位前輩的顧忌,然這天下哪有因噎廢食之理?
    眼下環顧全球,正是大爭之世!這世界並非我大唐一家獨大!
    曆數我等腳下這塊大陸,東方我大唐虎踞龍盤,自是橫行無忌。
    可越過西域,亦有大食、昂撒、拜占庭占據一方。
    彼輩亦非等閑之輩,觀那昂撒蠻夷小邦,亦能遠跨重洋,來我大唐出使論交,焉知爾等豈會駐步不前,不思格物致知?
    若是有朝一日,更進一步發展出可跨遠海之艦隊,彼時重洋之外的無主之地,便如禿子頭頂的虱子一般,再無隱匿。
    試問,屆時蠻夷若要盤踞此地,我等又該何為?
    這天下,本就是百舸爭流,不進則退!
    無主之地,有德者居之,我大唐德行兼備,大唐子民位列人族嫡長,所謂嫡庶有別,難道嫡長不去開拓世界,反倒要留給庶子鳩占鵲巢嗎?”
    褚遂良正正衣襟,嚴陣以待,此事已涉及百年國策,卻是不可不辯!
    “崔尚書所言有理,老夫亦很欣賞崔尚書銳意進取之勢,然國有重器,猶如九鼎,名位之辯,不可不慎!
    昔年周天下鼎立天下,亦為崔尚書此思所擾,天下大同,然四極蠻荒,瘴厲肆虐,神州之地,杳無人煙。
    周天子亦令天下諸侯遠去四極安邦建國,至此才有了華夏九州。
    然人心思變!不過區區數百年,便是群雄逐鹿,天下諸侯莫不窺伺鼎之輕重。
    曆數春秋戰國,何曾一場仁義之戰?
    華夏凋零,腥膻遍地,血流漂杵。
    整個華夏整整征戰了數百年!
    此乃萬古之浩劫!豈能不慎?”
    崔堯躬身行禮,朗聲問道“君之所見乃百年浩劫,而某之所見,卻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試問,若無戰國混戰百年,焉有秦之大一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若無春秋戰國數百年征戰,我華夏可曾會有諸子百家之思想流傳至今?
    試問,我華夏若無這般殘酷的養蠱生涯。
    可能有後來者一漢頂五胡的說法?
    戰爭雖殘酷不堪,但不可否認,正是戰爭鍛造了我華夏百折不撓的敢戰之士!
    故,先賢有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我們不喜歡戰爭,但我們從不畏懼戰爭!
    此其一也。
    在下再問前輩,我華夏數遍史書,是周更強,還是後世皇朝更強?
    比之周天子之時,我大唐是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褚遂良沒有猶豫,脫口而出“自是大唐更強!”
    “然也,由此可證,周天子之作為對於我華夏民族來說,是無比正確的!
    正是周天子銳意進取之策,才使我華夏子民有了開拓之治,至此一代強與一代,遂有大唐如此之疆域!
    或許周失其鹿,引天下共逐!未能定鼎天下,令人扼腕歎息。
    然,後世之人,誰能否認周乃華夏之祖?定人倫,辟天下,明禮儀,周之功績,何人敢或忘忘?
    此人民族之大計!惠及千年,豈是以一時得失所能評論?”
    李承乾插言道“崔愛卿論調有些太過宏大,未免顯得有些虛假。
    長孫愛卿與褚愛卿說的是大唐國祚之事,莫要扯到其他。
    還請就事論事。”
    崔堯頷首,隨即說道“就說國祚,試問,戰國七雄緣何能重歸一統?”
    李承乾道“自是秦皇奮六世之餘烈。”
    崔堯說道“陛下所言極是,然若不是七國份數同源,流著相同的血脈,有著共同之文化,豈能重歸一宇?
    便說西藏道與我大唐,文化、傳承互不統屬,融合起來有多困難,陛下自也清楚的很。
    可若是由我大唐之子民開拓之疆土呢?
    豈不是同宗同源?
    休說手足相殘之事,試問若是有異邦膽敢侵略我大唐之屬地,究竟誰才能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呢?
    在下思之,定是血脈同源,文化統一人才能同心協力,共抗外侮。
    說句難聽話,即便這天下打成一鍋粥,肉也是爛在了我華夏的鍋裏,名分之爭,豈能比得了族群之爭?”
    長孫無忌疑惑道“小友是否在危言聳聽,這天下,何族敢侵擾我大唐?”
    誰知崔堯還未回答,李承乾便說道“此事卻非崔愛卿胡言亂語,朕的師父曾經推演過,西邊那群蠻子屬實不是省油的燈。”
    李承乾說罷,如困牢籠,快步徘徊,似是糾結著什麽。
    曲江池畔,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看著高台上的陛下,不敢出聲打擾。
    不多時,便見李承乾紅著眼睛惡狠狠的盯著崔堯說道“朕知你無二心,但你怎能保證我大唐千秋不朽?”
    崔堯一時有些茫然,這不是劇本裏的內容啊?莫非這廝真情流露?
    於是毫不猶豫的說道“臣管不了千年之事,然臣願發誓,隻要清河崔氏存世一日,便誓死擁護大唐的領土完整!
    若違此誓!天厭之!”
    李承乾揪著崔堯伸出的手掌,惡狠狠的拍了三下。
    “好,朕便信你!如此,誓約已成!朕同意了!”
    此刻,忽地旱地起驚雷,響徹雲霄,崔堯倏然打了個激靈,似乎冥冥中當真似有天人感應。
    喜歡吾乃世家子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吾乃世家子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