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內附一

字數:3236   加入書籤

A+A-


    漠北三汗的駐地,也迎來了一位活佛,卻是青城裏大召寺的丹巴堅讚活佛。
    16 世紀中葉,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蒙古,特別是1578 年,漠南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與西藏格魯派首領三世達賴索南嘉措會晤,舉行隆重入教儀式後,藏傳佛教的格魯派黃教),在蒙古廣泛地傳播開來。
    青城裏的卜失兔,為達賴係的活佛修建了大召寺,為班禪係的活佛修建了小召寺,讓格魯派的兩位活佛,一起駐在青城,為右翼蒙古的王公貴族們祈福。
    丹巴堅讚活佛的到來,也解釋了漠北三王的困惑,讓他們看清了形勢,決定內附大明。
    林丹汗當年年輕氣盛,在蒙古諸部都信奉黃教的時候,他卻要改信紅教,這也是他在蒙古諸部中不得人心的地方,所以要實現他統一蒙古的宏圖大業,隻能靠打。到了現在,兩位黃教的活佛,一點也沒有去察罕浩特開解他的心思。
    黃教的活佛去紅教地方活動,容易引起宗教戰爭。
    卜失兔直接派了使者,前往察罕浩特,對他說:“在兩位活佛的開解下,漠北三汗和漠西三汗,決定內附大明,得到卜失兔汗一樣的待遇,你林丹汗看著辦,選擇內附大明呢,我汗看在鄰居的份上,願意替你斡旋,如果不願意,我汗也不願意管你的閑事……”
    林丹汗引諸部聯軍來攻打青城,又一次與大明撕破了臉,最直接的損失就是,大明已經關閉了薊鎮邊牆外的榷場,截斷了物資交換的通道,在此次戰役中,兩次遭受重大打擊的左翼蒙古,如何度過今年的冬天?
    如今見卜失兔不計前嫌,願意替他斡旋,讓他與大明重修舊好,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下來:“卜失兔汗不計前嫌,願意斡旋我部與大明的關係,本汗深表感謝,請卜失兔汗向大明轉答本汗的意見,本汗願意率左翼蒙古五部族,內附大明。”
    於是,由卜失兔汗出麵,向大明秉國太後和少年天子遞交了請求內附的書信,信曰:
    大明裕安太後、天子陛下禦前:長生天庇佑,佛法普照。今有漠南蒙古土默特部順義王卜失兔主持,並…………共七部之主,會盟於青城大召寺佛光之下。
    此番會盟,非為兵戈,實為蒼生。青城大召寺丹巴堅讚活佛,小召寺內齊托音活佛,奉佛法慈悲真意,親赴各部,開釋迷惘,闡明當今之勢:
    大明如日中天,德澤廣布;草原連年紛爭,徒耗元氣,各部子民久困於離亂饑寒。昔日林丹汗欲以鐵腕一統蒙古,然逆佛意、悖人心,終致察罕浩特孤立,左翼凋零。前番兵犯青城,更失大明邊貿之利,嚴冬將至,部眾何以為繼?
    活佛金言,如醍醐灌頂。七部大汗,首悟其道,深知依附大明,順天應人,乃為部族存續、草原安寧之坦途。願棄前嫌,共襄義舉,願率諸部蒙古部族,棄舊圖新,同歸王化。
    七部汗王,以長生天為證,以黃教佛法為誓,共議盟約,一致懇請:
    伏願大明裕安太後、天子陛下,承天景命,懷柔遠人。允準漠北三部、漠西三部、漠南察哈部,如土默特順義王故事,內附大明!
    我等所求者:
    一、永為藩籬: 願得大明冊封,永為大明北疆屏藩,恪守臣節,世代忠勤,共禦外侮。
    二、重開榷場: 懇請天子恩準,重開薊鎮及沿邊諸榷場,恢複茶馬絹帛貿易,以解部眾饑寒,互通有無,共享太平之利。
    三、佛光普照: 祈請朝廷護持黃教格魯派於蒙古草原之弘法,允準僧侶往來,建寺祈福,以佛法導人向善,永固邊疆民心。
    四、爭端仲裁: 諸部之間,或有舊隙紛爭,伏請大明朝廷居中調停仲裁,以天朝法度為依歸,止息幹戈,共敦和睦。
    順義王卜失兔,受諸汗所托,執筆陳情……望太後、陛下體察下情,念及草原生靈塗炭之苦,佛門導善止殺之德,天朝懷遠撫近之仁,慨然允準所請。
    我等七部汗王,必當約束部眾,謹守疆界,虔心禮佛,輸誠納貢。願為大明守此北門,使烽燧長熄,邊民安枕,戈壁古道駝鈴悠揚,青城佛號永頌升平!
    臨表涕零,不勝惶恐待命之至!
    大明順義王、土默特部汗 卜失兔 頓首再拜
    代漠北喀爾喀三汗、漠西衛拉特三汗、察哈爾部林丹汗 同奏)
    大明開平十一年 秋十月二十三日 於歸化城青城)大召寺
    這是一封相當正式的表文,從表文中的內容來看,藏傳佛教的格魯教派已經參與到蒙古貴族的政治生活當中,當然,此次引導蒙古諸部內附,格魯教派的兩位活佛是出了大力的,為了平穩過渡,張薔也要給他們留一點機會。
    值此,一場由大明在暗中推動的蒙古高原大戰,曆時四個月,終於落下帷幕,順義王的表書遞進孫傳庭的總督府,天子平安看完後,寫上了自己的意見,然後以餘百裏加緊的速度送回京師,被通政司連夜送到了張薔的禦案上。
    三位閣老對蒙古諸部的內附,持不同意見。
    韓爌就認為:蒙古人桀驁不馴,稍有不順則降而複判,林丹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此時諸部在走投無路之下,選擇內附,以求得我大明的糧草支援來度過寒冬,實乃不得已而為之,切不可輕信,還要多多考察考察。
    孫承宗覺得:格魯派在蒙古宗教中一家獨大,不利於朝廷統治,應該如大明內地一樣,應該允許其他宗教的存在。
    袁可立說:蒙古草原不適合耕種,產不了糧食,對大明來說,就是塊雞肋,況且,維護草原上的和平,需要數量眾多的軍隊,千萬不能讓蒙古成為天啟年間的遼東,最終拖垮大明朝廷……
    顧部小組成員裏,竟七八成的人認同袁可立的意見,認為那塊地方產不了糧食,要來無用,另外兩成認為,蒙古人不會種地,慣會搶劫殺戮,怕引狼入室……
    張薔理解官員們的時代局限性,漢人種了幾千年的地,所以凡是不能種地的地方,漢人都是看不上的。
    這一日的小朝會上,張薔用事實給大明的高官們上了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