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字數:12224 加入書籤
待一切平複,她未待王良回應,便說道:"此事絕非巧合,眾人皆有牽連,你我亦不過是棋子一枚。
若欲破解此局,你我需齊心協力。”
"首要之務,尋得天命之人,彼姓張。”
……
話至此,紅鯉神色驚愕。
在他眼中,王良已是深不可測的存在,然而麵對那年輕人,王良卻宛如晚輩。
即便如此,年輕人僅言他們皆為棋子,卻要解謎尋找姓張之人?
何人能籌謀這般深遠?
而那姓張者,又將是何等人物?
630一位女子
那年輕人究竟是誰?
張淩心頭疑惑漸生。
更令他關注的是,對方明確提到尋覓姓張之人,顯然此人至關重要。
難道是自己?
抑或張起靈?
若為後者,兩個本無交集的世界,何以因一人相連?
或者,這兩個世界本就注定交匯,隻是世人未曾察覺?
張淩額頭滲出冷汗。
此情此景,比他在魔國的經曆及聆聽胡巴等人的夢境更為可怕。
他愈發覺得,自己的穿越與過往種種,或許不過是一盤大棋中的一環!
那年輕人究竟是誰?
他又意欲何為?
王良為何重歸輪回宗,其陰魂緣何出現在藏區?
紅鯉魚察覺到張淩的疑惑,顫聲答道:“我曾問過高人為何現身此地,他說,商丘城中再度出現了陰魂作祟,而它們來自藏區,那個地方當年叫輪回宗。”
張淩內心震動。
他懷疑那雙神秘的眼睛與魔國傳說有所關聯,或許就是同一隻眼。
若此推測成立,是否意味著雮塵珠便是那隻詭異的天眼?!
若假設無誤,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現在,我能隨你離去了嗎?那人說,一旦有人開啟封印,我便可脫身。”
紅鯉魚說道。
張淩點頭:“你對城中情況應該很熟悉吧?”
“是的,我對這兒還算了解。”
“可那已是很久前的事了吧?”
……
紅鯉魚有些窘迫,確實,這麽多年過去了,人事變遷,城中景況恐怕已非昔日模樣。
“罷了,你可以跟我走,但不可現身於他們麵前。
我可以接納你,但他們未必能接受。”
畢竟,他見識過魔國的奇幻,深知妖獸幻化為人並非易事。
而胡巴他們雖接觸了不少奇事,卻仍難以想象妖獸會開口說話。
況且還有初涉異界的明叔,稍有不慎,便會令他們陷入驚恐。
“這點你盡可放心,我能幻化成吊墜大小,你隻需攜帶即可。”
張淩心想如此也好,遂應允下來。
紅鯉魚十分雀躍,顯然擺脫束縛對其而言迫在眉睫。
安排好魚群後,它立即化形,落入張淩掌心。
張淩將其握在手中,輕笑搖頭,暗自思忖這事實在匪夷所思,怎會多出一位熟知惡羅海城的助力?
然而,因已有王莽殘留的魂魄,張淩並不介意。
捕獲幾尾魚,按紅鯉魚的說法,這屬於純天然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行路間,張淩忽憶及紅鯉魚提及王良之事發生在光武帝時期,即王莽覆滅不久之後,遂思忖自身所攜王莽殘魂是否知曉此事。
“老大,您身上竟藏著這般強大的東西!”
紅鯉魚察覺到王莽氣息,驚呼出聲。
“天哪!我是不是眼花了?竟然是帶有帝王之魂的強者!”
紅鯉魚先是一陣畏懼,隨後轉為狂喜。
“老大,讓我沾點龍氣吧,這對我的修行至關重要!”
紅鯉魚高喊道。
張淩未暇多言,直接向王莽求證。
王莽稍作沉吟,答道:“我已逝多年,未曾聽聞這些舊事。
不過在我臨終前,輪回宗與惡羅海城似已存世,因我記得那時被帶來此地時,此處已有完整的祭祀場所。”
“你是被帶過來的?”
張淩大吃一驚,先前殘魂記憶模糊,如今突聞此言。
王莽搖頭晃腦,像是腦海中有物撞擊,片刻後方平靜下來,“我想起來了,確實如此,還牽涉到一名女子!”
舉國搜尋張起靈
彼時王莽創立新朝,堪稱千古留名的偉人,風光至極,然不知何故,天下卻動蕩不安,怪事頻發。
戰亂平息後,屍橫遍野,遊蕩的孤魂無處棲身,加之其新政與曆代體製差異甚巨,一時竟似撼動世間根基。
從後人的視角看,王莽許多舉措與近現代政策相似,較以往更關注民生福祉,但災禍依舊層出不窮。
於是,有修真者主動請纓,稱天下根基不穩,妖邪擾亂朝政。
當時冤魂遍布,不少妖邪放棄修煉,轉而吞噬亡魂,致使陰陽失衡。
妖邪為鞏固其影響力,竟化作人形幹預王莽朝政。
雖知隱患由己而起,王莽卻不敢輕忽,若局勢失控,他苦心建立的新朝恐難長久。
於是,他行了一樁隱秘大事——泰山封禪。
此舉意在祭天,彰顯功業,穩固皇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秦始皇、漢武帝皆曾以此昭告天地,但相較二帝的赫赫武功,王莽雖開創新朝,功績卻遜色許多。
為了避免過於張揚引發非議,他借祭祀之名低調行事。
然而此事仍遭文人譏諷,認為其舉措荒誕。
實際上,王莽也是無奈之舉。
戰亂留下的創傷未愈,即便推行利民政策,亦難以即刻見效。
當年奪位時,他曾打壓諸多玄學勢力以防掣肘,如今天下動蕩,他不得不借助封禪重振天命與玄門威望,祈求安定。
盡管看似迷信,卻成為現實。
王莽焚燒奏章,虔誠禱告天庭,表明治國為民的決心。
封禪之後,新朝局勢果然有所改善。
一次夢中,似有神秘聲音告知,拯救新朝與百姓之人藏於西方雪山。
王莽遂令西行探查,沿途修建廟宇,供奉雪山之神。
至第81座廟宇落成之時,西方天邊忽現白光如電,繼而天降“水龍”
瀑布,直入黃河。
王莽欣喜若狂,深信自己的虔誠終於感動了上蒼!
就在那一天,新朝的廟堂迎來了一位神秘人物。
一位白衣女子,外表溫婉秀麗,卻騎著一頭麒淩緩緩步入大殿。
當時眾臣正高呼萬歲,歌頌王莽功德,突然見到有人闖入朝堂,無不震驚。
然而無人敢開口詢問,畢竟女子的儀態確實令人畏懼。
王莽聯想到當日的異象,認定此女便是拯救蒼生的奇人,隨即當眾任命她清理奸邪。
女子似已應允,隨後輕抖胯下麒淩,那神獸向前邁步,一口咬死一名大臣,又以角頂死另一名官員,動作迅捷至極,眾人尚未反應過來。
待眾人驚恐之時,被殺的兩人現出真身,竟是妖邪幻化而成。
群臣嘩然,王莽先是一愣,繼而狂喜。
退朝後,他單獨召見女子,懇請其留下輔佐自己,授予國師之位。
王莽先論天下大義,再訴民生疾苦,女子最終點頭同意。
但她提出兩點要求:一、新朝玄門須以她為首,即便王莽也不能幹涉;二、命王莽調動全國之力尋找一人——名為張起靈。
……
632 西漢末年的故事
又是張起靈!
此刻,張淩已確信,因自己的到來,張起靈已與這個世界融為一體。
或者說,他與張起靈之間的關係早已超越了扮演的界限。
也許他的穿越本就是肩負使命而來!
……
即便身懷玄功,女子如此直接與掌權者對話也實屬罕見。
好在王莽並未在意,他迫切需要安定天下,因此認為滿足女子的要求並非難事。
……
在王莽心中,女子被視為救世者,他對此深信不疑。
當時玄門勢力衰退,無人能及她的能力,由她帶領再合適不過。
至於尋找那名為張起靈之人,不過是舉手之勞。
於是,王莽迅速頒布詔書,宣布劉魯元為國師,尊號魯元仙子。
劉魯元正是此女之名。
為了彰顯劉魯元的地位,王莽不僅大赦天下,還下令全國齋戒三日。
隨後,王莽賜予劉魯元象征玄門權威的麒淩令。
麒淩與龍齊名,百獸之祖,可見王莽對劉魯元的看重。
憑借麒淩令,劉魯元召集眾人召開麒淩大會,號召力顯著。
玄門雖起初受打壓,但仍存根基,劉魯元的出現讓眾人有了新的方向。
此時玄門群龍無首,她的到來無疑鼓舞了許多人心。
起初有人因她是女性而不滿,但她雷厲風行,以鐵腕手段鎮壓了兩個不服從的宗派,最終統一玄門。
之後,她並未沉溺權力,而是履行承諾,開始清理邪惡勢力,將那些作惡的妖邪幾乎剿滅殆盡。
同時,她命人在原有八十一座廟宇中重塑麒淩神像。
原先廟宇中的神像多為地方神隻,風格各異,統一為麒淩神像後,周邊的邪惡勢力更加膽寒,人間逐漸安寧。
這些邪惡之物怪異無比,不似修行有成的妖怪,也非普通的鬼魂,更像是某種未知生物,也許本就如此。
劉魯元帶領玄門正道,對這些邪惡勢力以及作亂的宗派展開了血腥的清剿,徹底清除禍患。
盡管遭遇聯合力量的抵抗,但玄門士氣高昂,越戰越勇,最終邪派幾乎無力反擊。
世間終得清平,奸邪之輩匿跡潛形,不敢再為禍人間。
玄門雖損了些許實力,卻因此空前團結。
尤其受過打壓的宗派,深知其中艱難。
百姓曆經戰亂與邪惡侵擾,此時也堅定支持劉魯元與王莽。
那段日子,是新朝最團結的時刻。
劉魯元威名鼎盛,幾可與王莽齊名。
尤為人稱道的是他對奸邪的處置方式。
盡管大軍橫掃,但死於戰場的奸邪不多,反而是大量被活捉。
劉魯元將其押至麒淩神廟處決,血祭之後,神像愈發顯聖靈驗,天下由此迎來太平。
百姓無複憂慮,朝廷政策寬厚。
玄門不僅有建功機會,還得到劉魯元扶持,許多人習得更高深的玄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人人安居樂業,唯獨王莽憂心忡忡。
王莽乃一代梟雄,見識遠超常人。
當眾人陶醉於太平之時,他已察覺隱憂:這一切皆因劉魯元,若他離去或反目,誰又能應對?他自認才智卓絕,然相較劉魯元,終究遜色。
對劉魯元,王莽無力壓製,唯有拉攏。
關鍵在於張起靈。
劉魯元初至時便直言訴求:一求玄門權勢,二覓張起靈。
王莽認定此人為劉魯元至關重要,否則何需以俗世手段追尋?
王莽推測,張起靈或許並非武藝非凡,甚至可能隻是凡人。
於是,他另生盤算。
良才非用即除,此乃恒理。
作為王者,王莽深知劉魯元這類人物對江山安危至關重要。
即便內心敬畏,王莽仍不得不有所籌謀。
觀二人姓氏相近卻非血親,加之親近模樣,他猜測此人極可能為劉魯元心儀之人。
王莽不願劉魯元迅速尋得張起靈,遂令屬下僅作表麵功夫,定期引入幾名同名者應付差事。
然而,長久拖延並非良策。
劉魯元看似單純,實則城府深藏,王莽明白,她的實力早已使她不屑於玩弄權術。
若任由其等待耗盡耐性,一旦失控,必被他勢力趁機利用,對新朝造成威脅。
更糟的是,若劉魯元親自出動搜尋,恐將暴露王莽意圖。
於是,王莽借機召見劉魯元,試探張起靈身份。
詢問間,他自覺語氣酸澀刺耳:"張起靈,掌天下,淩人間。
你為君主,他卻居你之上。”
此言大逆不道!彼時,皇權至高無上,劉魯元竟稱有他人高於天子,殊為罕見。
王莽雖震驚,卻未失態,反而鎮靜發問:"如此說來,此人必非凡品。
朕為何從未聽聞?這般人物,理應舉世皆知。
國師能否描述其特征?僅憑姓名難覓真身。”
劉魯元搖頭:"具體特征我亦不知,但他絕不平庸。
或許隱於山野,或許更名換姓。
與其執著於‘張起靈’之名,不如尋訪世間俊彥奇才。”
王莽沉默片刻,緩緩問道:“若尋得張起靈,國師有何打算?此人掌控天下之勢,屆時我會退位,由他與國師共治。”
劉魯元並未察覺王莽言語間的憂慮與隱憂,隻平靜回應:“若他願歸順於我,便賜他天下;若不能為我所用,必殺無赦。”
王莽雖為一代梟雄,殺人無數,卻仍被劉魯元這輕描淡寫的語氣觸動。
耗費巨大心力追尋之人,究竟該屈從於己,還是……
他二人之間,似乎並無多少情誼。
但劉魯元此舉背後的目的又是什麽?
更令王莽震驚的是,他得知張起靈在劉魯元心中的地位,竟遠超他本人,甚至重過整個天下!
因隻要臣服劉魯元,便可擁有天下。
此消息令王莽心中漸生計較。
他以不義之手段奪得江山,深知其得來不易,如今竟有一人,僅憑言辭便能顛覆一切?
王莽深感不甘,遂決意與劉魯元一戰。
雖明知正麵交鋒非劉魯元之敵,但他善於權謀,欲搏一回。
當一個人扞衛自身利益時,往往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王莽正是如此。
彼時君王多信天兆,尤其敬畏逆天之舉。
劉魯元竟敢違背天意?
換了旁人,未必敢與之爭鋒,但王莽不然。
他膽識超群,敢於挑戰天命。
雖雲受命於天,但在王莽看來,人定勝天!
一麵承諾傾盡全力尋找張起靈,一麵暗中壯大勢力,分化劉魯元的玄門支持者。
“國師盡管寬心,我必竭全國之力助你尋得張起靈!”
然而劉魯元置若罔聞,隻留下一句冷語,反而堅定了王莽的決心。
“若依舊尋不到,我便親自去找,也不會再給你過多時間。”
對王莽而言,這令他陷入兩難。
劉魯元美得超凡脫俗,仿若仙子,令人心生敬畏。
他曾幻想將她納入後宮,以為這樣便可穩固江山,免去憂慮。
然而,此刻她卻讓他覺得如背著他私會他人,這種感覺讓他難以承受。
好大的膽子!
向來驕傲且自尊極高,但在劉魯元麵前,這些特質顯得微不足道。
她仿佛根本未將其放在眼裏,這讓 感到愈發被輕視。
輕視對他而言是莫大的羞辱,他因此下定決心,決定真正去尋找張起靈,並如劉魯元所言,將搜尋範圍擴展至年輕奇人,尤其是那些儀表非凡者。
他認為能讓劉魯元如此牽掛的,必是一位風姿卓越的少年。
找到後,他會命人悄悄拘押。
劉魯元似乎察覺到了王莽的意圖。
她並非愚鈍之人,年紀輕輕便在玄學有所成就,絕非泛泛之輩。
她選擇沉默,因為她已居於玄學巔峰,即便麵對帝王,亦無需多言。
然而,當她感到急迫時,便察覺到王莽的行動。
她明白他為何這般,也表示理解,遂動用自己的力量尋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是新朝的主宰,掌控整個新朝的玄門勢力。
不僅是她的實力令人信服,更因她為各派帶來前所未有的法術技法。
眾人都對她的指令奉命唯謹。
這一股力量,絲毫不遜於王莽手中的勢力。
民間流傳著廣為敬仰的名字,雖無官府文書,卻深植民心。
與此同時,廟堂之上也悄然展開一場秘密搜尋。
兩股力量交匯於同一點——尋找一個人,一個如同清風般難以捉摸的存在。
他被稱為張起靈,這個名字人人知曉,身影卻無人可見。
即使舉國上下齊心協力,仍如石沉大海,全無音訊。
張起靈並非稀有之名,奇人異士亦層出不窮,但這些人皆非目標所在。
“大人,是否此人根本不存在?”
一名貼身屬下試探詢問。
劉魯元態度堅定,“他一定藏匿於某處,隻待我們發現。”
她堅信,無論多隱秘的角落,都掩不住他的存在。
“若他不現身,我便無法飛升。”
此言一出,震動四方。
其一,張起靈竟對國師如此關鍵;其二,國師公然提及飛升,驚世駭俗!
自古以來,多少顯赫權臣夢寐以求長生?連秦始皇這般蓋世英雄,終未能實現。
“國師真掌握飛升之法?”
王莽戰栗問道。
“若能找到他,我或可傳授於你們。”
此話一出,眾人愈發竭盡全力。
喜歡盜墓:萬界扮演,從發丘中郎開始請大家收藏:()盜墓:萬界扮演,從發丘中郎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