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洋流交匯與生物信標
字數:4012 加入書籤
環礁湖的晨霧尚未散盡時,船隊已悄然駛出狹窄的入口。寶兒站在船首,指尖劃過微涼的船舷,那裏還留著珊瑚礁擦過的淺痕,像極了昨日在湖底見過的海星腕足紋路。船尾的浪花拖著淡綠色的尾跡,那是環礁湖特有的浮遊生物被卷入外海的痕跡,在靛藍色的海水中格外醒目,如同一條無形的航線指引。
“夫人,水溫計又有新動靜!” 哈桑舉著銅製儀器快步走來,器壁上的刻度顯示水溫較環礁湖驟降五度,銅管外壁凝著細密的水珠,“這變化比鹽沼地那會兒還快,莫不是又有洋流在搗亂?” 他說得沒錯,船舷邊的海水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分層,上層是溫暖的淺綠色,下層是冰冷的靛藍色,兩者界限分明,仿佛被無形的刀切開,在船尾交匯成奇特的漩渦。
老舵手趴在船邊,用手掌交替試探兩層海水的溫度,粗糙的掌心在溫差中微微顫抖:“是冷暖洋流交匯!” 他的聲音帶著幾分激動,指節因用力而發白,“這種地方底下的養分多,魚群會紮堆,當年我跟著老爹捕魚,就靠找這種水色分界吃飯!” 他的話很快得到印證,了望手在桅杆上大喊,聲音裏帶著驚喜:“東南方向有魚群!黑壓壓一片!”
眾人望去,隻見遠處的海麵泛起銀白色的漣漪,無數條魚躍出水麵,陽光照在魚鱗上,反射出的光芒如同碎銀撒落。這些魚體型細長,背部呈深藍色,腹部銀白,正是泉州市場上常見的鯖魚,隻是數量遠超尋常漁汛,密集得幾乎遮住了海水的顏色。它們遊動的方向卻十分奇特,並非隨波逐流,而是逆著洋流前進,形成一道流動的銀色屏障。
“跟著魚群走準沒錯。” 經驗豐富的漁民出身的船員篤定地說,他正將漁網撒向水中,網繩在陽光下劃出優美的弧線,“這種魚專找洋流交匯的地方產卵,它們的魚卵得在冷暖水交界的地方才能孵化,跟著它們能避開淺灘。” 他說得沒錯,當船隊順著魚群的軌跡航行時,測深繩顯示的水深始終穩定在三丈左右,再未出現淺灘的驚險。
正午的陽光直射海麵,將兩層海水的分界照得愈發清晰。上層海水被曬得溫暖,浮遊生物在其中大量繁殖,形成一片綠色的 “水華”,吸引著成群的小魚前來覓食;下層的冷水則翻湧著從深海帶來的礦物質,在交界處形成細密的氣泡,如同沸騰的水。兩種洋流相互撞擊,在海麵掀起尺許高的浪花,船身隨之輕微顛簸,卻比環礁湖入口的風浪溫和許多。
突然,漁網被什麽東西猛地拽了一下,力道之大險些將拉網的船員拖入水中。哈桑讓人合力收網,網口露出時,眾人倒吸一口涼氣 —— 網中纏著一條近丈長的金槍魚,魚身粗壯如桶,體表的鱗片在陽光下泛著金屬般的光澤,巨大的尾鰭仍在劇烈擺動,濺起無數水花。更令人驚訝的是,魚鰓裏竟夾著一片紅褐色的海藻,這種海藻隻生長在深海的礁石上,顯然這條魚是從深海遊到洋流交匯處覓食的。
“這魚能長這麽大,說明此處海域食物充足。” 寶兒指著金槍魚的胃袋,漁民出身的船員正用刀將其剖開,裏麵塞滿了未消化的小魚和磷蝦,“洋流交匯會把海底的養分帶上來,就像給大海施肥,自然能養活這麽多魚。” 她讓人將金槍魚的鱗片刮下幾片,夾在航海圖的夾層中 —— 這些鱗片上的年輪能大致判斷魚的年齡,間接反映這片海域的生態狀況。
午後的海麵上出現了奇特的景象:無數海鳥聚集在洋流交匯處,它們時而俯衝入海,時而在水麵盤旋,翅膀拍打空氣的聲響如同狂風過境。這些鳥體型中等,嘴部尖銳,正是專門捕食魚類的鰹鳥,它們的出現進一步印證了此處漁汛的豐富。更奇特的是,鳥群聚集的區域呈帶狀分布,恰好與冷暖海水的交界重合,仿佛有隻無形的手在指揮它們的行動。
“是鳥群在給我們指路呢。” 老舵手笑著說,他調整舵輪,讓船身始終沿著鳥群密集的邊緣航行,“它們知道哪裏魚最多,也知道哪裏有暗礁 —— 你看那些突然拔高的鳥,底下準有礁石。” 眾人望去,果然有幾隻鰹鳥在某處海域突然急促升空,寶兒讓人用測深繩試探,繩上的刻度顯示那裏水深驟減至丈許,水下隱約可見黑色的礁石輪廓。
洋流交匯處的暗流格外複雜。船尾的陶罐測向儀突然劇烈旋轉,原本穩定指向的陶罐此刻像個醉漢般東倒西歪。哈桑將陶罐浸入水中,發現罐口的水流方向竟與表層洋流完全相反 —— 這是典型的 “潛流” 現象,表層海水向東南流動,深層卻有一股暗流往西北湧動,兩股力量相互拉扯,使得船隻的實際航向比羅盤指示的偏了整整兩度。
“得用雙坐標定位。” 寶兒讓人同時觀察太陽的方位和北極星的高度,用牽星板測量後,在航海圖上畫出兩條交叉的直線,交點正是船隊的實際位置,“潛流會帶著船悄悄偏離航線,單用羅盤根本發現不了,得結合天象才行。” 她的方法很快見效,船員們根據星象和太陽方位不斷調整航向,船身逐漸回到正確的航道。
傍晚時分,海麵上突然出現大片漂浮的馬尾藻,比之前遇到的更加粗壯,莖稈上附著著密密麻麻的藤壺和小螃蟹。這些海藻並非雜亂無章地分布,而是順著洋流的方向排列,形成一條條綠色的 “飄帶”,在夕陽的映照下泛著金色的光芒。“這是洋流的‘標記’。” 寶兒指著海藻排列的角度,“它們與水流的夾角始終保持三十度,說明洋流的速度穩定在每時辰十裏左右。”
船隊沿著海藻 “飄帶” 航行時,意外發現了一處天然的 “避風港”—— 兩座相鄰的小島形成一道狹窄的海峽,海峽內的水麵平靜如鏡,與外麵洋流交匯處的波濤洶湧截然不同。島上生長著茂密的紅樹林,氣根垂入水中,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將大部分風浪阻擋在外。更令人驚喜的是,海峽深處有一處淡水泉眼,泉水從岩石縫隙中滲出,在海邊形成一個小小的淡水湖。
船員們紛紛登島補充淡水,用陶罐裝滿清澈的泉水,罐口用桐油布密封,防止海水滲入。在泉眼附近,他們發現了許多人類活動的痕跡:幾處倒塌的草屋殘骸,散落的陶片上還留著煙熏的痕跡,顯然曾有漁民在此居住。寶兒撿起一塊陶片,上麵的繩紋與泉州窯的風格相似,卻又帶著幾分異域特色,推測是過往商船在此停留時留下的。
夜幕降臨時,海峽內的水麵泛起幽藍的光,那是被船槳攪動的浮遊生物發出的熒光。這些生物對水流變化極為敏感,當潛流從海峽底部經過時,它們便會聚集在水流上方,形成一道發光的 “潛流軌跡”。寶兒讓人將收集到的熒光生物裝入透明的陶罐,懸掛在船尾,罐中的藍光隨著潛流的強弱明暗變化,成為天然的 “潛流探測器”。
深夜的海峽突然傳來 “咚” 的悶響,船身輕微震動。船員們警惕地查看,發現是一頭巨大的鯨魚在附近換氣,噴出的水柱高達數丈,在月光下如同銀色的噴泉。這頭鯨魚似乎並不怕人,在船周圍遊弋了片刻,巨大的尾鰭拍打水麵,掀起的浪花濺濕了甲板,卻也將附近的潛流攪動得更加明顯,發光的浮遊生物隨之擴散,讓潛流的軌跡看得更加清晰。
“是座頭鯨!” 曾在遠洋見過的老船員激動地說,“這種鯨魚能發出低頻的聲音,能在幾十裏外探測到暗礁和淺灘,它們的出現說明附近沒有危險的淺灘。” 果然,當鯨魚離開後,測深繩顯示的水深始終穩定在四丈左右,再未出現異常。
黎明時分,潛流突然減弱,發光的浮遊生物 “軌跡” 漸漸消散。寶兒知道,這意味著船隊即將駛出洋流交匯區,進入相對穩定的海域。她讓人將此次航行的發現一一記錄在航海圖上:洋流交匯的位置、潛流的方向和強度、海藻 “飄帶” 的指示作用、鯨魚和鳥群的行為與海域安全的關係,以及那處天然避風港的位置。
船隊離開海峽時,朝陽正從海平麵升起,將海麵染成金色。回望洋流交匯的區域,此刻已變成一片忙碌的 “漁市”—— 無數漁船從四麵八方趕來,漁民們的笑聲和號子聲在海麵上回蕩,他們顯然也發現了這片富饒的漁場。寶兒望著這熱鬧的景象,心中感慨萬千:海洋的奧秘無窮無盡,每一處洋流、每一種生物,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隻有用心傾聽,才能讀懂其中的玄機。
船帆再次鼓滿風,帶著新的發現和滿滿的收獲,朝著下一片未知的海域駛去。甲板上,裝滿淡水的陶罐整齊排列,散發著桐油的清香;新繪製的航海圖上,紅色的標記密密麻麻,記錄著洋流、淺灘、避風港的位置;船員們的臉上洋溢著疲憊卻興奮的笑容,他們知道,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成長,每一次發現都讓他們離海洋的真相更近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