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試種作物的成熟與收獲
字數:2893 加入書籤
晨霜在耐鹽禾的穗尖凝結成細小的冰晶,比秋雨時的露水更冷冽,陽光照在上麵,折射出的光芒如同散落的碎鑽,與穗子的紅褐色形成鮮明對比。寶兒站在洛陽江灘塗的田埂上,手中的《異域糧譜》被風掀起,恰好停在記錄耐鹽禾 “抽穗期” 的那一頁,紙上標注的 “預計成熟期” 已被紅筆圈出,旁邊添了新的批注:“台風後早熟五日,因秋雨促生長”,字跡比之前的記錄更沉穩,仿佛也沾染了收獲的喜悅。
“夫人,耐鹽禾的穗子垂到泥裏了!” 哈桑舉著鐮刀跑來,刀刃上還沾著新鮮的秸稈汁液,“陳老漢說這是‘笑彎了腰’,穗粒飽滿得快把殼撐破了,您看這沉甸甸的,一穗抵得上本地糯稻兩穗的分量!” 他說得沒錯,隨手摘下一穗耐鹽禾,用手掌輕輕揉搓,穀粒脫殼而出,呈淡紅色,比在河口濕地時的顆粒更大,質地也更堅硬,放在口中咀嚼,除了淡淡的鹹味,還多了一絲稻米的清香,顯然是吸收了泉州土壤中的養分。
農人們開始收割耐鹽禾,他們使用的鐮刀比收割本地稻子的更鋒利,刀刃呈弧形,這是根據耐鹽禾秸稈較堅韌的特性特意打磨的。收割的景象熱鬧而有序:年輕力壯的男子負責割穗,女子們則蹲在田埂上脫粒,孩子們撿拾掉落的穀粒,他們的笑聲與鐮刀割草的 “沙沙” 聲、脫粒的 “砰砰” 聲交織在一起,形成獨特的 “豐收交響曲”。陳老漢站在田埂高處,指揮著大家將脫好的穀粒裝進麻袋,麻袋上印著的 “豐” 字被穀粒撐得鼓鼓的,與去年空癟的糧袋形成鮮明對比。
王晏之帶著幕僚來到灘塗,親自稱重新收獲的耐鹽禾:“一畝產三石七鬥!” 他的聲音裏帶著驚喜,比預估的三石五鬥還多了兩鬥,“按此計算,五千畝灘塗就能收獲一萬八千五百石糧食,足夠泉州城所有災民吃上半年了!” 他讓人將耐鹽禾的穀粒與本地糯稻的穀粒放在一起對比,耐鹽禾的穀粒雖小,卻更飽滿,重量也更沉,幕僚在記錄冊上寫道:“耐鹽禾,質優、耐逆性強,宜推廣於沿海灘塗。”
城北沼澤地的野慈姑也到了收獲的時節,與耐鹽禾的熱鬧收割不同,這裏的收獲更像是一場 “尋寶”。農人們拿著特製的鐵耙,在濕潤的泥地裏輕輕挖掘,鐵耙的齒間距比挖蓮藕的更寬,這是為了避免損傷野慈姑的球莖。陳老漢第一個挖到完整的球莖,他用清水衝洗幹淨,球莖呈橢圓形,比在泥炭沼澤時的更大,表麵光滑,帶著淡淡的紫色痕跡,那是台風後快速生長留下的印記。
“這球莖燉肉最香!” 陳老漢笑著說,他用刀將球莖切開,裏麵的肉質呈白色,質地細膩,比本地的慈姑更粉嫩,“去年饑荒時,要是有這東西,不知能救活多少人。” 他讓人將野慈姑的球莖稱重,最大的一顆竟有半斤重,比預估的重量多了近三成,這讓王晏之更加堅定了推廣的決心:“城北沼澤地可擴種萬畝,按此產量,能再養活兩成災民,野慈姑耐澇,適合在多水的地區推廣。”
丘陵地的早熟麥早已收割完畢,農人們正在篩選麥粒,他們用的篩子比篩選本地小麥的更細密,這是因為早熟麥的麥粒較小。篩出的麥粒呈金黃色,比在海峽時的更飽滿,用牙咬開,裏麵的果仁呈乳白色,富含澱粉,散發著淡淡的麥香。陳老漢讓人將麥粒磨成麵粉,與本地小麥粉混合做成餅,餅的口感既保留了早熟麥的韌性,又有本地小麥的鬆軟,農人們紛紛稱讚:“這麵粉做餅子頂餓,還好吃,比單純的本地麥粉強多了!”
寶兒在倉庫裏整理收獲的種子,將耐鹽禾、野慈姑、早熟麥的種子分別裝在不同的陶罐裏,每個陶罐上都貼著詳細的標簽,注明了收獲時間、產量、特性等信息。她讓人將這些種子與從異域帶來的原始種子進行對比,發現經過泉州氣候的滋養和農人們的精心培育,新收獲的種子在顆粒大小、飽滿度、抗逆性等方麵都有了明顯的提升,這讓她在《異域糧譜》的最後一頁寫下:“作物隨境而變,因地製宜,方得其實”,字跡旁畫著一株茁壯成長的耐鹽禾,根係深深紮根在泉州的土地上。
秋日的陽光漸漸變得溫和,氣溫也一天天降低,這對晾曬新收獲的糧食十分有利。耐鹽禾的穀粒攤在竹篾上,在陽光下晾曬,水分漸漸蒸發,穀粒變得更加堅硬,重量也減輕了近一成;野慈姑的球莖則埋在幹燥的沙土裏,這是泉州農人們常用的儲存方法,既能保持球莖的新鮮,又能防止腐爛;早熟麥的麥粒裝在麻袋裏,堆放在通風的倉庫裏,散發著新麥的清香,與倉庫裏原本儲存的糧食氣息混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 “豐收味道”。
王晏之在泉州府衙召開推廣會議,邀請了周邊州縣的農官和老農參加。會上,寶兒詳細介紹了耐鹽禾、野慈姑、早熟麥的特性和種植方法,展示了收獲的糧食樣本,當大家看到耐鹽禾在灘塗的高產量、野慈姑在沼澤地的頑強生長、早熟麥的快速成熟時,都紛紛表示要引進種植。來自莆田的農官握著耐鹽禾的種子,激動地說:“我們那兒的灘塗比泉州的還多,要是種上這耐鹽禾,百姓就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
會後,寶兒讓人將篩選出的優質種子分裝成小袋,每袋都附帶著詳細的種植說明書,說明書上的內容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成的,結合了泉州本地的農事經驗,比如 “耐鹽禾種植:宜選灘塗,用紅樹林枯枝或魚內髒施肥,台風前紮竹樁防風” 等。這些種子將通過驛站送往各地,就像撒向大地的希望,等待著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夜幕降臨時,倉庫裏燈火通明,農人們正在清點收獲的糧食,麻袋堆成了小山,空氣中彌漫著穀物的清香。哈桑帶著年輕的船員們將剩餘的種子仔細儲存好,用草木灰和樟腦混合防潮防蟲,這種方法是結合了遠洋時的儲存經驗和泉州本地的防蟲技巧。陳老漢則在燈下研究明年的種植計劃,他打算將耐鹽禾與本地水稻輪作,野慈姑與蓮藕套種,早熟麥則種在丘陵的梯田裏,形成多樣化的種植模式。
黎明時分,第一縷陽光照進倉庫,照亮了堆積如山的糧食,也照亮了人們充滿希望的臉龐。寶兒站在窗前,望著遠處的泉州城郭,心中充滿了感慨。從遠洋探索帶回種子,到在泉州試種成功,再到即將推廣到各地,這段旅程充滿了艱辛,卻也收獲了滿滿的成果。她知道,這些新糧種將會像一顆顆種子,在中原的大地上生根發芽,為百姓帶來豐收的喜悅,而這段跨越山海的故事,也將會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延續,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