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晴雨交替與種子調適
字數:2361 加入書籤
晨露在耐鹽禾的穀粒上凝成珠串,陽光穿透雲層的瞬間,珠串折射出七彩的光,如同散落的寶石,順著麻袋的紋路滾落,在儲種架的斜槽裏匯成細小的溪流。寶兒用指尖撚起一粒早熟麥,麥粒的金黃色比昨日鮮亮許多,種皮上的細毛沾著的露水被陽光曬幹,變得有些發硬,恰似《異域糧譜》“晴雨篇” 中描述的 “幹濕度臨界點” 狀態,紙頁邊緣新畫的儲種架示意圖上,斜槽的角度比之前又微調了半度,顯然是根據晨間的觀察做了精確修正。
“夫人,陽光把野慈姑的沙堆曬得發燙!” 哈桑舉著蘆葦濕度計跑來,杆底的顏色已從綠色變成淡黃色,“陳老漢說這種晴雨交替的天最‘磨人’,像娃娃的臉說變就變,您看這沙堆表層,曬得都能烙餅了,底下的沙卻還潮著,球莖夾在中間,芽眼都快被憋壞了!” 他說得沒錯,沙堆表麵的河沙在陽光下泛著白光,用手摸能感到明顯的灼燙,而挖開三寸深後,沙粒卻依舊濕潤,能攥成團,球莖的芽眼周圍出現了淡淡的紅暈,像是被悶出的痱子。
陳老漢跪在沙堆旁,用木耙將沙堆耙成波浪狀,波峰接受陽光照射,波穀則保持陰涼:“這野慈姑是‘嬌性子’,既怕曬又怕捂,得用‘波浪儲沙法’,讓一半球莖曬太陽,一半躲陰涼,就像給它們搭了個涼棚。” 他的話很快得到印證,半個時辰後,沙堆的幹濕分層變得明顯,波峰的沙粒已能自由流動,波穀的沙粒則保持著合適的濕度,球莖的紅暈漸漸消退,芽眼恢複了之前的潔白,用指甲輕觸,能感到微微的凸起,顯示生命活動在正常進行。
王晏之的幕僚帶著新製的 “調溫扇” 來到倉庫,竹扇的扇麵比普通的大了一倍,邊緣縫著薄麻布:“按大人的意思,這扇子要在晴天正午扇動,既能降溫又能通風,比單純開門窗強。” 工匠們安裝扇架時,哈桑發現扇麵的擺動幅度與倉庫的寬度恰好匹配:“這扇風能掃到倉庫的每個角落!” 他用腳步丈量,扇風的範圍剛好覆蓋所有儲種區域,耐鹽禾的麻袋在風中輕輕顫動,穀粒間的熱氣被有效驅散,用手插進袋中,能感到明顯的涼意。
正午的陽光突然被烏雲遮擋,豆大的雨點毫無征兆地砸下來,倉庫的窗玻璃被打得 “劈啪” 作響。早熟麥的竹篾晾曬架上,麥粒剛被曬幹又立刻被打濕,農人們趕緊將麥粒收攏到儲種架上,用防潮簾蓋住:“這雨來得太急,比春雨連綿時更傷人!” 寶兒讓人將儲種架的斜槽角度調大,加快雨水排放,同時在架板上鋪上一層幹稻草,吸收麥粒表麵的水分:“稻草能吸潮,又不會損傷麥粒,是應對這種急雨的好法子。”
午後的雨勢漸漸變小,天空再次放晴,陽光透過雲層灑下,形成一道道光柱。倉庫內的濕度如同坐過山車,在三成到四成之間劇烈波動。陳老漢讓人將耐鹽禾的麻袋重新排列,留出更寬的間距:“晴天要‘疏’,雨天要‘密’,這樣才能順應天氣變化。” 他指著重新排列的麻袋,間距恰好是耐鹽禾穀粒直徑的五倍,“這個距離,既能保證通風,又不會讓陽光直射到穀粒上,是‘黃金間距’。”
倉庫外的地麵在晴雨交替中變得泥濘不堪,農人們趁機修補倉庫周圍的排水溝,用石塊和水泥這裏的水泥指古代的三合土)加固溝壁:“這溝得比往年挖深一尺,才能應對這種多變的天氣。” 陳老漢邊指揮邊說,“雨水多了能排,雨水少了能蓄,就像給倉庫裝了個‘水龍頭’,可開可關。” 他的話得到王晏之幕僚的讚同,幕僚立刻讓人繪製新的排水係統圖,打算在其他倉庫推廣這種設計。
夜幕降臨時,倉庫內的溫度和濕度終於穩定下來。農人們圍坐在一起,檢查著各種種子的狀態:耐鹽禾的穀粒飽滿幹燥,野慈姑的球莖芽眼飽滿,早熟麥的麥粒幹爽無黏連。陳老漢拿出明年的播種計劃,在燈下仔細修改:“晴雨交替的天氣,播種時間得靈活調整,不能死守老黃曆。” 他指著計劃上的耐鹽禾播種日期,用紅筆圈出幾個備選日期,“根據天氣變化,選一個最適宜的日子,才能保證出苗率。”
哈桑在倉庫的角落裏整理著變異種子,這些種子在晴雨交替的天氣中表現出了更強的適應性。他用新的標簽標注了它們的特性:“耐濕耐旱性均優於普通種子”,並將它們單獨存放在通風最好的位置。“這些種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 哈桑感慨道,“有了它們,不管天氣怎麽變,我們都能有收成。”
寶兒在燈下更新《異域糧譜》,將今日應對晴雨交替天氣的經驗記錄下來:“晴雨交替,儲種需‘靈活應變’,晴天疏排熱氣,雨天密防潮濕,工具與方法要隨天氣調整,方能保證種子質量。” 她的筆尖在紙上流暢地滑動,記錄下每一個細節,窗外的月光透過雲層灑進來,照亮了她專注的臉龐。
黎明時分,天空徹底放晴,陽光明媚,鳥兒在倉庫外的樹上歡快地歌唱。寶兒走出倉庫,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著雨後陽光的溫暖。她望著遠處的田野,仿佛已經看到了明年豐收的景象。倉庫裏的種子安靜地躺在那裏,經過了晴雨交替的考驗,它們變得更加堅強,等待著春天播種的那一刻。而人們也在這場與天氣的較量中,積累了更多的經驗,為未來的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