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北堡探山與攻具新籌

字數:3649   加入書籤

A+A-


    清晨的露水滴在哈桑的皮靴上,泛著冷光。他帶著八名斥候,踩著南據點後山的碎石路往北據點走 —— 這是條獵人踩出的小路,兩側的灌木上還掛著昨夜的霜粒,風從山澗吹上來,帶著鬆針的清苦,刮得人臉頰發疼。遠處的北據點藏在山坳裏,土黃色的城牆與山體融為一體,若不仔細看,幾乎分辨不出哪裏是山、哪裏是堡。
    “前麵有哨卡。” 斥候小隊長突然停步,指著半山腰的陰影處 —— 那裏隱約能看到木柵欄的輪廓,兩名遼兵正靠在柵欄上打盹,手裏的弓箭斜挎在肩上,腳邊堆著幾塊磨圓的石塊。哈桑示意眾人蹲下,從懷中掏出竹製望遠鏡:“哨卡兩側是陡坡,下麵有碎石堆,遼兵要是往下滾石,咱們連躲的地方都沒有。”
    李二郎湊過來,用炭筆在羊皮圖上勾勒地形:“從這裏到北據點,共三裏山路,有兩個哨卡,中間還有一段‘一線天’—— 路麵隻有三尺寬,一側是懸崖,一側是峭壁。” 他抬頭望著山頂,晨霧還沒散盡,陽光穿透雲層灑在山岩上,泛著刺眼的光:“得先摸清楚哨卡的換崗時間,不然攻山時會被滾石砸慘。”
    兩人正說著,山腰的哨卡突然有了動靜 —— 換崗的遼兵扛著長槍走過來,與打盹的士兵交接後,開始沿著柵欄巡邏。“換崗時間半個時辰。” 哈桑低聲記下,“咱們繞到哨卡後麵的樹林,看看能不能找到上山的小路。” 斥候們跟著他,踩著厚厚的鬆針往樹林走,腳步輕得像貓,生怕驚動哨卡的遼兵。
    樹林深處,一條被落葉覆蓋的小路漸漸顯露出來。“這是獵人走的路,” 李二郎蹲下身,撥開落葉,露出新鮮的腳印,“看腳印的大小,應該是最近幾天有人走過。” 他帶頭往小路走,路麵雖窄,卻比主路平緩,兩側的樹木剛好能遮擋視線。走了約半裏地,前方突然傳來 “嘩啦” 聲 —— 是遼兵在哨卡上挪動石塊的聲音,眾人趕緊停下,屏住呼吸,直到聲音消失才繼續前行。
    午間的陽光終於驅散晨霧,曬得山路發燙。哈桑帶著斥候返回南據點時,張三正帶著民夫改良 “防石棚”。新改良的防石棚用竹篾編織成拱形,上麵鋪著兩層厚麻布,中間夾著曬幹的蘆葦,比之前的平板結構更能分散石塊的衝擊力。“再在棚頂加一層薄鐵皮,” 張三踩著木梯,指揮民夫用鐵釘固定,“遼兵的石塊要是從高處滾下來,鐵皮能擋住大部分力道。”
    旁邊的空地上,民夫們正忙著製作 “登山爪”—— 用熟鐵打造的彎鉤,綁在鞋底,能勾住山岩的縫隙,防止爬山時打滑。“每個士兵配一副,” 張三拿起一副登山爪,在石板上試了試,彎鉤牢牢抓住石麵,“攻山時,就算是陡坡也能爬上去。” 糧道兵們圍在一旁,有的試著穿戴登山爪,有的幫忙打磨彎鉤,整個南據點都彌漫著備戰的緊張氛圍。
    南堡的糧囤裏,趙虎正在清點糧草。濠州運來的三百石幹肉和五千斤慈姑糕已入庫,加上南堡繳獲的八百石粟米,現有糧食共九千三百石。“攻打北據點至少需要五日,每日消耗糧食六十石,” 趙虎對著賬冊念叨,“山路運糧難,得預留三百石備用,防止中途出意外。” 他讓人將慈姑糕切成小塊,用油紙包好,每個士兵分發十五塊,作為攻山時的 “應急口糧”—— 這糕耐餓,揣在懷裏也不占地方。
    傍晚的風漸漸起了,吹得南堡的旗幟獵獵作響。王阿福帶著新一批物資趕來了,車上裝著治療跌打損傷的草藥、繃帶,還有李四特意準備的 “防滑草鞋”—— 用稻草編織,鞋底纏著麻繩,比普通草鞋更防滑。剛到山腳下,就遇到了麻煩:山路陡峭,牛車根本上不去,隻能靠人扛。
    “阿福,要不我去叫些士兵來幫忙?” 車夫擦著額頭的汗,望著陡峭的山路發愁。王阿福搖頭:“不用,咱們先把物資卸下來,分批次扛上去。” 他帶頭扛起一袋草藥,踩著碎石往山上走,麻繩草鞋牢牢抓住地麵,比想象中穩當。車夫和隨行的農兵也跟著學,有的扛草藥,有的抬繃帶箱,雖然累得氣喘籲籲,卻沒人抱怨 —— 他們知道,這些物資是攻山士兵的 “救命符”,不能耽誤。
    南堡的議事廳裏,哈桑正和眾人研究北據點的防禦圖。“兩個哨卡是攻山的關鍵,” 哈桑指著圖上的紅點,“咱們分兩路行動,一路帶登山爪從後山小路爬上去,破壞哨卡的木柵欄;另一路推著防石棚從主路攻,吸引遼兵的注意力。” 李二郎點頭:“我帶二十人走後山小路,哈桑大哥你帶五十人從主路攻,這樣前後夾擊,遼兵肯定顧不過來。”
    張三拿出剛畫好的 “投石機改良圖”:“北據點在山上,普通的投石機打不到,我把木臂再加長兩尺,弓弦換成三根牛筋,能拋六十斤重的石塊,剛好能砸到北堡的城頭。” 他指著圖紙上的細節,“還在投石兜上裝了鉤子,能勾住城頭的木柵欄,拉倒後就能作為攻城的跳板。” 哈桑和李二郎看著圖紙,都點了點頭,心裏對攻山更有信心了。
    深夜的楚州,王晏之收到了哈桑的探山詳報。他坐在燈下,在 “攻山計劃” 上批複:“同意分路攻山方案,楚州已派五十名擅長爬山的廂軍前往南據點,明日即可抵達,協助攻山。” 寶兒端來一碗熱粥,看到批複上的 “五日籌備” 字樣,忍不住問:“大人,為何要留五日籌備?” 王晏之放下筆,望著窗外的月光:“北據點的山地防禦比南堡複雜,滾石和陡坡都是大麻煩,必須準備充分,而且遼軍可能會從山後調援兵,咱們得留足應對時間。”
    泗州的倉庫裏,李四還在給明日要送的物資打包。他將治療跌打損傷的草藥分裝成小袋,每袋都用桑皮紙包好,上麵寫著 “外敷” 二字:“攻山時容易摔跤,這些草藥要多送些,” 李四對農兵們說,“還有這些幹野菜,用水泡開就能吃,能給士兵們補充維生素,避免在山上生病。” 農兵們忙著將幹野菜裝進陶甕,每個陶甕能裝兩百斤,剛好夠攻山士兵吃三日。
    天快亮時,第一縷陽光照在南堡的城頭上。擅長爬山的廂軍已抵達,正在空地上演練登山 —— 他們穿著輕便的皮甲,腳上綁著登山爪,沿著模擬的陡坡快速攀爬,動作靈活得像猴子。“這些廂軍都是常年在山區巡邏的,” 趙虎對哈桑說,“有他們幫忙,攻山會順利很多。” 哈桑點頭,讓人將防石棚和投石機搬到山腳下,準備明日的攻山演練。
    王阿福也開始收拾東西,準備返回泗州。他望著南堡外的山路,心裏想著:下次再來,一定要看到北據點被攻克,看到北伐軍的旗幟插在山巔上。他踩著防滑草鞋,沿著山路往下走,腳步比來時穩了許多 —— 這次攻山籌備,他不僅學會了扛物資,還摸清了山路的特點,下次再送物資,肯定能更快。
    南堡的備戰還在繼續。士兵們忙著練習穿戴登山爪,民夫們忙著改良投石機,廂軍們則忙著熟悉山路 —— 每個人都在為攻山做準備,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堅定的表情。他們知道,北據點是瀛州外圍最後一個遼軍據點,隻要攻克它,瀛州的北伐練兵就能圓滿完成,離收複燕雲的目標也會更近一步。
    傍晚的風漸漸停了,夕陽的餘暉灑在南堡的城頭上。哈桑站在城牆上,望著遠處的北據點,心裏充滿了期待 —— 攻山的準備已基本就緒,隻要時機成熟,他們就能像攻克西堡、南堡一樣,拿下北據點,為北伐練兵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而在楚州、泗州、濠州,無數人還在為這場攻山戰忙碌著 —— 糧草在運輸,工具在改良,援兵在趕路,所有人都在期待著勝利的消息,期待著北伐的腳步能再快一些,離收複燕雲的目標再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