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瀛州整備與練兵複盤
字數:3791 加入書籤
清晨的露水沾在北據點的城垛上,泛著細碎的光。哈桑踩著濕滑的石階走上城牆,手裏握著從遼兵俘虜處繳獲的 “守城圖”—— 圖紙用羊皮繪製,標注著北堡的水井、糧囤、箭樓位置,還有幾條通往山後的隱秘小路。他俯身摸了摸城牆的夯土,指尖蹭到昨夜戰鬥留下的血跡,早已凝固成暗褐色,混著露水的潮氣,透著戰場後的肅靜。
“將軍,降兵都集中在堡外空地上了。” 斥候小隊長快步走來,甲胄上的銅扣在晨光中泛著冷光,“共俘遼兵九十七人,其中傷兵二十六人,按您的吩咐,已讓醫護兵先給他們換藥。” 哈桑點頭,順著城牆走向空地 —— 隻見降兵們蹲在地上,身上的破爛皮甲已被沒收,手裏捧著剛分發的耐鹽禾餅,眼神裏還帶著怯意,與昨夜頑抗時判若兩人。
李二郎正帶著糧道兵清點降兵的兵器。遼兵的彎刀、弓箭堆在一旁,由專人用麻繩捆紮,弓臂上的牛筋大多已磨損,箭鏃也鏽跡斑斑。“這些彎刀得送去楚州鐵匠鋪重鑄,” 李二郎拿起一把彎刀,刀刃上的豁口清晰可見,“比咱們的短刀輕,但硬度不夠,砍在夯土牆上就卷刃。” 他回頭對哈桑說,“降兵裏有十二個是鐵匠,不如讓他們跟著張三師傅修器械,總比閑著好。”
哈桑走到降兵麵前,聲音洪亮:“你們若願歸降,編入北伐軍輔兵,負責運糧、修城,每日可領兩升米;若想回家,待我們統計完籍貫,就發路費,但不許再幫遼人打仗。” 話音剛落,降兵中立刻響起竊竊私語,有幾人立刻舉手:“我們願歸降!” 其中一個滿臉胡茬的遼兵,正是昨夜守哨卡的小卒,“俺是涿州人,被遼人抓來當兵的,早就想回家了。”
晨露漸漸散去,陽光爬上城牆,曬得人脊背發暖。張三帶著民夫和歸降的鐵匠,開始修複北堡的防禦工事。城牆上的箭樓被投石機砸塌了一角,他們用新砍的鬆樹做橫梁,再用夯土填補缺口,歸降的鐵匠則忙著打磨繳獲的彎刀,將卷刃的刀刃磨鋒利,改造成修城用的工具。“這遼人的鐵料還行,” 張三拿起一把磨好的彎刀,在城牆上劃了道痕,“就是鍛造手藝差,比咱們楚州的鐵匠差遠了。”
北堡的糧囤裏,趙虎正在核對糧草賬目。從西堡、南堡、北堡繳獲的粟米共兩千一百石,幹肉八百斤,加上濠州運來的援軍糧草,現有儲備夠五千人吃一個月。“將軍,按王大人的吩咐,要留五百石粟米作為‘應急糧’,儲存在地下糧窖,” 趙虎指著賬冊上的紅圈,“其餘的分運到三個據點,每個據點留五百石,剩下的運去瀛州城,支援後續北伐籌備。”
哈桑接過賬冊,指尖在 “應急糧” 三字上停頓 —— 北宋軍製中,“邊堡儲糧” 需分 “常供糧” 與 “應急糧”,前者用於日常消耗,後者密封在地下糧窖,非戰事緊急不得動用,這是他從王晏之送來的《武經總要》裏學到的規矩。“糧窖要按楚州的法子,鋪三層幹草、兩層石灰,” 他叮囑趙虎,“北地潮濕,別讓糧食發黴。”
午間的日頭正烈,瀛州城內的議事廳裏,王晏之帶著寶兒剛抵達。桌上攤著瀛州外圍的地圖,西、南、北三堡的位置用紅筆圈出,旁邊標注著攻克時間、傷亡人數、繳獲物資。“從 420 章瀛州糧道初戰,到 430 章北堡攻克,共四十日,” 王晏之指著地圖上的路線,“拔掉遼軍據點三個,殲敵兩百餘人,俘一百八十人,獲糧三千石,自身傷五十八人,無陣亡,這個戰果超出預期。”
寶兒翻開《北伐練兵戰報》,裏麵詳細記錄著每場戰鬥的細節:“黑水河截糧戰,用硫磺煙障阻敵;西堡攻堅,靠撞車破夯土門;南堡夜襲,火油燒床弩;北堡攻山,登山爪、防石棚協同 —— 這些戰術都可編入《北伐軍規》,供後續部隊參考。” 她抬頭看向王晏之,“大人,哈桑將軍他們改良的投石機、渡橋,楚州工匠想派人來學習,批量製作支援其他戰線。”
王晏之點頭,從懷中掏出朝廷的批複:“樞密院已同意,將瀛州練兵的經驗推廣到河北、河東各路,還撥了五千兩銀子,用於改良攻城器械。” 他起身走向門外,“走,去北堡看看,哈桑他們應該還在整備防務。”
傍晚的風漸漸起了,帶著山澗的涼意,吹得北堡的旗幟獵獵作響。王晏之抵達時,哈桑正帶著士兵在堡外挖 “環城壕”—— 按北宋邊堡防禦規製,壕寬三丈,深一丈,底部埋竹尖,壕沿種荊棘,與城牆形成雙重防線。“大人!” 哈桑快步迎上來,將北堡的守城圖遞過去,“這是遼兵留下的圖紙,後山有兩條小路,已派斥候駐守,防止遼軍偷襲。”
王晏之接過圖紙,仔細翻看:“做得好。” 他指著壕溝,“再在壕外五十步設‘斥堠鋪’,派兩人晝夜值守,發現敵情就點燃烽燧 —— 瀛州是北伐前線,不能有半點疏忽。” 他回頭對寶兒說,“把北堡的防禦布局畫下來,送回楚州,作為其他邊堡改建的範本。”
歸降的遼兵鐵匠們還在忙碌,他們將磨好的彎刀改造成 “修城斧”,刀刃加寬,便於劈砍木材。“將軍,這斧比遼人的彎刀好用!” 一個鐵匠舉著新做的斧頭,興奮地說,“俺們以前在遼營,隻能做粗活,現在能做正經工具,還能領米,比跟著遼人強多了。” 哈桑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幹,將來北伐收複燕雲,你們就能回家了。”
北堡的議事廳裏,眾人圍坐在一起,複盤四十日的練兵戰。“最大的收獲,是練出了‘多兵種協同’的能力,” 李二郎率先開口,“糧道兵能守能戰,斥候善偵查,民夫會修械,連歸降的遼兵都能派上用場,這比單純打贏幾場仗更重要。” 張三點頭:“器械改良也關鍵,從最初的竹矛、木盾,到現在的鐵衝頭撞車、防石棚,咱們的工具越來越趁手,傷亡也越來越少。”
王晏之聽著,不時在紙上記錄:“瀛州練兵,不僅是練戰力,更是練‘後勤與戰術的銜接’—— 糧草能及時運到前線,器械能按需改良,傷兵能快速救治,這才是打贏北伐的根本。” 他看向哈桑,“接下來,你們要做三件事:一是整編降兵,挑精壯編入輔兵;二是加固三堡防務,儲備足夠糧草;三是訓練新兵,把瀛州的經驗教給他們。”
深夜的北堡,燈火通明。士兵們忙著加固壕溝,歸降的遼兵在磨製工具,民夫們將新到的草藥搬進倉庫。王阿福帶著最後一批物資趕來,車上裝著李四送來的 “防瘟湯” 和新烤的耐鹽禾餅:“李師傅說,天氣轉暖,容易鬧疫病,這湯要每天給士兵們喝一碗。” 他看著忙碌的眾人,笑著說,“咱們瀛州現在像個鐵疙瘩,遼軍再來,肯定討不到好!”
哈桑接過湯碗,遞給身邊的士兵:“辛苦你了,阿福。” 他望著窗外的月光,心裏想著:四十日的練兵戰,從糧道初戰到北堡攻克,從生疏到熟練,從傷亡到勝利,瀛州的士兵們已成長為能打硬仗的隊伍。而這,隻是北伐的開始 —— 未來收複燕雲的路上,還有更多的挑戰,但隻要保持這份協同與堅韌,勝利就不會太遠。
天快亮時,第一縷陽光照在北堡的城牆上。士兵們已收起帳篷,歸降的遼兵也編入了輔兵隊伍,開始學習北伐軍的紀律。王晏之帶著寶兒準備返回楚州,臨行前,他對哈桑說:“朝廷可能會在三個月後啟動北伐主力戰,你們要抓緊時間整備,瀛州的擔子,還很重。”
哈桑挺直脊背,鄭重行禮:“請大人放心,瀛州上下,定守住北伐前線,為收複燕雲全力以赴!”
風從山巔吹過,帶著鬆針的清苦,也帶著北伐軍的決心。北堡的城牆上,新換的 “宋” 字旗在晨光中舒展,壕溝裏的竹尖泛著冷光,斥堠鋪的烽燧靜靜矗立 —— 這一切,都在訴說著瀛州練兵的成果,也在預示著北伐大軍即將到來的征程。而在楚州、泗州、濠州,更多的糧草在運輸,更多的器械在改良,更多的士兵在訓練,所有人都在為同一個目標努力:讓大宋的旗幟,重新插滿燕雲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