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瀛州備戰與朝局波瀾
字數:3906 加入書籤
晨霧如濃稠的牛乳,沉甸甸地籠罩著瀛州大地,給整個世界蒙上了一層朦朧的紗幕。北堡的練兵場上,士兵們的身影在霧氣中若隱若現,長槍的槍尖閃爍著寒光,仿佛一群隱匿在迷霧中的幽靈。
“聽我口令,舉槍!” 李二郎的聲音在晨霧中回蕩,帶著幾分威嚴。士兵們整齊劃一地將長槍舉起,槍杆在潮濕的霧氣中泛著冷光。“刺!” 隨著一聲令下,士兵們猛地向前刺出,動作剛勁有力,仿佛要將眼前的霧氣刺穿。
在練兵場的一角,張三正帶著工匠們調試新改良的投石機。“把配重再加重十斤,這樣射程能更遠。” 張三一邊檢查著投石機的部件,一邊對工匠們說道。工匠們忙碌地搬著石塊,調整著投石機的角度。霧氣打濕了他們的衣衫,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專注的神情。
與此同時,哈桑在北堡的議事廳裏,與各營的將領們商討著下一步的防禦計劃。“遼軍吃了敗仗,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咱們必須加強戒備。” 哈桑指著地圖上的各個據點,神色凝重地說,“在北堡的四周,增設烽火台,一旦發現遼軍的蹤跡,立刻點燃烽火。”
將領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這時,一名斥候匆匆走進議事廳,單膝跪地:“將軍,有消息傳來,遼軍在瀛州以北五十裏處,集結了一支騎兵,約有兩千人。” 哈桑聞言,眉頭緊鎖:“來得這麽快,看來遼軍是想趁我們立足未穩,奪回據點。” 他轉身對將領們說:“傳令下去,全軍進入一級戒備,準備迎戰。”
午後,陽光終於穿透了厚重的晨霧,灑在大地上,帶來一絲暖意。瀛州城內,王晏之正在與當地的官員們商議糧草調配的事宜。“目前,我們的糧草儲備還算充足,但要支撐長期的戰爭,還需要從周邊州縣調集更多的糧草。” 王晏之看著手中的賬本,神色憂慮地說。
“大人,周邊州縣的糧草征集工作已經在進行中,但運輸是個大問題。” 一名官員皺著眉頭說,“瀛州的道路崎嶇,而且遼軍的騎兵時常出沒,糧草運輸隊很容易遭到襲擊。”
王晏之沉思片刻,說:“組織一支護衛隊,由精兵強將組成,負責護送糧草。同時,在道路上設置一些哨卡,加強巡邏,一旦發現遼軍的騎兵,立刻發出警報。”
就在這時,寶兒匆匆走進來,手裏拿著一封加急信件:“大人,朝廷的公文到了。” 王晏之接過信件,打開一看,臉色微微一變。原來,朝廷對瀛州的戰事表示關注,要求王晏之盡快穩定局勢,並準備迎接朝廷派來的監軍。
“監軍?” 王晏之心中暗自思忖,北宋自太宗朝以來,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往往會在前線軍隊中派監軍。這些監軍大多是皇帝的心腹,權力極大,有時甚至會幹涉軍事指揮。“看來,朝廷對我們還是不太放心啊。” 王晏之喃喃自語道。
而在汴京的朝堂之上,大臣們也在激烈地討論著瀛州的戰事。宰相呂夷簡站出來說:“瀛州乃北伐的前沿陣地,其得失關乎全局。如今宋軍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切不可掉以輕心。遼軍騎兵機動性強,隨時可能發動反擊。”
樞密使晏殊則說:“依臣之見,應增派援兵前往瀛州,加強防禦力量。同時,要充分利用瀛州的地形,構建堅固的防線,以抵禦遼軍的進攻。”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禦史中丞範仲淹說:“增派援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整頓軍隊紀律,提高士兵的戰鬥力。此外,還應與當地的百姓搞好關係,爭取他們的支持,這樣才能在戰爭中占據主動。”
皇帝趙禎坐在龍椅上,靜靜地聽著大臣們的爭論。過了一會兒,他開口說:“眾愛卿所言皆有道理。瀛州戰事,關係重大,朕會仔細斟酌。但無論如何,一定要確保瀛州的安全,為北伐創造有利條件。”
傍晚,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變得陰沉起來,狂風呼嘯,烏雲密布。豆大的雨點劈裏啪啦地砸了下來,打在北堡的城牆上,發出沉悶的聲響。哈桑站在城牆上,望著遠處被雨幕籠罩的山巒,心中隱隱有些不安。
“將軍,這雨下得蹊蹺,怕是遼軍會趁著雨夜發動襲擊。” 李二郎走到哈桑身邊,憂心忡忡地說。哈桑點了點頭:“我也有此擔憂。傳令下去,加強城防戒備,士兵們輪流值守,不得有絲毫懈怠。”
果然,半夜時分,城外突然傳來一陣喊殺聲。哈桑迅速登上城樓,隻見黑暗中,無數火把如繁星般閃爍,遼軍的騎兵如潮水般湧來。“放箭!” 哈桑一聲令下,城牆上的士兵們紛紛張弓搭箭,雨點般的箭矢射向遼軍。
遼軍的騎兵在城下遭到了宋軍的頑強抵抗,一時間無法靠近城牆。但遼軍並不甘心就此罷休,他們利用騎兵的機動性,不斷地變換著進攻方向。戰場上,喊殺聲、兵器碰撞聲、馬蹄聲交織在一起,在雨夜中顯得格外慘烈。
而在瀛州城內,王晏之也接到了遼軍夜襲的消息。他立刻召集將領們,商討應對之策。“遼軍此舉,意在打亂我們的部署。我們必須冷靜應對,不能自亂陣腳。” 王晏之神色鎮定地說,“傳令各據點,相互支援,形成掎角之勢,共同抵禦遼軍的進攻。”
此時,雨越下越大,雨水順著城牆的縫隙流淌下來,地麵上積起了深深的水窪。戰場上的局勢愈發緊張,宋軍和遼軍在雨中展開了殊死搏鬥。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誰也沒有退縮。
天亮時分,雨終於停了。戰場上彌漫著濃濃的硝煙和血腥氣味,屍體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血水與雨水混在一起,形成了一條條暗紅色的溪流。遼軍見無法攻破宋軍的防線,終於鳴金收兵。
哈桑站在城牆上,望著遼軍遠去的背影,心中既感到慶幸,又有些疲憊。這場雨夜之戰,宋軍雖然成功擊退了遼軍,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防禦工事不夠堅固、士兵們在雨夜作戰的經驗不足等。
戰後,哈桑立刻組織士兵們清理戰場,救治傷員。同時,他與李二郎、張三等人商議,如何進一步完善防禦工事,提高宋軍的戰鬥力。“我們要在城牆上增設一些弩炮,加強遠程攻擊能力。” 張三建議道,“另外,還要在城外挖掘更多的陷阱,阻止遼軍騎兵的衝鋒。”
李二郎也說:“士兵們的訓練還需要加強,尤其是在惡劣天氣下的作戰訓練。隻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戰鬥中應對自如。”
哈桑認真地聽取著他們的建議,一一記錄下來。他知道,瀛州的戰事還遠未結束,他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更大的挑戰。
而在汴京,皇帝趙禎也收到了瀛州戰事的戰報。他對宋軍能夠成功擊退遼軍的夜襲表示欣慰,但同時也對前線的局勢表示擔憂。他決定,按照原計劃,派一名得力的監軍前往瀛州,協助王晏之處理軍務。
幾天後,監軍抵達了瀛州。他名叫趙德明,是皇帝趙禎的遠房親戚,為人精明能幹,深受皇帝的信任。王晏之親自出城迎接,並向他詳細匯報了瀛州的戰事和目前的防禦情況。
趙德明聽完匯報後,點了點頭:“王大人,你在瀛州的工作做得很出色。但遼軍實力不容小覷,我們還需謹慎行事。” 他看了看周圍的環境,說:“我帶來了一些朝廷的最新指示和物資,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幫助。”
王晏之感激地說:“多謝監軍大人。有了朝廷的支持,我們一定能守住瀛州,為北伐立下戰功。”
然而,王晏之心中也清楚,監軍的到來,雖然帶來了朝廷的支持,但也可能會對他的軍事指揮產生一些影響。如何在監軍的監督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帶領宋軍取得更大的勝利,成為了擺在他麵前的一個難題。
瀛州的天空漸漸放晴,陽光灑在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上。士兵們在練兵場上繼續訓練,工匠們在加緊修繕防禦工事,百姓們在為軍隊提供後勤支持。整個瀛州,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著最後的準備。而在朝堂之上,大臣們也在密切關注著瀛州的局勢,為北伐的大計出謀劃策。北宋與遼軍的這場較量,正朝著更加激烈的方向發展,而瀛州,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