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居庸固防與幽薊偵蹤
字數:3780 加入書籤
晨霧如淡墨般暈在居庸關的關牆之上,將昨夜戰鬥留下的血跡暈成暗褐色。楊繼忠踩著潮濕的城磚走上箭樓,手裏攥著《關隘防務規製》—— 這是按北宋《武經總要?邊堡篇》製定的,從巡邏頻次到器械維護,每一項都有明確標準。關樓下,士兵們正用石灰水清洗牆麵,歸降的遼兵們則扛著石塊,填補攻城時留下的缺口,夯土聲在晨霧中此起彼伏。
“將軍,滾石槽的石塊得重新填滿。” 禁軍小校匆匆趕來,手裏拿著破損的木槽碎片。昨夜戰鬥中,部分滾石槽被宋軍的投石機砸壞,現在要按規製修複 —— 槽深需三尺,寬兩尺,石塊要選 “拳頭大小的花崗岩”,層層疊壓,防止遼軍反撲時輕易推倒。楊繼忠點頭,讓歸降的遼兵阿古拉負責:“你曾守過居庸關,知道滾石槽的門道,按遼軍的標準填,要比你們以前填的更結實。”
阿古拉立刻領命,帶著十名歸降遼兵去山澗搬石。他選石時格外仔細,隻挑質地堅硬的花崗岩,還讓士兵們將石塊敲成均勻的大小:“遼軍以前填滾石槽,總摻些碎石,一撞就散。” 他邊說邊示範,將石塊按 “大在下、小在上” 的順序碼放,縫隙裏還塞些細沙,“這樣填的槽,就算被炮石砸,也不容易塌。”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關後的糧囤山洞前。張三帶著工匠們正在改造糧囤 —— 原有的糧囤是遼軍搭建的簡易草棚,防潮性差,現在要按大宋 “邊軍糧窖標準”,在山洞內側砌土牆,底部鋪三層幹草、兩層油紙,四周塗 “桐油石灰泥”,確保粟米不會發黴。“這山洞能存五千石糧,” 張三拍著新砌的土牆,“比原來的草棚能多存兩倍,夠駐守士兵吃半年。”
王阿福趕著牛車,載著泗州送來的 “防潮草席” 和 “耐鹽禾種” 趕到。他跳下車,掀開帆布:“李師傅說,這草席浸過桐油,鋪在糧囤裏防潮;這些禾種是新培育的,能在山地種植,咱們可以在關前的空地上開荒,以後不用光靠後方運糧。” 張三眼睛一亮,立刻讓人將草席鋪進糧囤,又讓歸降的漢人步兵去規劃開荒的地塊 —— 居庸關地處山地,能種糧的空地不多,但隻要精心打理,每年至少能收兩百石禾,聊勝於無。
午間的日頭正烈,居庸關的議事廳裏,眾人圍坐在沙盤旁,展開哈桑送來的 “幽州外圍地形圖”。圖上,幽州城的位置用紅筆圈出,周圍的 “桑幹河”“西山” 等地形標注清晰,還有耶律沙供認的遼軍布防:蕭撻凜在幽州城內駐兵三萬,城外的 “南園”“北寨” 各駐五千騎兵,桑幹河上的 “浮橋” 由兩百遼兵看守,是幽州與遼境的重要通道。
“要攻幽州,得先斷蕭撻凜的退路。” 王晏之指著桑幹河浮橋,“浮橋一斷,遼軍想從遼境調援兵,至少要繞三日路,咱們就能趁機攻城。” 楊繼忠點頭:“我建議派五百輕騎兵去襲擾浮橋,不用真的毀掉,隻要讓遼軍不敢輕易用橋就行。” 耶律忠突然開口:“浮橋的木柱是十年前修的,底部早就朽了,” 他指著圖上的浮橋,“要是用投石機扔些重石,砸在木柱上,不用多久橋就會塌。”
眾人紛紛讚同,哈桑主動請纓:“我帶五百輕騎兵去,再帶上兩架小型投石機,保證能把浮橋折騰得用不了。” 王晏之點頭,又叮囑:“注意隱蔽,別讓遼軍發現咱們的意圖,襲擾完就回來,不用戀戰。”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關樓上的 “宋” 字旗獵獵作響。哈桑帶著五百輕騎兵,悄悄出了居庸關,朝著桑幹河方向出發。耶律忠走在最前,手裏的探路杖不時撥開草叢 —— 按他的記憶,遼軍在幽州外圍設了 “三道斥堠線”,每道線間隔五裏,白天用 “旗語” 傳信,夜裏用 “烽火”,想要靠近浮橋,必須避開這些斥堠。
“前麵就是第一道斥堠線。” 耶律忠突然停步,指著遠處的土坡 —— 坡上有兩名遼兵,正舉著望遠鏡遼軍從西域繳獲的簡易玻璃鏡)觀察四周。哈桑示意士兵們隱蔽,自己和耶律忠則換上遼軍號服,裝作 “巡邏兵”,慢慢靠近土坡。“奉蕭撻凜大人令,巡查斥堠線。” 哈桑用遼語喊道,手裏還晃了晃仿製的遼軍令牌。
斥堠的遼兵沒多想,剛要起身行禮,就被哈桑和耶律忠用短刀抵住咽喉:“別出聲!” 兩人將遼兵綁在坡後的樹叢裏,嘴裏塞著麻布,還特意將他們的望遠鏡拿走 —— 沒了望遠鏡,後麵的斥堠線就難以及時發現異常。
夜色漸深,哈桑的隊伍避開第二、三道斥堠線,終於抵達桑幹河浮橋附近。浮橋由十幾艘木船連接,上麵鋪著木板,兩側的木柱歪歪扭扭,果然如耶律忠所說,底部已有些腐朽。“動手!” 哈桑揮下長槍,兩名士兵立刻架起小型投石機,將五十斤重的石塊拋向浮橋的木柱。“咚!” 石塊砸在木柱上,木柱晃動了一下,木屑簌簌掉落。
守橋的遼兵聽到動靜,立刻舉著火把趕來。“放箭!” 哈桑喊道,輕騎兵們舉起神臂弓,羽箭朝著火把方向射去。遼兵們嚇得趕緊熄滅火把,在黑暗中亂作一團,根本不敢靠近浮橋。哈桑趁機讓士兵們再拋幾塊石塊,砸得木柱更晃,才帶著隊伍悄悄撤退 —— 目的已達到,浮橋雖沒塌,卻也無法再通行,蕭撻凜的退路暫時被斷。
與此同時,居庸關的歸降遼兵營地裏,耶律沙正與幾名遼軍將領交談。王晏之特意讓人給他們安排了幹淨的帳篷,還送來熱飯熱菜,沒有半點虐待。“蕭撻凜生性多疑,咱們就算回去,也會被他治罪。” 耶律沙歎了口氣,“不如真心歸降大宋,將來北伐收複燕雲,咱們還能回家。” 幾名將領紛紛點頭 —— 他們大多是燕雲漢人,本就不願為遼人賣命,現在又看到大宋善待降兵,早已沒了反抗之心。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居庸關。哈桑的輕騎兵隊伍返回,帶來了襲擾浮橋的消息:“浮橋的木柱已被砸得鬆動,遼軍至少要修半個月才能用。” 王晏之聽後,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這下蕭撻凜成了甕中之鱉,咱們可以安心準備攻城了。” 他讓人將這一消息寫進《北伐戰報》,派快馬送往汴京,同時下令:“全軍休整三日,三日後續北伐,直取幽州!”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居庸關的練兵場上,士兵們開始了最後的休整訓練。歸降的遼兵們已完全融入隊伍,與大宋士兵一起練習騎射、演練陣法;工匠們忙著檢修攻城器械,三弓床弩的弓弦被重新繃緊,投石機的木臂被加固;民夫們則在關前的空地上開荒,翻起的黑土散發著新鮮的氣息。
王阿福站在開荒的地塊旁,看著歸降的漢人步兵們播種耐鹽禾種,心裏充滿了期待:“等這些禾種發芽,咱們居庸關就有自己的糧了。” 他從懷裏掏出李四寫的 “種植手冊”,遞給負責開荒的士兵:“李師傅說,這禾種要淺播,澆水不能太多,遇到蟲害就撒些石灰。” 士兵們接過手冊,認真地翻看,臉上滿是幹勁。
居庸關的關樓上,王晏之、趙德明、楊繼忠並肩站著,望著遠方的幽州方向。風從幽州吹來,帶著桑幹河的水汽,卻再也沒有了往日的肅殺。“用不了多久,” 王晏之輕聲說,“咱們就要從這裏出發,攻克幽州,收複燕雲,讓大宋的旗幟,重新插在這片土地上。” 趙德明和楊繼忠點頭,目光堅定 —— 居庸關的勝利,隻是北伐的開始,更大的挑戰還在前方,但他們有信心,有決心,打贏每一場仗,實現收複燕雲的偉大目標。
這場居庸關的戰後整備,不僅加固了關隘防禦,整合了歸降兵力,還獲取了幽州的關鍵情報,切斷了遼軍的退路。而在居庸關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士兵、工匠、民夫,還是歸降的遼兵,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幽州之戰做著準備。他們知道,收複燕雲的道路還很長,但隻要團結一心,步步為營,就一定能實現這個幾代大宋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