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苗情鞏固與融俗全域

字數:3620   加入書籤

A+A-


    晨霧帶著清新的禾苗氣息,漫過薊州的墾荒田。王阿福與農技師林小滿並肩走在田埂上,手裏攥著《苗情複查冊》—— 距離上次防治苗枯病已過去五日,按計劃需逐一檢查田塊,確認病害是否清除,苗株長勢是否正常。此刻,歸降的殘匪耶律石已帶著十名輔兵在田邊等候,每人手裏拿著 “苗情尺”用竹片製成,刻有刻度,用於測量苗高),準備協助複查。
    “先從陳老栓的田塊開始,” 王阿福指著前方的青苗,“上次他家的病苗最多,現在看看恢複得怎麽樣。” 晨霧中,陳老栓早已在田邊等候,看到兩人走來,連忙迎上去:“阿福哥,林技師,你們快來看看,我家的苗長得可好了,再也沒見黃斑了!”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撥開一株粟苗,根部潔白,葉片翠綠,與五日前的病苗判若兩株。
    林小滿拿出苗情尺,測量苗高:“五寸二,比正常苗高還多半寸,” 他又翻看葉片背麵,確認無蟲卵,“病害徹底清除了,接下來要注意除草和澆水,別讓雜草搶了養分。” 耶律石則在一旁記錄,將田塊編號、苗高、長勢情況一一寫在複查冊上,雖然字跡有些潦草,卻記錄得十分詳細。“耶律師傅,你這記錄比上次工整多了,” 王阿福笑著說,“以後可以讓你負責輔兵營的苗情記錄了。” 耶律石聞言,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手裏的筆握得更緊了。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田中的 “除草隊” 上。漢人農戶與契丹農戶組成的互助小組正忙著拔草,陳老栓與耶律娜一組,一人彎腰拔草,一人用竹筐裝草,配合默契。“阿娜,你看這草要連根拔,不然還會再長,” 陳老栓示範著,將一株雜草連根拔出,“拔下來的草還能喂牛羊,一點不浪費。” 耶律娜點頭,學著他的樣子拔草,不一會兒就裝滿了一筐,兩人相視一笑,晨霧中的隔閡早已消散在勞作的汗水裏。
    複查至午間,王阿福匯總數據:薊州共兩百畝墾荒田,病害清除率達百分之百,平均苗高五寸,長勢良好。“可以向其他州縣推廣這防治方法了,” 林小滿對王阿福說,“涿州、易州昨天還來消息,說發現少量病苗,正好把咱們的經驗傳過去。” 王阿福點頭,讓人立刻草擬《苗害防治總結》,詳細記錄防治步驟、藥粉配比,派人快馬送往各州縣,確保春耕苗情全域穩定。
    午間的日頭正暖,涿州的 “漢契融俗會” 比薊州更熱鬧。範仲淹帶著王晏之趕來時,看到廣場上分成了 “技藝區”“美食區”“遊戲區” 三個區域,漢契百姓穿梭其間,笑聲不斷。技藝區裏,漢人木匠教契丹牧民做 “木勺”,契丹皮匠則教漢人百姓鞣製 “羊皮”;美食區裏,漢人主婦的 “粟米粥” 與契丹牧民的 “奶豆腐” 擺在一起,香氣撲鼻;遊戲區裏,孩子們正玩 “投壺” 遊戲,漢人孩子與契丹孩子組隊,輸了的一起罰唱兒歌,不分彼此。
    “範大人,您看這融俗會辦得還行嗎?” 涿州守將周明迎上來,臉上滿是自豪,“咱們提前半個月籌備,還特意從薊州請了會編竹籃的農戶來教手藝。” 範仲淹點頭,走到技藝區,看到一名契丹牧民正拿著剛做好的木勺,高興地對木匠說:“這木勺比草原的銅勺輕便,以後喂孩子吃飯再也不沉了!” 木匠笑著回應:“下次教你做木碗,一套用著更方便。”
    王晏之則在美食區與百姓聊天,一名契丹老婦遞給他一塊奶豆腐:“大人,您嚐嚐,這是用新擠的羊奶做的,甜得很。” 王晏之接過嚐了一口,果然香甜,他笑著說:“以後可以把奶豆腐拿到互市坊賣,中原百姓肯定喜歡,你們又多了條收入來源。” 老婦聞言,眼睛一亮,連忙問清互市時間,打算下次帶著奶豆腐去交易。
    融俗會的高潮是 “漢契共舞”,漢人百姓的 “踏歌” 與契丹牧民的 “胡旋舞” 同台上演,範仲淹與周明也加入其中,跟著節奏起舞,廣場上的笑聲、歌聲交織在一起,午間的陽光仿佛也染上了歡樂的色彩。“每月一次的融俗會,要成為燕雲的常態,” 範仲淹對王晏之說,“讓漢契百姓在歡笑中熟悉彼此,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黃昏的風帶著暖意,吹得燕雲商道旁的 “黑石補給點” 旗幟獵獵作響。李二郎帶著盟防隊員與工匠們,正在搭建補給站的 “茅草棚”—— 按計劃,補給站需提供熱水、幹糧、臨時住宿,還要有 “馬廄” 和 “修車隊”,為過往商隊提供全方位服務。蕭斡裏部落的牧民周巴圖正幫忙搭建馬廄,他熟悉草原馬的習性,特意將馬廄建在背風處,地麵鋪著幹草,防止馬匹受涼。
    “這棚子要搭得高些,能容下十個人同時休息,” 李二郎對工匠們說,“還要在棚子旁挖個灶台,隨時能燒熱水。” 工匠們立刻調整,將棚頂加高,又用磚石砌起灶台,歸降的遼兵周平則在一旁修理商隊送來的牛車 —— 車輪軸承磨損,他用麻線蘸著桐油,仔細纏繞在軸承上,很快就修好了。“周平,你這修車手藝不錯,” 李二郎說,“以後補給站的修車隊就由你負責,每月給你多加半石粟米。” 周平感激地點頭,手裏的活幹得更賣力了。
    黃昏的餘暉漸暗,第一支受益的商隊抵達補給站。掌櫃趙和看到熱水和幹糧,激動得連連道謝:“以前走商道,渴了隻能喝冷水,餓了啃硬餅,現在有熱水喝,有熱粥吃,還有地方休息,太方便了!” 他讓人將馬匹牽到馬廄,又讓車夫去修車隊檢查牛車,自己則坐在茅草棚裏,喝著熱粥,臉上滿是滿足。“以後這條商道,肯定會越來越熱鬧,” 趙和對李二郎說,“我下個月要多帶些貨來,順便把家人也帶來看看燕雲的變化。”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苗情複查、融俗會與補給站建設。“苗情全域穩定,各州縣已開始推廣咱們的防治經驗,” 王晏之指著沙盤上的墾荒田,“預計下月中旬,所有苗株都能進入快速生長期,秋收有保障了。”
    李二郎補充道:“黑石補給站已投入使用,接下來要在居庸關、榆關再建兩個,” 他指著商道路線,“三個月內實現商道補給站全覆蓋,讓商隊走得安心、舒心。” 範仲淹最後說:“融俗會已在三州落地,下個月要覆蓋燕雲全域,” 他頓了頓,“還要在融俗會中加入‘春耕表彰’,獎勵種田能手、互助模範,鼓勵更多百姓參與到燕雲建設中來。”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薊州的墾荒田上,農戶們已開始澆水,青苗在晨霧中舒展;涿州的融俗會場地還留著歡樂的痕跡,孩子們的玩具散落在廣場上;黑石補給站的茅草棚裏,早起的商隊已開始收拾行裝,準備繼續前行。盟防隊員們則在商道上巡邏,馬蹄踏過晨露,守護著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欣欣向榮。苗株茁壯,百姓和樂,商道繁忙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春天,也是治理成果全域深化的開始。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漢契百姓同心協力、共建家園的場景,正是大宋北疆長治久安的核心密碼,也為後續的繁榮發展鋪平了道路。
    這場苗情鞏固、融俗全域與商道補給建設,是燕雲治理從 “單點突破” 向 “係統推進” 的關鍵一步。它將農業生產、民族融合、經濟流通三大領域緊密聯動,形成了 “以產促融、以融興商、以商保產” 的良性循環。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雲已從戰亂後的瘡痍之地,蛻變為充滿活力的宜居家園,為大宋北疆的穩定與繁榮,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