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春耕表彰與聯防深化

字數:3424   加入書籤

A+A-


    晨霧帶著濕潤的泥土氣息,漫過幽州城外的 “春耕表彰場”。王晏之站在臨時搭建的高台上,手裏攥著《春耕表彰名冊》—— 按範仲淹的部署,此次表彰共設 “種田能手”“互助模範”“防治先鋒” 三類獎項,每類各十人,從燕雲六州選拔,獎品有粟米、農具、布匹,既是獎勵,也是激勵。此刻,工作人員正忙著布置場地,用紅綢裝飾高台,在兩側擺放獲獎農戶的 “事跡牌”,歸降的殘匪耶律石也在其中,他負責將農具擦拭幹淨,擺放在獎台上,動作細致得像在嗬護珍寶。
    “王大人,各州的獲獎農戶都到齊了,共三十人,” 官吏周勤遞過簽到冊,“薊州的陳老栓、耶律娜,涿州的周巴圖都來了,還帶著家人,想親眼看看表彰儀式。” 王晏之點頭,走到台下查看事跡牌 —— 陳老栓的牌子上寫著 “墾荒二十畝,苗情最優”,耶律娜的牌子上寫著 “協助五戶防治苗病,互助先鋒”,每個名字旁都配著簡單的插畫,方便不識字的百姓了解事跡。晨霧中,百姓們漸漸聚集,有的圍著事跡牌議論,有的互相打聽獲獎農戶的故事,熱鬧卻不雜亂。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高台上的 “宋” 字旗上。範仲淹身著官服,緩步走上高台,百姓們立刻安靜下來。“今日表彰,是為獎勵春耕中勤勞互助的鄉親,” 範仲淹的聲音洪亮,傳遍整個場地,“燕雲的繁榮,靠的是每一個人的努力,隻要大家齊心,日子定會越來越好!” 說完,他抬手示意表彰開始,鼓手們立刻敲響戰鼓,儀式正式拉開帷幕。
    首先頒發 “防治先鋒” 獎,耶律石作為獲獎者代表上台領獎。他捧著獎品 —— 一套新打造的農具和兩石粟米,激動得聲音發顫:“以前我是殘匪,搶過百姓的東西,現在大宋給我土地,讓我靠雙手吃飯,還頒給我獎狀,我以後一定好好幹活,不辜負大家的信任!” 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陳老栓還高聲喊道:“耶律師傅,以後有農活,我幫你!” 耶律石聞言,眼眶泛紅,深深鞠了一躬。
    午間的日頭正暖,表彰儀式進入高潮。“互助模範” 陳老栓與耶律娜一起上台,他們的獎品是一匹粗布和一張 “春耕經驗圖”—— 上麵畫著兩人協作防治苗病、除草的場景。“我和阿娜以前不認識,現在是好鄰居,” 陳老栓握著耶律娜的手,笑著說,“她教我騎馬,我教她種地,互相幫忙,啥困難都不怕。” 耶律娜也笑著補充:“以後我們還要帶動更多人互助,讓咱們的田都長得壯壯的!” 台下的百姓們紛紛鼓掌,不少人還小聲議論,說以後也要組成互助小組,一起種地。
    表彰儀式結束後,百姓們圍著獲獎農戶請教經驗。陳老栓被圍在中間,耐心講解除草技巧;耶律娜則教大家如何調製藥液防治苗病;耶律石也拿出自己記錄的苗情冊,分享觀察苗株長勢的方法。午間的陽光灑在人群中,漢契百姓的身影交織在一起,沒有了隔閡,隻有對豐收的期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範仲淹看著這一幕,對王晏之說:“表彰不僅是獎勵,更是搭建交流的平台,這樣的活動要多辦。”
    黃昏的風帶著微涼,吹得燕雲商道旁的 “居庸補給站” 旗幟獵獵作響。李二郎帶著盟防隊員和工匠們,正在擴建補給站 —— 按計劃,要在原有茅草棚的基礎上,增加 “貨物倉庫” 和 “醫工房”,倉庫用於存放商隊暫時卸下的貨物,醫工房則配備醫工和常用草藥,為過往商隊成員看病。蕭斡裏部落的牧民周巴圖正幫忙搭建倉庫,他熟悉草原風向,建議將倉庫門朝東開,避開西曬和北風,李二郎采納了他的建議,讓工匠們調整了倉庫的朝向。
    “醫工房的草藥要分類存放,” 李二郎對醫工周鬆說,“外傷藥放在最前麵,方便取用;內服的草藥要貼上標簽,寫明用法用量,別弄混了。” 周鬆點頭,立刻開始整理草藥,將止血的艾草、消炎的黃芩分類裝在陶罐裏,貼上用漢契雙語寫的標簽。歸降的遼兵周平則在一旁修理商隊送來的損壞牛車,他還改進了牛車的車輪 —— 在輪軸處加了個 “油盒”,定期加注桐油,能減少磨損,延長車輪壽命。“周平,你這改進好,” 李二郎笑著說,“以後所有商隊的牛車,都可以按這個方法改造,能省不少修車的功夫。”
    黃昏的餘暉漸暗,一支來自汴京的商隊抵達補給站。掌櫃趙和這次帶來了更多的貨物,還有汴京的 “新玩意兒”—— 紙扇和筆墨。“李將軍,這補給站擴建得真好,” 趙和指著倉庫和醫工房,“以後我們可以把暫時賣不掉的貨物存在這裏,不用再帶著跑,太方便了!” 他還拿出幾把紙扇,送給李二郎和周巴圖:“這是汴京的新扇子,夏天用著涼快,你們拿著用。” 李二郎接過紙扇,扇麵上畫著汴京的風景,他笑著說:“多謝趙掌櫃,等咱們燕雲的絲綢賣去汴京,也給你帶些特產。”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春耕表彰和補給站擴建情況,還討論了邊境聯防的深化計劃。“春耕表彰效果很好,百姓們的積極性更高了,” 王晏之指著沙盤上的墾荒田,“各州都來消息,說不少農戶主動申請開墾新荒地,預計下個月能多墾荒五萬畝。”
    李二郎補充道:“居庸補給站擴建已完成大半,下個月就能投入使用,榆關補給站也開始動工了,” 他話鋒一轉,指著沙盤上的邊境線,“不過,最近盟防隊發現,遼境有小股騎兵在邊境活動,雖然沒發動襲擾,但還是要加強防範。我建議,與遼境部落聯合開展‘月度聯防巡查’,每月初一,燕雲邊軍和部落牧民一起巡查邊境,確保安全。”
    範仲淹點頭讚同:“這個建議好,” 他指著沙盤上的遼境部落位置,“讓周巴圖去聯絡耶律帖木兒、蕭斡裏部落,約定巡查時間和路線;另外,要給聯防隊配備更多的‘信號箭’,一旦發現異常,能及時傳遞消息。” 他還強調,巡查時要注意紀律,不得進入遼境腹地,避免引發衝突,以防禦和預警為主。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幽州的春耕表彰場已收拾幹淨,隻剩下高台上的紅綢還在晨風中飄動;居庸補給站的工匠們已開始新一天的勞作,倉庫的屋頂即將完工;邊境線上,盟防隊員們已踏上巡邏路,他們與蕭斡裏部落的牧民匯合,一起朝著遠方的草原走去,馬蹄踏過晨露,留下整齊的腳印。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墾荒田裏的苗株又長高了一截,隨風搖曳;商道上的牛車絡繹不絕,補給站裏傳來陣陣歡笑;邊境的聯防隊邁著整齊的步伐,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春天,也是治理成果不斷深化的開始。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漢契百姓同心協力、共護家園的場景,正是燕雲長治久安的最好保障,也為大宋北疆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場春耕表彰、補給站擴建與邊境聯防深化,是燕雲治理從 “係統推進” 向 “精細完善” 的關鍵一步。它將農業激勵、商業保障、邊境安全三大領域緊密結合,形成了 “以獎促產、以站興商、以聯防安邊” 的完整體係。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雲已徹底擺脫戰亂的陰影,成為大宋北疆一顆璀璨的明珠,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