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苗期護管與哨卡築基
字數:3577 加入書籤
晨霧帶著禾苗的清香,漫過薊州的新荒播種區。王阿福與農技師林小滿蹲在田埂上,手裏捧著《苗期護管手冊》—— 距離晚粟播種已過去七日,按 “苗期管理規範”,需重點檢查出苗率、防治蚜蟲、清理雜草,確保苗株在 “三葉期” 前長勢穩定,這是決定晚粟產量的關鍵階段。此刻,田中的粟苗已冒出兩片子葉,嫩綠的葉片在晨霧中微微顫動,像是在向農戶們招手。
“阿福哥,你看這出苗率,得有九成五!” 林小滿撥開一株粟苗,數著周圍的幼苗,“每畝播三升種,現在每平方尺有五株苗,正好符合標準,不用間苗。” 王阿福點頭,從懷中掏出 “蚜蟲檢測卡”用羊油浸泡過的紙片,蚜蟲會被羊油吸引),插在田埂邊:“這卡能檢測蚜蟲密度,要是卡上蚜蟲超過十隻,就得用‘艾草水’噴灑防治 —— 去年泗州用這方法,蚜蟲防治率達九成。”
晨霧中,農戶們已開始忙碌。漢人農戶陳老栓拿著小鋤頭,仔細清理苗株間的雜草,每拔一株就往遠處扔,防止雜草種子落在田裏;契丹農戶耶律娜則提著陶壺,往苗株根部澆 “稀釋的草木灰水”—— 這是林小滿教的 “壯苗法”,草木灰含鉀,能讓苗株根係更壯,抗倒伏能力更強。“陳叔,您別把草拔得太急,” 耶律娜笑著說,“小心碰斷苗株,要貼著土麵拔。” 陳老栓聞言,放慢動作,果然沒再碰傷幼苗,兩人配合著護苗,晨霧中的身影格外和諧。
歸降的殘匪耶律石帶著輔兵們,推著裝滿 “艾草水” 的牛車,在田間穿梭。“耶律師傅,這艾草水真能治蚜蟲嗎?” 一名年輕農戶問道。耶律石點頭,拿起陶勺舀出艾草水,展示給農戶看:“這是用新鮮艾草煮的,放涼後稀釋三倍,噴灑在葉片上,蚜蟲沾到就會死,還不會傷苗。” 他邊說邊示範,用竹製噴壺將艾草水均勻噴灑在葉片上,晨霧中,艾草的清香與禾苗的氣息交織在一起,格外清新。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田中的 “蚜蟲檢測卡” 上。王阿福檢查卡片,上麵隻有三隻蚜蟲,遠低於防治標準,他笑著對農戶們說:“大家護管得好,蚜蟲不多,接下來隻要繼續除草、澆水,苗株就能順利長到三葉期。” 農戶們聞言,幹勁更足了,午間的陽光越來越暖,苗株在陽光下舒展葉片,仿佛又長高了一截。
午間的日頭正暖,榆關以西五裏的小山丘上,李二郎帶著五十名邊軍和二十名耶律帖木兒部落的牧民,正在搭建 “臨時哨卡”。按 “邊境哨卡建造規範”,哨卡需建 “半地穴式” 營房 —— 深挖三尺,用夯土加固四周,屋頂鋪茅草,既能抵禦北風,又能隱蔽身形;還需在哨卡周圍挖 “警戒壕”,設置 “絆馬索”,防止夜間有人突襲。
“先挖地穴,深度要夠,不然冬天會冷,” 李二郎拿著鐵鍬,示範著挖泥土,“地穴的長寬要夠四人同時休息,還要留個小窗口,方便觀察外麵。” 邊軍士兵們負責挖地穴,牧民們則去附近砍樹,準備搭建屋頂的木梁。耶律帖木兒帶著牧民們挑選 “耐寒的樺木”,這種木材韌性好,不易斷裂,還能防蟲蛀:“咱們草原的哨卡也常用樺木,耐用得很,” 他對身旁的邊軍小校周峰說,“屋頂的茅草要鋪三層,再用麻繩捆牢,下雨才不會漏。”
午間的陽光曬得人額頭冒汗,地穴已挖好,士兵們開始用夯土加固四周。耶律石從輔兵營調來幫忙)負責製作 “絆馬索”,他用粗麻繩編織成網,上麵係著銅鈴,隻要有人或馬碰到,銅鈴就會響,能及時預警。“這絆馬索要設在哨卡周圍五丈處,” 李二郎指著警戒壕,“壕裏再埋些削尖的木刺,能擋住小股盜匪。” 耶律石點頭,按李二郎的要求布置絆馬索,動作熟練,與邊軍士兵配合默契,仿佛早已不是曾經的殘匪。
黃昏的風帶著微涼,吹得燕雲商道上的 “居庸 榆關補給聯動隊” 旗幟獵獵作響。周平居庸補給站管理員)帶著五輛牛車,載著二十匹絲綢和十石粟米,正從居庸補給站趕往榆關補給站 —— 這是 “商道補給聯動機製” 的首次實踐,旨在平衡兩站的物資儲備,居庸站絲綢多,榆關站粟米缺,通過聯動調配,確保商隊在任何一站都能換到所需物資。
“周管事,這聯動調配真方便,” 同行的商隊掌櫃趙和笑著說,“以前我在居庸換了絲綢,到榆關還得找其他商隊換粟米,現在兩站直接聯動,省了不少事。” 周平點頭,從懷中掏出《聯動物資冊》:“這是兩站的物資清單,每周核對一次,缺什麽就調什麽,以後商隊不管到哪站,都不用愁換不到東西。”
黃昏的餘暉漸暗,聯動隊抵達榆關補給站。榆關站的管理員周鬆早已等候在站外,兩人核對物資清單,確認絲綢和粟米數量無誤後,立刻組織人員卸貨。趙和趁機在榆關站換了五石粟米,笑著說:“以後我走商道,就靠你們這聯動機製了,省心又省力。” 周平與周鬆相視一笑,黃昏的風帶著暖意,吹得補給站的旗幟獵獵作響,商道上的牛車漸漸遠去,留下兩道清晰的車轍。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苗期護管、哨卡建設和補給聯動情況。“苗期護管順利,出苗率達九成五,蚜蟲防治到位,” 王晏之指著沙盤上的新荒區,“農技師們會繼續巡查,確保苗株順利進入三葉期,為秋收打下基礎。”
李二郎補充道:“臨時哨卡已完成主體建設,下周就能投入使用,派四人值守,每兩日與巡查隊聯絡一次,” 他指著沙盤上的哨卡位置,“有了這個哨卡,榆關以西的預警時間能縮短一半,邊境安全更有保障。” 範仲淹點頭,又問起補給聯動的情況,周平已趕回幽州匯報)回答:“首次聯動很成功,兩站物資調配順暢,商隊反響很好,接下來計劃每周聯動一次,還會增加‘草藥、農具’等物資的調配。”
範仲淹最後總結:“燕雲的治理要‘抓大不放小’,苗期護管、哨卡建設、補給聯動,這些看似小事,卻是穩定的關鍵,” 他頓了頓,“接下來要重點籌備‘夏糧收割’早熟的春麥),還要完善聯防隊的‘應急響應機製’,確保遇到突發情況能快速應對。” 眾人紛紛讚同,沙盤上的燕雲地圖,在油燈的映照下,仿佛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 “治理畫卷”。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新荒區的農戶們已開始新一天的護苗工作,陳老栓和耶律娜正忙著澆水;臨時哨卡的士兵們已開始值守,透過小窗口觀察外麵的動靜;補給站的工作人員們已開始整理物資,準備迎接新一批商隊。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苗株在田間茁壯成長,哨卡在山丘上守護邊境,補給站在商道上服務往來,漢契百姓攜手同行,共同建設著這片土地。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夏天,也是治理成果不斷優化的開始。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所有人都在為燕雲的穩定與繁榮努力,這正是大宋北疆長治久安的最好保障,也為後續的秋收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場苗期護管、哨卡建設與補給聯動,是燕雲治理從 “成果沉澱” 向 “細節優化” 的關鍵一步。它將農業生產的細節管理、邊境防禦的基礎建設、商業流通的協同機製緊密結合,形成了 “護苗保產、建卡固邊、聯動興商” 的完整鏈條。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雲已徹底擺脫戰亂陰影,邁入精細化治理的新階段,成為大宋北疆一顆璀璨的明珠,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嶄新篇章。
